印度人口多、資源少卻不控制人口增長嗎,爲什麼?

杜達特洛夫斯基


印度的人口多是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人口的出生率本身就很高,另一方面是沒有計劃生育或者說無法有效地推動計劃生育來控制人口的增長。


出生率這個東西比較奇怪,它是和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成反比的。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生孩子的慾望就越低,想必這一點從我們身邊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來。印度這個國家邦與邦之間差距是很大的。有些地方貧窮落後女性幾乎沒受過教育,她們一輩子的命運就是生孩子養孩子。


當然女性能生孩子,絕對是離不開男性的,印度的男人也有很大的責任,他們有著強烈的重男輕女思想。在印度針對女性的犯罪率那麼高,就可以說明重男輕女的思想有多嚴重。這種思想會使得印度的男人在生到男孩之前,或者說生到自己滿意數量的南海之前,不會停止讓自己老婆懷孕的這個行為。


另外,印度是一個全民信教的國家,信仰的宗教種類比較多,但是對於尊重生命這種思想算是多少都有的,這就造成節育和墮胎這種行為不被接受和允許,這就給印度的計劃生育政策帶來了很大的阻力。


我們都能看出來印度人口多、資源少的問題,那印度的執政者肯定是能看出來的,印度確實也提出過計劃生育政策,但無奈的是這個政策根本就推不動。因為這項政策要跟印度的傳統觀念作鬥爭,要跟印度的宗教文化做鬥爭,阻力實在是太大了。


那麼有同學可能會問能不能強制執行呢?這個也是沒有辦法強制推動的。印度人自豪地號稱自己是亞洲最大的民主國家,民主國家的頭銜就註定了政府沒有很大的強制力。想要長期執政,政府必須要取悅選民,如果強制推行一項政策即使這項政策是正確的,也會造成他們下一次落選而失去執政資格的風險。


當然事物都有兩面性,人口這麼多也有它的好處的,那就是廉價勞動力帶來的人口紅利。這也是近些年製造企業密集往印度搬遷的原因。不過假如印度的經濟不能達到足夠高的增長速度,不斷上漲的人口壓力必然會給印度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局勢君


印度2016年官方人口13.24億人。儘管過去的三十年,印度的生育率從3.6%下降到2.4%,但預計印度仍將於2028年以14.5億人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的貧困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人們會想,既然人口這麼多又養不好,為什麼不實行計劃生育呢?事實上,印度也有計劃生育(Family planning),但歷史上的執行過程一波三折。


1975年前的印度計劃生育


印度人口眾多的傳統因素在於:

1.印度是農業大國,而機械化完成之前,農耕需要大量人口作為勞動力。

2.印度重男輕女嚴重,很多人為了生育男嬰,會持續性多生。

3.印度宗教勢力強大,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教義都鼓勵生育,而且為了維持本宗教的規模在人口層面進行著惡性競爭。


世界人口,尤其是發展中國國家人口過多是二戰之後的流行思想。諸如洛克菲勒基金會這樣的組織大力推動控制人口的觀點,聯合國都設立了人口基金會。印度歷史上就以人口眾多著稱,西方常以1770年至1950年發生的30次大饑荒作為例子。但實際上,1768年孟加拉大饑荒發生時,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收入甚至高於上年。1866年的奧里薩邦饑荒時,英國政府採取的是“聽其自然”的政策,“沒有救濟就是最好的救濟”。

而1946年二戰結束後的印度,因為連續兩年的大旱又一次出現了饑荒。自42年起,到70年止陸續發生三次,而其中夾雜著零星的小饑荒爆發。直接死亡人口,官方估計是300萬,但考慮到隱瞞,據有些分析,光孟加拉邦就可能損失1000萬人。


英國領袖溫斯頓·丘吉爾首相從戰爭狂人希特勒手裡拯救了歐洲,但對於飢餓的孟加拉民眾他卻是毫無同情心甚至大發雷霆。本應該供應給孟加拉的醫療援助和食品被他隨意轉移到歐洲。他甚至說:“有沒有饑荒,印度人都會像兔子一樣繁殖。”


