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那口甘甜的老井,还有多少人记得?

老井之所以老,是因为所建的年代不详。

但建于解放前一说,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了。

这里所说的老井是老街开挖的第一口井,也是解放前镇上唯一的一口井。直到破四旧时,原热闹的古戏台随之拆除,并在戏台脚下挖了一口新井,以缓解老井的压力。因此多了个地名:戏台脚下。记得母亲说过,我们曾在戏台脚下住过好些年,是新井边出生,老井边长大的小孩。

老家那口甘甜的老井,还有多少人记得?

老井,上方下圆,麻条石砌成,表面呈“口”字型,里面呈井筒状,井壁的四周由上至下,留有凹进去的缺孔,便于掏井的人落脚和不慎掉下的人自救。取水高峰时能同时容纳八人打水,人少的时候一般立在井角、双腿叉立,这样取水快捷而不易掉入井里,当然这是起码的安全常识而已。我从小住在井边的小巷中,打读小学时候起,父母就这样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站立,如何取水,如何自救等等。

老井是口典型的泉水井,四季不枯,甘甜清冽,她如母亲的乳汁养育着老街一代又一代贤民子孙。若用这里的水制作豆腐,吃起来相当细润爽口;用这里的水酿成米酒,喝起来特别醇香久长。俗话说,饮水当思源,从老街上走出去的子弟,无论身在何方,不管身份高低,应该不会忘记这口长满青苔而饱经沧桑的老井了吧。

老井不深,七八米见底;老井不宽,两米见方。掏井或掉了铁桶的时候,有高大的后生往往攀附着井延,然后两腿一分呈“大”字型下去,无任何保护措施,下去快,上去得更快。精彩的举动,常引来旁观者赞赏的眼光和喝彩!

老家那口甘甜的老井,还有多少人记得?

记忆中的老井,是清晨和傍晚最热闹的地方,那句歇后语场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老街的早晨是从井边开始的。天一亮,大人们早早地来到井边,将家中的水缸挑满,反复几个来回;盛夏时,亦或带个脸盆,用清冽的泉水洗净脸上的疲倦,准备迎接忙碌的一天;傍晚天刚黑,陆续有部分吃完饭的男人(无论老少),都会搭条毛巾、提个桶子、穿个裤衩,然后晃晃悠悠地走来,开始在井边“哗哗”地冲凉,一桶又一桶……洗毕,近的赶紧回家换裤,远的干脆在背人的角落,三两下换掉湿漉漉的裤衩,然后才慢慢地离去。那种旁若无人、见怪不怪的情景,也只在条件匮乏的年代才有出现。

老家那口甘甜的老井,还有多少人记得?

炎热的天气,老井是井边居民纳暑的好地方。昏黄的路灯下,三三两两的大人小孩,带着凳椅,铺开蔑席,或坐、或躺,或蹲、或立,或干脆坐在井延上,摆起了龙门阵。凉凉的风,冰冰的井,伴随着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小巷深处,悠悠……

作者简介:罗辉,男,先后在《新民晚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电视报》《江西广播电视报》等副刊发表过诗歌、散文、小小说、随笔等文学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