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藝|漫說元代神仙道化劇中的修真思想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其實“一代之文學”也是當時風靡全國的精神娛樂方式,而元代最流行者莫過於雜劇,它由文人墨客創作,經男女老幼傳唱於街頭巷尾,無人不喜愛,無處不流行。

道教文藝|漫說元代神仙道化劇中的修真思想

金元時期是全真教發展的鼎盛時期。生活作為文學靈感的源泉,在雜劇這一萬眾流行的文學樣式中,宣揚道教神仙思想的“神仙道化劇”也臻於鼎盛。它作為元雜劇的重要形式,為元代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濃烈的道教色彩。據考元雜劇中,神仙道化劇約佔總數的十分之一,而這種“神仙道化”的思想通過雜劇的流行形式面向大眾傳播,起到的轟動性效應當不遜色於流行當下的玄幻修真小說與手遊。

神仙道化劇主要演述修煉成仙、教化度人的故事,多以全真教祖師、張天師等作為主人公,劇中的神仙無論是凡夫俗子的度脫者、還是妖魔鬼祟的驅逐者,都展現出神奇的法術。如《岳陽樓》中的呂洞賓可以使死人復生,《張天師》中的張天師可以把物幻化成人等等,劇中充滿了奇幻瑰麗的浪漫色彩,展示出種種超現實的奇異情景、栩栩如生的神仙境界,體現了濃烈感人的藝術魅力。

道教文藝|漫說元代神仙道化劇中的修真思想

元雜劇的作者們有感當世士子文人的悲慘遭遇、慨嘆人生苦短,同時也為道教祖師、高道們的高風亮節、慈悲義舉乃至修道成真、逍遙輕舉的終極追求深深吸引。因而,神仙道化劇致力於宣揚一種富貴功名不足憑、泯滅人我是非、擺脫塵俗羈絆、迴歸真我、在山林隱逸和尋仙訪道中獲得解脫與自由的道家情懷。雜劇《岳陽樓》中,呂洞賓所唱“賀新郎”一曲便有如是體現:

道教文藝|漫說元代神仙道化劇中的修真思想

你看那龍爭虎鬥舊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漢。為興亡笑罷還悲嘆,不覺的斜陽又晚。

想咱這百年人,則在這捻指中間。空聽得樓前茶客鬧,爭似江上野鷗閒,百年人光景皆虛幻。

道教文藝|漫說元代神仙道化劇中的修真思想

神仙道化劇中有《黃粱夢》一篇,它取材於唐代傳奇《枕中記》,講述了正陽子鍾離權奉東華帝君之命來度化士子呂岩的故事。呂岩在進京趕考途中邯鄲道的一家客店中歇腳,店家為之煮黃粱飯。面對來度化自己的鐘離權,呂岩功名之心正熾,堅決不肯修道。待他倦睡之後,鍾離權施展法術,讓呂岩在夢中經歷一十八載,遍嘗人間恩愛富貴乃至種種苦難別離,待到從夢中驚醒時方知客店為他煮的黃粱飯還沒有熟。醒來後,呂岩才知道夢中情景均為鍾離權所化,當下幡然醒悟。正所謂:“一夢中盡見榮枯,覺來時忽然省悟。則今日證果朝元,拜三清同歸紫府。”

道教文藝|漫說元代神仙道化劇中的修真思想

元代神仙道化劇中神仙點化凡人、治病驅邪等救世度人的故事模式,深受普羅大眾的追捧。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可謂這一創作領域的“領軍人物”,他留存於世的七部雜劇作品中,有四部是神仙道化劇,分別為《呂洞賓三醉岳陽樓》《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粱夢》《西華山陳摶高臥》。他本人更是有著“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的美稱,這尤為體現出了元代人民對神仙道化劇的深深喜愛,以及對濟度人天的修道理想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