威廉·帕多克和保羅·帕多克兄弟(曾擔任美國人口政策顧問)於1971年出版著作《饑荒1975》,宣稱在未來即將發生的饑荒中,印度已經無可救藥。印度政治家不免受到這股風潮的影響。


1952年,印度提出了人口控制計劃,為育齡婦女提供避孕藥具和服務,同時輔之以各種控制人口的宣傳。從這之後的各屆政府,都在繼續進行這項工作。在印度所謂的“二五計劃”期間,印度在中央和各邦都設立了計劃生育委員會。


紅色三角形為印度計劃生育標誌


在當時的印度,到處都可以看到印度政府設立的宣傳畫。打開收音機,就會聽到宣傳小家庭的歌曲。甚至在火車站,都能看到印度政府設立的絕育站,對於絕育的人,政府還會給予物質獎勵。


但是這一階段的計劃生育只有自願,沒有強迫執行的政策。因此根本沒有效果。


然而印度的農村人口仍然在瘋漲。在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1952年,印度人口為3.8億,到了1975年,印度人口激增到6.13億,漲幅高達61%。

恰恰也是印度經濟發展停滯的時期。印度經濟增長率常年停留在3%左右,被人稱為“印度教速度”。農業更是難以自給,常年需要美國的糧食援助。1960年,印度用掉了美國小麥產量的1/8,到1966年,已經到了1/4。這使得政府十分著急。


英迪拉·甘地的鐵腕計劃生育


1975年,面臨反對派圍攻的總理英迪拉·甘地祭出了緊急狀態法,中止了西式民主制度的施行,抓捕了大量的反對派。

印度鐵娘子英迪拉·甘地


大權在握的英·甘地正是人口控制論的信徒,派遣接班人二兒子桑賈伊主持計劃生育。這位權貴子弟作風粗暴,在沒有民主制度制約之後,如魚得水地大肆推進相關計劃。

他制定的推進計劃生育的政策包括:領取政府補貼和獲取農業信貸之前必須出示絕育手術證明、第三胎以上的孩子無法入學、囚犯在絕育前不能假赦,有些部門還威脅以貪汙指控那些不願意絕育的政府僱員。

在這些利誘和恐嚇之外,還有直接的暴力。印度記者曾經看見,正在趕集的數百名農民被警察拉到衛生所,在那裡有身材魁梧的人員進行絕育手術。此類場景在印度全國都不少見。

在這樣的軟硬兩手下,印度接近400萬人在1個月內被強迫節育,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完成了800萬次絕育手術,比過去很多年的總和還要多。這一政策招致了人民的巨大不滿。

1976年5月在新德里的一家政府醫院的計劃生育營正在進行輸精管切除手術


大象背上的計劃生育宣傳


1977年大選英迪拉·甘地和國大黨在此次選舉中慘敗。計劃生育正是其中最為民怨沸騰的一項政策。英迪拉·甘地的政策慘敗告訴了後來者,此路不通。英迪拉·甘地於1980年1月14日又一次就任印度總理後並未再推行強制節育政策。由於英迪拉·甘地一貫政治作風強硬,招致了多方勢力的不滿。1984年10月31日,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遇刺身亡。


強制計劃生育政策失敗的原因:


一是傳統的農業人力化需求和重男輕女的思想使生育意願強烈;

二是執行過程中的粗暴導致的反對;

三是政治鬥爭的結果,印度受西方民主影響,反對強迫節育,反對黨派也以此來攻擊執政的英迪拉·甘地和國大黨;

四是宗教鬥爭。伊斯蘭教人數只佔印度人口的大約12%,特別是有很多原來屬印度教最底層的賤民階層改信伊斯蘭教,因此伊斯蘭教不願執行計劃生育的情況經常被印度教稱為政治陰謀,從而作為印度教也不執行計劃生育的藉口之一。

此後印度的人口控制又回到了以前的勸說和經濟鼓勵的軌道上,也就基本等於沒有控制。




當今印度與計劃生育


到了21世紀,印度計劃生育政策的失敗反而在很多印度人眼中成了一件幸運的事情。

80年代的時候,英迪拉甘地還在充滿憂慮的說,印度人口太多了。結果到了2004年,同為國大黨的印度總理辛格卻已經在宣傳印度的人力資本優勢了。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轉變,在於學界和國際輿論,已經發生了大的翻轉。在新的技術背景下,人口不再被認為是一種負擔,而被認為是一種生產力。這就是人口紅利的概念。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


