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去银行办理定期存款,单子打出来竟是保险单,你怎么看?

用户72861918314


谢邀。这个事情的性质很恶劣,不知道是否个案,如果是还有其他受害人,那么这家银行的管理者难辞其咎。银监部门应当介入调查,并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银行销售保险产品,已经为储户所诟病,假借存款名义来忽悠储户,更加恶劣。为了杜绝商业银行欺骗客户,监管部门制订了很多相关规定。

1、《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规定第三十四条:“销售人员负责在销售过程中全面客观介绍保险产品,应当按保险条款将保险责任、责任免除、退保费用、保单现金价值、缴费期限、犹豫期等重要事项明确告知客户。”

——很显然,银行并未将有关保险信息告知客户,否则客户不会莫名其妙存款变保险。

2、《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规定第三十五条:“销售人员不得进行误导销售或错误销售。在销售过程中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不得使用“银行和保险公司联合推出”、“银行推出”、“银行理财新业务”等不当用语,不得套用“本金”、“利息”、“存入”等概念,不得将保险产品的利益与银行存款收益、国债收益等进行片面类比,不得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的收益,不得承诺固定分红收益。”

——在这个事件中,银行违反了(1)将保险产品与储蓄混淆;(2)纸面上写明到期领取金额,属于“承诺固定分红”。

3、《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当充分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风险认知能力和承受能力,对购买投资连结保险等复杂保险产品的客户,应当建立客户风险测评和适合度评估制度,防止错误销售。”

——银行没有按照规定对客户进行风险评测,并让客户抄录“本人已阅读保险条款、产品说明书和投保提示书,了解本产品的特点和保险利益的不确定性”。

从上述条款来看,银行无疑都是违反了有关规定。银行目前代理保险问题迭出,群众反映十分激烈,虽然监管部门出台了规定,但仍然屡禁不止。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违规成本太低,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对下属违规销售故意纵容,反正出了事只处罚基层人员,这才是屡禁不止额度根本原因。建议监管当局应当加大处罚力度,根据《消费者保护法》增加银行违规销售的赔偿条款,才能使银行真正有所收敛!


我是空谷寒潭,致力于输出有价值的金融知识和理财观念,感谢阅读!


空谷寒潭


这是银行常用的套路,很早之前就有了。几年前我去银行取钱,亲眼看见一位农妇大姐想把攒了一年的一万块钱存个1年的死期,结果被柜员忽悠办了个理财,当时的套路是号称“1年存1万,存3年放3年,6年可取xxxx元”,现在就是变了个金额,套路依旧,而且储户找回的机会很小,且不说他们都是面向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中老年人,本来就不懂找回,就算家里人明白以后想找回也很难,因为“被办理”的时候,银行会让储户签字,按手印,而且还要采集视频,没错,录像,一问一答,柜员说您是不是自愿办理,只要储户晕晕乎乎的说是,那这单就成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信任银行了,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多监管一下这些乱象,让银行少一些套路,而不是只靠强制手段介入,这样才能还储户一片净土,也还金融领域一个良好的环境!



手机用户58928818411


去银行存款,结果变成了保险。这事搁谁身上都会不理解。如果这件事是真的,我是这样想的:银行卖保险产品行,但前提是在储户自愿的情况下卖,得人家储户心甘情愿买才行啊。

一、对于银行的宣传介绍不要急于下结论。有些人在客户办业务时,本来是要存款,银行的大堂经理或者经办柜员会不失时机地向客户介绍一些新的产品,这个时候,一定要认真地听,有疑问的地方仔细地问,不要在没有弄明白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同意办理新业务。

二、当有意外的好事降临时,不要急于接受。如果银行的人说,有一款产品利息可高了,那你要打听明白,要多想一下,为什么这一款产品利息这么高,高在哪里?要是利率远远高于银行挂牌的利率,那就更得整明白了。也许这是一款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也许这就是本文中所说的保险公司的保单。

三、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重点在于监管。银行代理保险,保险公司又卖储蓄性质的产品,大家都想做点别人的买卖,如果在这中间有了什么不妥,受连累的就是客户了。

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客户都火眼金睛,时刻提高警惕,所以要想杜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国家就得加大监管力度。这回银监会和保监会也要和在一起了,估计以后监管更方便、更全方位了。但愿类似的烦恼以后不再有。

本人专注于分享与银行相关、与生活贴近的财经内容,欢迎关注【博文微金融】!


