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昌談「早期慢阻肺」——肺氣腫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推薦語

在前段時間的中青年呼吸學者論壇上,孫永昌教授曾就慢阻肺研究進展、早期慢阻肺與肺氣腫進行了權威講解:年齡不大為何會發展到慢阻肺?如何定義哪些病人是早期慢阻肺?慢阻肺「內型」裡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敲掉IL-17,肺氣腫居然減輕了?《呼吸界》特此整理並與大家分享。

多早算早?六七十歲可以嗎?

我國的慢阻肺防治現狀不容樂觀,尤其是真正做到在慢阻肺早期階段進行診斷和干預,更是不易。近年來開始重視要儘早發現這些早期慢阻肺患者。但如何定義早期慢阻肺呢?首先要考慮年齡,就是相對「年輕」;對於六七十歲的人來說,即使罹患輕度慢阻肺,也不一定是早期了。其次,就是肺功能進行性下降。目前常用的一些檢查,例如肺部CT,也可以用於發現早期改變;例如肺氣腫、氣道異常,是否預示著將來有可能會發生慢阻肺?

孫永昌談「早期慢阻肺」——肺氣腫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這是一篇4月9日發表在《柳葉刀》上的文章,20~39歲這個年齡段慢阻肺患病率為2.1%,這些患者年齡並不大,但為什麼會發展到慢阻肺呢?這個過程跟六七十歲的患者有可能是不一樣的,吸菸、環境汙染、慢性咳嗽、父母呼吸系統疾病史以及低教育程度都是慢阻肺的危險因素。

孫永昌談「早期慢阻肺」——肺氣腫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我們曾在北京的社區做過一個慢阻肺高危人群調查,篩查社區居民(>40歲+吸菸>20包年或符合慢支標準)共932人,其中男性689人,年齡在60.8±12.5歲,女性243人,年齡在59.8±12.1歲,根據2011年GOLD指南分類,通過肺功能檢查診斷慢阻肺共203例,患病率達21.8%。其中A組病人最多,佔了47%,CAT評分小於10,而且幾乎沒有症狀,是很難被發現的。C組排在第二位,佔到27.5%,這些病人肺功能較低,FEV1<50%,但呼吸困難並沒有那麼嚴重。這些數據顯示很多患者在普通人群中並沒有被發現,所以「早診早治」在慢阻肺防治當中是很重要的起步工作。

孫永昌談「早期慢阻肺」——肺氣腫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如要進行有關早期慢阻肺的研究,首先應該定義哪些病人是早期慢阻肺。最近國際上有一個新發表的工作定義。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首先,必需條件是病人應<50歲,吸菸史≧10包年。另外三個條件是值得商榷的,有可能在患者通過肺功能診斷為慢阻肺之前,這些改變就已經出現了。這樣的定義對於開展研究工作是需要的,但在臨床上如何診斷這樣的患者,還需要更多證據支持。

慢阻肺「內型」隱藏著大秘密

孫永昌談「早期慢阻肺」——肺氣腫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這個模式圖顯示肺氣腫發生的3個途徑。生物燃料、吸菸以及環境汙染這些有害因素作用於機體後,可以通過最左邊這條途徑,作用於氣道上皮細胞,引起慢性支氣管炎,之後發生肺氣腫。中間這條通路指的是肺氣腫的發生,始於血管內皮損傷。第三條是通過免疫系統,影響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出現自身免疫異常,導致肺氣腫。對早期始動機制的認識,可幫助醫生進行慢阻肺「內型」分類,雖然上述不同的「內型」都會引起肺氣腫,但其路徑可能是不同的。

敲掉IL-17,肺氣腫居然減輕了

孫永昌談「早期慢阻肺」——肺氣腫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孫永昌談「早期慢阻肺」——肺氣腫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孫永昌談「早期慢阻肺」——肺氣腫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近年來,我們對慢阻肺的免疫機制進行了研究。有實驗發現,將IL-17基因敲除後,菸草煙霧暴露小鼠的肺組織炎症減輕,肺氣腫減輕,說明肺氣腫發生是依賴IL-17的,但其中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最近我們的研究發現,在IL-17基因敲除小鼠,菸草煙霧暴露後肺內的淋巴濾泡也基本消失了。淋巴濾泡是重要的獲得性免疫組織,可能參與自身免疫反應。我們發現,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配體(RANKL)在慢阻肺患者肺組織內表達,在菸草煙霧暴露小鼠的淋巴濾泡中表達,但在IL-17敲除小鼠,RANKL就不表達了。提示IL-17可能通過RANKL通路介導淋巴濾泡的形成,然後參與肺氣腫的發生。

孫永昌談「早期慢阻肺」——肺氣腫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孫永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