今天的印度,恰恰是一個不缺乏年輕人的國家,擁有人口紅利的國家。對於印度來說,老齡化問題依然是個遙遠的事情。


2016年,印度人口數量已經達到13.24億,其年齡中位數為28歲。而中國和美國的這一數據是37歲,西歐是45歲,日本是47歲。印度人口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以上,平均生育率為3.0。


如果跟中國對比,這種差別就更加明顯了。

中印人口年齡結構對比


不需要具體的數據,讀圖便能得出印度人口結構相比中國的四個特徵:

其一,印度的年輕勞動力比例和中國相近。

其二,14歲以下兒童的比例逐年略有增大。

其三,印度的老齡化負擔很輕。


印度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熟練勞動力的第二大儲備庫,每年培養出200萬能講英語的大學畢業生,1.5萬名法律畢業生和9000名博士,更有30萬工程專業畢業生加入210萬人的工程師隊伍。這樣的人口結構可以為印度提供大量新生勞動力。有人預計到2020年,印度將額外增加4700萬勞動力,跟全世界勞工缺額相同。


據估計,印度可以一直享受人口紅利到2050年,在此之前,印度可以一直保持5%的經濟增長速度。這意味這印度將擁有6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期,這在人類經濟史上都可能是空前的。

2050年印度人口年齡結構預測


但“人口紅利”變化對中國和印度的影響是否就如此,尚有很多未知。“人口紅利”或者說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包括這樣兩個方面:一是對生產領域的影響,二是對消費和儲蓄的影響。就中國而言,城市化進程仍在不斷進行中,農村人口對城市的不斷轉移,有助於減緩“人口紅利”在勞動力方面的影響。其二是在老齡化的初期階段,新進入老齡階段的人往往都有較高的儲蓄率和儲蓄傾向,只要能夠發揮好儲蓄的資金效率,讓資本得到合理的回報,則第二次“人口紅利”仍有可能為經濟增長繼續注入“活力”。


而印度這些人口真正的變成人口紅利,卻需要很多政治和社會因素的配合。


其一是貧困人口多,難以受到更好的教育。這樣就無法造就勞動力領域需要的勞動素質。儘管有報告稱2017年尼日利亞已經超過印度成為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又懷疑的觀點認為,美國諮詢公司麥肯錫提出印度“貧困線”標準是每人每月1336盧比(139元人民幣),這樣的收入才能勉強滿足今天一個印度人的最最基本生活需求開銷。而印度官方標準是每人每月874盧比(91元人民幣)。

各國1993-2013年極度貧困人口變化趨勢,早期最大的橙色是中國,最大藍色是印度


其二,印度的男女比例較中國更失衡,女性地位更低。同為發展中國家,印度和中國都面臨較為嚴重的重男輕女問題。根據最新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中國大陸人口是133972.49萬人,其中:男性人口為68685.26萬人,佔51.27%;女性人口為65287.23萬人,佔48.7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是105.20。而印度2011年的男女總人口性別比是106。

女性地位的低下,並且加上傳統觀念影響,仍有很多女性不能走出家庭去工作。

從1941年到2011年,印度的男性與女性性別比例


其三,宗教影響依然嚴重,種姓思想殘餘仍在很大程度上阻礙教育和就業。

雖然種姓已經早就被官方宣佈廢除,今天,依然有很多低種姓的人只能從事低層的工作。


其四,貧困人口多反而生育率高,而富有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生育意願更低。這就造成人口結構的劣化。


其五,印度出生率、經濟水平在各地區間不平衡的問題仍然突出。


就資源與人口的對比來看,中國的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約1.282億公頃;而印度的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只有中國三分之一,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卻比中國還多。因此,印度的資源相對人口並不貧乏。印度自獨立後40餘年來,工農業生產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印度仍然是—個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80%的人口以農業為生,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的淨產值佔國內淨產值的34.9%。印度自1975年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以後,農產品進出口逐漸平衡並略有出超。依靠農業發展和國際市場,今天印度出現半個世紀以前那種饑荒已經幾乎不可能了,關鍵還是貧困人口和各種結構差異。

