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部“东重西轻”,粤港澳大湾区应利用港珠澳大桥等促珠江西岸发展

一项智库研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得益于近年来要素流动加快而不断发展,已跻身国际一流湾区行列;但大湾区内部呈现“东重西轻”的格局:

西岸地区的澳门、珠海、中山、江门四地尚未形成明显的区域分工协作体系;而东岸地区香港、深圳、东莞、惠州各城市间联系度更高,基于功能差异和产业链分工的区域协作体系的发育程度明显高于西岸地区。

研究:内部“东重西轻”,粤港澳大湾区应利用港珠澳大桥等促珠江西岸发展

这项名为《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空间特征及国际对接路径研究》的成果系广东省社科院2017年度青年课题项目、2017年度院级应用决策课题项目,由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世栋主持。7月19日,该成果在北京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举办的“《区域蓝皮书》新闻发布会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上发布。

研究:内部“东重西轻”,粤港澳大湾区应利用港珠澳大桥等促珠江西岸发展

该研究基于大数据理念,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香港、澳门等11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研究以其他城市对某城市联系强度的平均值作为该城市的“区域需求度”,以某城市对其他城市联系强度的平均值作为该城市的“区域依赖度”。总体来看,东岸地区区域需求度指数高达2029.1,而西岸地区为1272.2,东岸地区指数是西岸地区指数的1.59倍,说明了湾区对东岸地区的需求强度非常大。

从对外依赖性来看,东岸地区指数达到1800.7,西岸地区仅为814.4,东岸地区是西岸地区的2.21倍,说明了东岸地区对外联系的积极性更强,也更加容易形成区域分工,区域的一体化程度将更高。

研究:内部“东重西轻”,粤港澳大湾区应利用港珠澳大桥等促珠江西岸发展

报告指出,结合各城市联系强度判断,西岸澳珠中江四大城市可能还处于各自集聚发展阶段,尚未出现功能大规模外溢现象,未形成明显的区域分工协作体系。东岸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度更高,基于功能差异和产业链分工的区域协作体系的发育程度明显高于西岸地区。

报告进一步认为,湾区东岸已形成了“港深—广佛”走廊。该走廊明显呈现隆起状,带动中部东莞地区的发展,在广佛和深港之间,借助广深高速、广九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构建起了要素流动的节点和渠道关系。广佛基于传统的高端生产服务和制造业,与港深之间外向经济的金融、创新孵化等功能之间存在差异,要素流动日益频密,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深圳联合香港,通过金融孵化功能,对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东莞和邻近的惠州起到了极大牵引作用,带动了东岸地区整体发展。

研究:内部“东重西轻”,粤港澳大湾区应利用港珠澳大桥等促珠江西岸发展

报告建议,应进一步优化“广佛—深港”南北向要素流动走廊。与此同时,还应打造东西向路桥要素流动走廊。利用即将建成的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及虎门二桥等路桥通道,形成香港、澳门与珠海,中山与深圳,东莞与番禺之间要素流动的主要通道,促进湾区的人流和物流发展,进而极大地促进珠江西岸经济发展。

报告还建议,大湾区应该以自贸区为融合点,以穗港、深港、珠澳为主要承载区域,东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通过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港口体系,全面对接自贸区或三大都市区,以实现各城市要素便捷流动,建立“市场共同体”,以实现要素与国际对接。

【记者】王诗堃

【校对】蓝淑茹

【作者】 王诗堃

【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