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不是今天的延续——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下一篇

“初期警钟到来时,人们必须始终拥有随时可以动用的准备金,这样才可以走出恐慌。那些认为不需要准备很多的准备金的观念,不仅会引起恐慌,还会将恐慌升级成疯狂”。

这就是金融理论中著名的“白之浩原则”(Bagehot's Dictum)

1. 在金融危机发生时,银行应当慷慨放贷,但只放给经营稳健、拥有优质抵押品的公司,而且要以足够高的、能吓走非急用钱者的利率来放贷。

2. 为了解决恐慌和流动性窒息,央行要充当“最后的贷款人”(the lender of last resort)。

白之浩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导着近现代经济一次又一次金融危机中走了出来,其要义就是一个:流动性衰竭会带来金融危机,而最后的贷款人是危情时刻解决问题的关键角色。

未来不是今天的延续——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下一篇

如果没有合法的“资金池”来调配流动性冲击,同时缺乏强有力的“最后贷款人”庇护,一旦环境中的流动性忽然收缩,紧张情绪蔓延、继而形成踩踏的客观现实,瞬时的压力,可以压垮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平台。在现实中,最初的紧张可能是因为个别违法乱纪者的逃跑、监管者的义愤填膺且运动式的矫枉过正、或周期性局部市场风险暴露而综合引起的。

但随着事态的蔓延,人们开始各种莫名的紧张和猜忌,担心自己会成为最后一个逃出来的人。于是,不管别人的选择如何,哪怕暂时离开和观望,也是自己更为合理的选择。人们不再投资了,同时还会把正在投资中的钱千方百计地收回来,紧紧地攥在手里,谁都不给,发呆就好。在每个个体都觉得似乎安全了的时候,整个体系却可能处于危机之中。这就是教科书一般的经典故事。

幸运的是,真正的财富管理业务和上面的故事毫不相关。当然,如果有人在过去的几年中都是用上面故事逻辑开展财富管理业务,那是错的。今天,我想终于应该不会再有人怀疑这个判断了。

任何一个生意,都需要回答这么几个问题:我们卖的是什么?卖给谁?怎么卖?赚多少钱?

有人这么回答:卖的是产品;卖给任何想买的人;能怎么卖就怎么卖;赚得越多越好。听起来,简单明了,一种粗暴的美感。

未来不是今天的延续——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下一篇

不过,如果你想开的是一家财富管理机构(当然你未必非要开一家财富管理机构),我想这四个问题应该这么回答:

一、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服务。金融产品是工具,不是目的。不要看不起服务,服务可以非常具体、可触、稀缺,值钱。在这个生意里,不是产品凌驾于服务、服务依托于产品;恰好相反,财富管理是服务引导产品、产品服务于服务的生意。

很多时候,产品本身凝结了服务的价值——比如资产投研和策略建议,产品成为服务能力的一种表现形态。极端时,告诉客户不买任何产品,其实也是一种服务,也很有价值。

二、财富管理这个服务并不适合卖给任何人,那样既不合理,更缺乏效率。财富管理的宗旨不是努力让穷人变富,而是帮助富人不要变穷。当然,零售金融服务确实应该层次多样,普惠大众。但财富管理服务,在中国就是一千多万人适合成为你的客户。

三、卖的方法论叫资产配置。

这应该是迄今为止唯一正确的方法论。资产配置意味着分散、透明和趋于标准化。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和交易各式各样的金融工具和产品,充分披露各种产品的信息和收益风险特征。为了提高这一方法论的信度和效度,我们会越来越多地使用标准化、可预期、可管理的金融工具和产品来达成资产配置的目标。

最后一点,很抱歉,我想了很久,观察了很多,发现这个生意并不能追求爆发式增长,只应赚取合理利润。再大的规模、再快的增长、再牛逼的品牌或强大的后台,过度攫取收益,将在危机中身败名裂,甚至万劫不复。做这个生意,永续经营,才是目标。

上述内容,本来可以写一万个字,但我觉得意义不大。老生常谈,没有新意。只是当下的行业环境中,大家可以再安静地思考下:我们到底要卖什么、卖给谁、怎么卖、以及赚多少。

莫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定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与财富,人们需要被服务。只不过,未来不是今天的延续。该翻篇的时候,请翻篇。

未来不是今天的延续——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下一篇

北京牛投邦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