印度山區的村莊和梯田


個人覺得,實行計劃生育與否,關鍵在於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印度如果不能更好地解決貧困人口、教育、男女差異、階層差異、地區差異的問題,擁有更多的適齡人口無法有效轉化成高素質勞動力和城市化、工業化的強大動力,那麼人口紅利就會弱化,發展會遇到瓶頸。這種情況下,實施計劃生育依然有一定的調節功能。解決好這些問題,印度的潛力是不容小覷的。


今天的印度依然有實行一定的計劃生育(Family planning),但印度並沒有全國統一的計劃生育政策,計劃生育政策是各地方政府制定的。目前,印度有四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省份,如馬哈拉施特拉邦是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省份之一。馬哈拉施特拉邦目前擁有9300萬人口,從2001年5月起,該邦政府工作人員最多隻能生育兩個孩子。其他的地區,計劃生育以及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有關支持都主要是用於政策宣傳、節育藥具的發放、青少年意外懷孕的預防教育、女性地位的提高等方面。例如,在德里地鐵車廂裡會有“提倡”計劃生育的宣傳牌,還有專門的女性車廂。

德里地鐵的女性車廂



正宗星語者


印度領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目前人口已經超過13億,在全球僅次於中國位居世界第二。印度的人口總量幾乎已經和中國不相上下,更是美國人口的四倍,但是相比於中美兩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而言,印度自然資源似乎顯得非常有限。那麼為什麼印度資源很少、人口龐大卻依然不控制人口增長呢?


(印度人口增長圖)

答案是印度並不是完全沒有控制人口增長,實際上印度自建國以來就多次採取控制人口規模的政策,只是印度很難像個別國家那樣採取全國性的強制人口政策,這就導致我們誤以為印度並沒有採取任何措施控制人口。

1950年印度的人口規模就已經達到3.76億,佔世界人口總量的15%,而印度政府在1952就已經提出了人口計劃,並希望能夠將印度人口增長速度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直到1976年,時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強制性的人口控制政策。這次強制性人口控制政策的成果非常不錯,印度絕育人口在政策實施一年多的時間內從130萬迅速攀升到了810萬。

不過我們都知道,印度強制性的人口控制政策難免引起民眾的憤怒,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的生育權被幹涉,因此印度在1977年提前舉行了大選,英迪拉·甘地則因為強制性的人口控制政策被印度人民拋棄。印度人民黨贏得大選之後實行了自願的和政府引導式的人口控制政策,儘管英迪拉·甘地後來再次掌握印度權力,但是印度政府在此之後就再也沒有實行過全國性的強制人口控制政策。


(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

對於印度來說,龐大的人口規模必然會給印度社會帶來很大的壓力,甚至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印度的經濟社會發展。然而事實證明,對於印度這樣的民主國家而言,強制性的人口控制政策肯定是行不通的,人民的不滿和怨恨會讓主導政策的領導人很快下臺。我們知道世界上有個別國家會實行強制性人口生育計劃,但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強制性的人口政策被西方國家普遍視為侵犯人權的行為,這也意味著任何全國性的強制人口政策都很難在印度這樣的國家持續推行。

事實上印度某些省份(邦)依然有自己的人口計劃,但是印度的人口計劃首先不是全國性的,其次就是它並不具有強制性。印度政府以及官員更多還是通過鼓勵和教育的方式來引導民眾少生育,當然這樣的政策效果肯定不及強制性措施的效果來得好。另外由於印度中央政府的權力比較弱,其很難對地方政府實施有效的管理,所以印度的人口政策更多也是以地方政府自己制定並主導。

印度的人口規模已然非常龐大,但是印度的人口控制力度卻依然非常有限,同時印度政府也很難拿出有效的人口控制措施。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必然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而印度如果想要讓人口增長速度放緩,只能通過不斷提高國民素質來達到這一目標。


