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內部「東重西輕」,粵港澳大灣區應利用港珠澳大橋等促珠江西岸發展

一項智庫研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得益於近年來要素流動加快而不斷髮展,已躋身國際一流灣區行列;但大灣區內部呈現“東重西輕”的格局:

西岸地區的澳門、珠海、中山、江門四地尚未形成明顯的區域分工協作體系;而東岸地區香港、深圳、東莞、惠州各城市間聯繫度更高,基於功能差異和產業鏈分工的區域協作體系的發育程度明顯高於西岸地區。

研究:内部“东重西轻”,粤港澳大湾区应利用港珠澳大桥等促珠江西岸发展

這項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素流動空間特徵及國際對接路徑研究》的成果系廣東省社科院2017年度青年課題項目、2017年度院級應用決策課題項目,由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陳世棟主持。7月19日,該成果在北京社科院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舉辦的“《區域藍皮書》新聞發佈會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上發佈。

研究:内部“东重西轻”,粤港澳大湾区应利用港珠澳大桥等促珠江西岸发展

該研究基於大數據理念,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香港、澳門等11個城市之間的聯繫強度。研究以其他城市對某城市聯繫強度的平均值作為該城市的“區域需求度”,以某城市對其他城市聯繫強度的平均值作為該城市的“區域依賴度”。總體來看,東岸地區區域需求度指數高達2029.1,而西岸地區為1272.2,東岸地區指數是西岸地區指數的1.59倍,說明了灣區對東岸地區的需求強度非常大。

從對外依賴性來看,東岸地區指數達到1800.7,西岸地區僅為814.4,東岸地區是西岸地區的2.21倍,說明了東岸地區對外聯繫的積極性更強,也更加容易形成區域分工,區域的一體化程度將更高。

研究:内部“东重西轻”,粤港澳大湾区应利用港珠澳大桥等促珠江西岸发展

報告指出,結合各城市聯繫強度判斷,西岸澳珠中江四大城市可能還處於各自集聚發展階段,尚未出現功能大規模外溢現象,未形成明顯的區域分工協作體系。東岸地區城市之間的聯繫度更高,基於功能差異和產業鏈分工的區域協作體系的發育程度明顯高於西岸地區。

報告進一步認為,灣區東岸已形成了“港深—廣佛”走廊。該走廊明顯呈現隆起狀,帶動中部東莞地區的發展,在廣佛和深港之間,藉助廣深高速、廣九鐵路等重要基礎設施,構建起了要素流動的節點和渠道關係。廣佛基於傳統的高端生產服務和製造業,與港深之間外向經濟的金融、創新孵化等功能之間存在差異,要素流動日益頻密,在創新驅動發展階段,深圳聯合香港,通過金融孵化功能,對以製造業為基礎的東莞和鄰近的惠州起到了極大牽引作用,帶動了東岸地區整體發展。

研究:内部“东重西轻”,粤港澳大湾区应利用港珠澳大桥等促珠江西岸发展

報告建議,應進一步優化“廣佛—深港”南北向要素流動走廊。與此同時,還應打造東西向路橋要素流動走廊。利用即將建成的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及虎門二橋等路橋通道,形成香港、澳門與珠海,中山與深圳,東莞與番禺之間要素流動的主要通道,促進灣區的人流和物流發展,進而極大地促進珠江西岸經濟發展。

報告還建議,大灣區應該以自貿區為融合點,以穗港、深港、珠澳為主要承載區域,東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門、肇慶通過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城際軌道、港口體系,全面對接自貿區或三大都市區,以實現各城市要素便捷流動,建立“市場共同體”,以實現要素與國際對接。

【記者】王詩堃

【校對】藍淑茹

【作者】 王詩堃

【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