博文微金融


这个又是一起银行员工误导销售的案例,将保险宣传成存款,只提收益,利用老百姓对银行这个大平台的信任,违规操作,误导销售.2018年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中,将虚假宣传这一项列为不当销售行为,发现银行存在此类现象可以直接向监管部门投诉,会得到妥善处理.

2018年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是重头戏,捆绑销售、承诺回报和虚假宣传,这一类生活中经常遇见的现象,已经触犯了监管的红线,这种行为已经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发现一例就可以举报一例。

题目中所说的事情,是发生在今年3月份,从网上曝光的资料看,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未对客户做出明确解释,将保险作为存款产品进行讲解,只阐述了到期收益,未对期限和能够提前支取,提前支取是否会损失本金做出明确解释,属于虚假宣传,不当销售。

大家需要了解一点,保险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保障和收益,但是保险的期限非常长,未到期是不能支取的,中途即便成功退保是会损失本金的,更不要谈收益。保险购买以后有10天的犹豫期,客服会打电话回访确认,如果有被误导宣传的,尽量在犹豫期内尽快退保,避免经济损失。

此外,还是老生长谈的一点,在银行办理业务,一定看清购买产品的产品说明,存款和理财、存款和保险签署的文件是完全不同的,一定要眼见为实,不要一味的听取工作人员的介绍,并不是每个职工都尽职尽责,而且这里面银行很多大堂还属于外包人员,对企业并没有很强的责任心,大家还是自己多留意为好。


不立而立


  谢邀!非当事人,不敢妄下评论,比如市民是去存款,但并不了解存款和保险理财的区别,冲着高收益去买理财,但不知是保险理财的情况。

  所以,单凭一面之词,或者人们过激言辞的反映,并不敢妄下指责那一方。如真如该市民所述,媳妇是懵懂之下被误导购买成保险理财,那么可以向有关监管部门举报,比如银监会、保监会等。

  如不会举报,那么看到保险两字退了就行了,保险存在收到保险合同后10天(银行保险渠道为15天)的“犹豫期”,在这犹豫期内都可以全额退回资金。

  遇到该事件,并不能一味的怪银行或保险业务员,或许保险业务员愿意跟你讲产品的详细情况,但是用户不愿意听,或者感觉不好意思,经常会说知道知道明白明白了解了解,可真的知道明白了解了吗?

  如果想买理财,获得较高的收益,我们就要细心的听讲理财的相关风险和投资组合,不懂就要问,而不是一味的知道明白了解,或者过分的相信业务人员,不去甄别相关言辞。

  而如果是去存款,那么就不要搭理那些业务人员了,铁打心肠的去存款就可以了,存几年填个单子交给柜台的工作人员。如果自己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那么再厉害的推广员也不可能打动你,你能被打动说明一个字——贪。

  银行营业厅出现证券和保险业务员再正常不过,因为这也是银行营业厅盈利方式之一,就像阿里的办公大楼也有其他企业入驻,而非所有人都是啊里员工。

  所以,在银行营业厅里跟你打招呼的不一定是银行工作人员,也有可能是证券,或者保险业务员。如果有人向你推荐理财产品,那么当事人应当问清楚是银行工作人员还是保险或证券业务员。其次便是要认真的去听讲,且不懂就要问,不要过分的信任银行营业厅里的工作人员。


三人聚众


这就是所谓的职业道德的问题,想想在银行存取款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些保险之类的人员在你的耳忽悠不停,而相对于银行的工作场所来讲他们不仅不制止而且还听之任之,甚至于还有很多就是像题主所说的那样和卖保险的人一起对我们进行诈骗;说白了都是因为保险赚钱容易且入行门槛太低,谁都想来插一手想赚钱而也。

我们都知道大街上四处都是卖保险的人才,包括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中也会经常的遇到上级的亲戚来推销保险、同事或者以前的甚至是现在的熟人都会想方设法的来给你推销保险,这本身就是一个保险乱现,我们都知道在买保险的过程中的套路多多,更或许很多做保险的就是一个无本买卖,当你出了事情之后正而八经的找保险公司赔偿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保险公司还有两样不赔:这样不赔、那样也不赔......


