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不是今天的延續——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的下一篇

“初期警鐘到來時,人們必須始終擁有隨時可以動用的準備金,這樣才可以走出恐慌。那些認為不需要準備很多的準備金的觀念,不僅會引起恐慌,還會將恐慌升級成瘋狂”。

這就是金融理論中著名的“白之浩原則”(Bagehot's Dictum)

1. 在金融危機發生時,銀行應當慷慨放貸,但只放給經營穩健、擁有優質抵押品的公司,而且要以足夠高的、能嚇走非急用錢者的利率來放貸。

2. 為了解決恐慌和流動性窒息,央行要充當“最後的貸款人”(the lender of last resort)。

白之浩原則的基本思想,指導著近現代經濟一次又一次金融危機中走了出來,其要義就是一個:流動性衰竭會帶來金融危機,而最後的貸款人是危情時刻解決問題的關鍵角色。

未來不是今天的延續——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的下一篇

如果沒有合法的“資金池”來調配流動性衝擊,同時缺乏強有力的“最後貸款人”庇護,一旦環境中的流動性忽然收縮,緊張情緒蔓延、繼而形成踩踏的客觀現實,瞬時的壓力,可以壓垮任何人、任何機構、任何平臺。在現實中,最初的緊張可能是因為個別違法亂紀者的逃跑、監管者的義憤填膺且運動式的矯枉過正、或週期性局部市場風險暴露而綜合引起的。

但隨著事態的蔓延,人們開始各種莫名的緊張和猜忌,擔心自己會成為最後一個逃出來的人。於是,不管別人的選擇如何,哪怕暫時離開和觀望,也是自己更為合理的選擇。人們不再投資了,同時還會把正在投資中的錢千方百計地收回來,緊緊地攥在手裡,誰都不給,發呆就好。在每個個體都覺得似乎安全了的時候,整個體系卻可能處於危機之中。這就是教科書一般的經典故事。

幸運的是,真正的財富管理業務和上面的故事毫不相關。當然,如果有人在過去的幾年中都是用上面故事邏輯開展財富管理業務,那是錯的。今天,我想終於應該不會再有人懷疑這個判斷了。

任何一個生意,都需要回答這麼幾個問題:我們賣的是什麼?賣給誰?怎麼賣?賺多少錢?

有人這麼回答:賣的是產品;賣給任何想買的人;能怎麼賣就怎麼賣;賺得越多越好。聽起來,簡單明瞭,一種粗暴的美感。

未來不是今天的延續——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的下一篇

不過,如果你想開的是一家財富管理機構(當然你未必非要開一家財富管理機構),我想這四個問題應該這麼回答:

一、賣的不是產品,而是服務。金融產品是工具,不是目的。不要看不起服務,服務可以非常具體、可觸、稀缺,值錢。在這個生意裡,不是產品凌駕於服務、服務依託於產品;恰好相反,財富管理是服務引導產品、產品服務於服務的生意。

很多時候,產品本身凝結了服務的價值——比如資產投研和策略建議,產品成為服務能力的一種表現形態。極端時,告訴客戶不買任何產品,其實也是一種服務,也很有價值。

二、財富管理這個服務並不適合賣給任何人,那樣既不合理,更缺乏效率。財富管理的宗旨不是努力讓窮人變富,而是幫助富人不要變窮。當然,零售金融服務確實應該層次多樣,普惠大眾。但財富管理服務,在中國就是一千多萬人適合成為你的客戶。

三、賣的方法論叫資產配置。

這應該是迄今為止唯一正確的方法論。資產配置意味著分散、透明和趨於標準化。因此,我們需要學會理解和交易各式各樣的金融工具和產品,充分披露各種產品的信息和收益風險特徵。為了提高這一方法論的信度和效度,我們會越來越多地使用標準化、可預期、可管理的金融工具和產品來達成資產配置的目標。

最後一點,很抱歉,我想了很久,觀察了很多,發現這個生意並不能追求爆發式增長,只應賺取合理利潤。再大的規模、再快的增長、再牛逼的品牌或強大的後臺,過度攫取收益,將在危機中身敗名裂,甚至萬劫不復。做這個生意,永續經營,才是目標。

上述內容,本來可以寫一萬個字,但我覺得意義不大。老生常談,沒有新意。只是當下的行業環境中,大家可以再安靜地思考下:我們到底要賣什麼、賣給誰、怎麼賣、以及賺多少。

莫慌,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定會創造更多的價值與財富,人們需要被服務。只不過,未來不是今天的延續。該翻篇的時候,請翻篇。

未來不是今天的延續——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的下一篇

北京牛投邦科技諮詢有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