李姓先生


首先印度人口多,但是資源不少,尤其是耕地資源,比我國還要多。因此,印度理論上是能養活比我們更多的人口。

大家別看印度的國土面積只有我們的三分之一不到,但是他們的耕地面積卻比我們還要多。世界耕地面積最大的四個國家是中美俄印,其中咱們是最小的。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但西部大部分地區是荒漠和草原,降雨少、乾旱,不適合耕作。而中部和東部,不少地區又是山地丘陵地區,大面積耕作區並不多。

目前,我國耕地面積約為1.28億公頃,主要分佈在下圖區域。東北、華北等地區雖然土地平坦、耕地面積較大,但緯度較高,熱量和雨水都不足。

反觀印度,他們的耕地面積多達到1.9億公頃,比我們多出了一半,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所以說,理論上印度能比我們養活更多的人口。

但實際上,印度的糧食危機比我國嚴重得多。印度雖然耕地面積多,而且熱量和雨水也都比我們豐沛,但由於農業技術落後,其單位產量遠不如我們。而且,他們的耕地利用率也比不上我們。所以,印度如今的飢餓人口依舊位居世界前列,情況相當的危險。

反觀我們,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進一步推進,人口增長的日趨穩定,我國早已擺脫糧食困難。如今,我們普通老百姓的菜籃子也日益豐富起來,與西方發達國家人們的差距不大。而這些在落後的印度,根本是難以做到的!

最後迴歸問題,其實印度多年來,一直在努力控制人口,可惜始終控制不住。

其中原因主要是:其一,眾所周知,印度的“重男輕女”思想特別嚴重;其二,印度宗教思想嚴重,各宗教支派都需要人口,因而鼓勵人們生育;其三,印度是聯邦制體,缺乏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推行政令,因而在全國範圍內難以實現有效的人口把控;其四,印度基礎教育缺失,普通民眾受教育程度低......

因此,印度的人口直到今天依舊是增長迅速,估計在未來幾年之內,他們就能超越我們,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這些歷史要讀


關於印度的人口問題,個人這樣理解:

第一,印度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在不長的時間內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多有很多好處:比如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有利於製造業發展等。但是人口還要面對質量問題與資源多寡問題,從這兩個方面看,印度的巨量人口並非正面因素。



第二,印度也曾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有幾屆政府曾採取過控制人口增長的措施。英迪拉.甘地甚至採取過強制措施,但後來因各種原國都失敗了。


第三,印度政府的控制生育不力的原因有:一是宗教原因,大部分印度宗教都不認可節育理念;二是印度人的重男輕女傳統,許多家庭生育多胎是為了生個男丁;三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印度中央政府的控制人口政策在地方落實不力;四是政治制度。印度沿襲了英國的政治制度,一般不允許干預人的生育自由,有些領導人為了選票也不敢強制。

第四,印度的國土面積雖然不大,但其耕地面積廣闊,再加上高溫多雨的氣候,印度在正常情況下養活眾多人口是有基礎的,可惜的是,印度的農業還不是十分發達。


姜運倉


印度繼英屬殖民地過後,1947年宣佈獨立,但基本上相隨英國的國家社會體制,即資本主義社會性質。提倡的是所謂的"自由、民主"。印度政府相對實行人囗控制方面的理由是:實行計劃生育有礙人民自由民主的權利。

印度地域雖只有280多萬平方公里,但人口已達13億之多。

印度國內的種姓體制有著決定自身權利的作用。特別是婆羅門貴族和剎帝利軍事貴族及行政貴族的權利可以支撐起社會性質,甚至可以左右政府。因此面對人口問題,政府的決策,也就是這兩個貴族階層說了算。

另外,印度的宗教相當複雜,各種宗派有其各自的信徒。實行計劃生育在印度各宗教信徒的信仰中認為,"這是殘殺生靈"。所以印度的人口只能隨著社會性質的存在而永遠自然增長了下去。


星空89831416


實際上印度是有計劃生育政策的,造成現在這種局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選票。

印度種族眾多,各個種族為了讓自己在選舉時能儘可能的獲得高票。

而且人口多了,也能更加得到上臺後的領導者重視,有更多的談判的籌碼。

所以儘管印度各邦曾經幾次就計劃生育達成共識並承諾,可是真到了實施的時候都各種放水。

法律再好,政策再好,不能有效實施都是屁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