Wang王顾左右而言他


山东滨州一市民去银行办理定期存款,打印出的单子确实保险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事情经过

2018年3月10日,惠民某市民去农业银行办理存款业务,柜员推荐说定期存款有高利息的。在打印出单据后,该市民却发现是一种理财险,而柜员事前并没有说是保险。然后,市民在自动终端查询时,发现自己存入的58900元,变成了28900元。后来,该市民费劲工夫,才退掉这一产品。



2、“存款变保险”案例并不鲜见

根据媒体爆料,类似“存款变保险”的事例并不鲜见,甚至早已成了某些银行“躺着赚钱”的把戏。2007年,安徽滁州来安县一村民同样是去农业银行办理业务,柜员就给他办了一份保险;2014年,媒体多次报道“两万存三年,才知是保险”、“十万存成保险,强退损失三万多”等消息;再到惠民这次事件,可以说“存款变”保险的把戏普遍存在。



3、为什么发生这种事情

毫无疑问,这是银行逐利性的行为。银行利用存款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风险的认识不足,又往往对银行比较信任,而屡屡突破职业规范底线,将存款和保险“捆绑销售”,并像惠民这家银行一般不对存款人进行告知和提醒,将受益留给自己,风险转嫁他人。可以说,这是银行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薄弱,加上监管力量不严,而导致的内外勾结、坑蒙拐骗、欺上瞒下的乱象。



4、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首先,要建立银行从业人员追责制度,对类似事前不告知事后不处理的行为,严加惩戒并一追到底。

其次,要建立强有力的银行监管机制,对类似事前严抓狠惩,决不姑息纵容。

再次,要加强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勿让那些投机分子毁坏掉整个行业的形象。

5、如何退掉误办的业务

和办理营业点沟通,如不予办理可投诉上一级银行,在不办理可起诉,他们是违法的。


文言状语


这件事发生地点是山东惠民县的农业银行大厅,3月10日市民去办理定期存款的时候,银行的工作人员说定期存款有高利息的,也没说是保险,当事人对这些并不是很懂,在办理完之后打出的单子上却发现是一款理财险,这让市民一脸懵懂,然后市民在自助终端机进行查询发现,自己存上了58900,但是余额显示是28900,询问得知该工作人员把三万办理成了一款理财险,这让市民很恼火。

像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银行推销保险产品,但是不能用这种手段吧?最后市民一家人都来到银行,费了很大的周折才推掉这款产品。银行工作人员推销保险产品或许是银行内部安排,也可能是个别工作人员的行为,但是市民来到银行存款,是为了把钱存到银行而不是把钱存到保险公司,把钱存在保险的话,如果应急用钱是很难提出来的。这件事的全过程,每一个细节去分析,这里面存在着明显的误导行为,尤其是市民是来办理银行的定期存款,却给办理成了理财险,而且这款产品还有一定的风险。这种行为必须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保险和银行之间可以进行合作,但是前提是要保证用户同不同意,对这款产品理不理解的前提下。


滨州情报局长


去银行存钱,单子打出来是保险单,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妥。

银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是存钱最安全的地方,虽然这些年利息低,可是一些老人,一些非生意人还是喜欢把最近不用的“闲钱”放进银行存起来。因为对银行那可是无比的信任。

在前几年(约五年前),我们洛阳的银行也有一些营业部的大厅站有一名穿着很职业装的保险业务员,一般人根本就分不清她是不是银行的人。有人进银行办业务就推销他的存款保险。还有的银行窗口得知顾客办理定期存款,银行柜员还会直接喊“保险业务员”过来介绍,买成保险存款,以诱导存款人。明智的顾客会说,我只要存银行,银行给我存单,我随时用钱随时取。一时脑子没有转过来的存款人,糊里糊涂就把钱存成保险存款了。也就是存进保险公司了。

以上现象在洛阳出现了差不多二年,随着顾客投诉的增多,被银行取消了。


人在风上走


答:我认为银行就是跟保险公司合伙骗人,为啥这么说,我老伴08年去丰润老庄子邮政银行办理存款,当时邮政银行工作人员给办的保险,说存五年利息很高的,我老伴说要存单,有事冲你们说,银行工作人员说行,保单跟存单一样,我老伴当时也没多想,反正是邮政银行给的利息也高,拿着保单就回家了,可是2013年到期去取钱,邮政银行工作人员说保险公司还没给结帐过些日子在来取,过了十来天去取还说再等几天,结果一等就将近两个月,中间去了好几次,可是一结帐利息没按五年存款利息给,是一年的利率,当时我们不干,邮政银行工作人员说我们也没办法,这是保险公司的事,你们可以去保险公司问问怎回事,我们说不行,你们当时说有事冲你们说,存五年利息比银行还高,可是给的是一年的利息,邮政银行工作人员说和保险公司协调一下,直到现在也没给说法,邮政储蓄银行就是骗子,去存款给办保险,存五年给一年的利息,还晚给两月,他们办的不是我一个,肯定好多人上当。邮政银行就是大骗子,真骗人。

以上是我的真实经力有不对不全的,请批评指证,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