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再能打,也抗不过《猎毒人》不尊重观众智商的糟烂剧情

演技再能打,也抗不过《猎毒人》不尊重观众智商的糟烂剧情

传媒大眼导读

集结了“叔圈101”的山争大哥、波叔、于和伟等多位偶像级成员的《猎毒人》,早在片花放出的时候就让观众寄予了满满的期待值。能够一次性将包括于和伟、徐峥、吴秀波、张丹峰、侯勇、王劲松、刘威葳在内的众多演技派汇聚在一部作品中互飙演技,再加上“金三角”“缉毒”这一神秘感十足的创作题材,无论你是大叔控还是演技控,都妥妥进入到《猎毒人》的射程范围内。

演技再能打,也抗不过《猎毒人》不尊重观众智商的糟烂剧情

然而,尽管演出阵容和情节设定很有眼球效应,但该剧播出后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却无法让人满意。一个化学博士拿着把螺丝刀就敢和人家硬碰硬,真当穷凶极恶的毒贩们是小白兔吗?

当然,这样的设定观众也可以理解,毕竟初来乍到,对毒品这一行业也不够了解,观众还是要给于大叔一定的成长空间的。但在第一集就已暴露了吕云鹏是烈士亲属,也就是上了毒贩的黑名单,他还怎么可能去深入敌方内部?难道是靠个人的意念?同样是在第一集里,尸体都成白骨了,钱包里面的照片还能保持崭新,请问编剧这又是如何做到的?

论演技,于和伟在国内的一众中生代演员中也算得上是黄金圣斗士的级别了,但架不住被强行配上了一个青铜级别的剧本,于叔演得再卖力,情绪刻画得再到位,恐怕还是带不起这些不够尊重观众智商的剧情吧?

智商成重灾区,看了这些剧只想给编剧寄刀片

所谓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猎毒人》播出后一水的差评,直接将其豆瓣评分拉低到4.5分,就这分数还是看在一众演员的面子上才给的。可遇到下面这些更不拿观众的智商当回事的电视剧,除了给编剧寄刀片,你还会有别的什么想法么?

演技再能打,也抗不过《猎毒人》不尊重观众智商的糟烂剧情

还记得“同志们,抗日战争已经第七个年头了,还有最后一年,大家一定不要放弃”这样的台词吗?在当年抗战还在持续的前提下,是谁给了我们的八路军未卜先知的超能力?还有那句“这十二只断手,目测不是来自同一具尸体”的“经典台词”,的确是充分展现了编导和演员们的捉急智商。

演技再能打,也抗不过《猎毒人》不尊重观众智商的糟烂剧情

虽说无巧不成书,但用巧合去解释所有的逻辑问题,甚至把偶然当作必然来贯穿所有的剧情脉络,这就让人无法接受了。比如电视剧《爱的阶梯》,就是由很多个不可思议的“巧合”构成全剧的。亲兄弟同时喜欢上一个女人,巧不巧?小姨和外甥女也同时喜欢上一个男人,巧不巧?更巧的是,这部由婚礼和车祸串起的电视剧,其中的三位主演人均有两场婚礼,且永远都结不成这个婚;女一、女二、女三都出过车祸,也统统都能大难不死……编剧同志,你的想象力已经匮乏到这种地步了吗?

演技再能打,也抗不过《猎毒人》不尊重观众智商的糟烂剧情

说到巧合,不得不提的还有《恋爱先生》。茫茫人海中的“相遇梗”,真的可以百用不腻么?在国外时,江疏影和靳东就因为客人投诉而相识,巧的是在回国的飞机上两人又再次相遇!又不是随着同一个旅行团出去玩的,怎么就那么巧?更巧的还在后面,编剧为了设计男女主角再次相遇的场景,分别设计了扎轮胎、车追尾等情节,不惜抹黑社会治安,也是相当的“煞费苦心”了!

演技再能打,也抗不过《猎毒人》不尊重观众智商的糟烂剧情

看到这样的场景,会让人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2018年上半年的电视剧市场,未见一部爆款,观众常常觉得自己处于一种“无剧可追”的状态,于是开始吐槽各部剧集的“烂”。其中最为集中的观点就是,看那些无聊的作品和场景,总是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严重的藐视。

首先,是无意义的对白会让人感觉追剧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十分钟可以讲完的事情,非得讲上半个小时,不怕观众看得烦,就怕时间不够长。别管这种有意的拖延是不是出于导演的极度自信,反正对观众的智商而言肯定是不够尊重的。

在《隋唐英雄5》中上演了一段经典的堪称“经典”的重复性台词:“这里有多少同伙?”“这里是一个人。”“十一个人?”“不是十一个人,而是一个人。”“二十一个人?说!他们都藏哪儿去了”“你听错了,其实一个人。”“七十一个人,你当我傻呀,这么小的地方!”“傻瓜,你又听错了,这里就是一个人。”“九十一个人!”“二百五,是一个人。”“二百五十一个人,你真以为我傻呀 !”看到这儿,相信很多观众内心的潜台词都是:你不傻,你是以为观众傻!

演技再能打,也抗不过《猎毒人》不尊重观众智商的糟烂剧情

故事线索经不起推敲,也是主要的槽点来源。电视剧中的很多情节,都会让观众在看过后觉得这人怎么这么没脑子!而每个“不能理解”“不可理喻”的背后,都是编剧未经思考才遗留下来的漏洞。故事生编硬造,所有的行为逻辑都被预设,而不是真正去遵从人物应有的自然选择,缺少起码的现实基因。

在青春谍战剧《麻雀》中,四个主角共同卧底76处的超强配置,按理说应该是分分钟就可以把重要的信息传递出去。可是在前30集的故事中,四名卧底不仅什么情报都没传递出去,反倒变成了女一号每天负责拖队友们的后腿,各种惹事闯祸不说,还要男二号替她去收拾各种烂摊子。一旦男二号没能收拾干净,就由男一号继续收拾,然后还要哄哭鼻子的女一号。这种智商去当卧底还能生存这么久,只能说是奇迹了。

演技再能打,也抗不过《猎毒人》不尊重观众智商的糟烂剧情

脱离现实的胡编乱造,真的一点不含糊。通常我们希望剧本要与现实生活中的常识、常情严丝合缝,但在看过了太多的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以一敌百、鼻子流血即白血病这样脱离实际的糟烂剧情后,还敢对这样的国产剧抱有更多的幻想吗?

爆款作品为何能收获观众的“自来水”?可能只是因为感觉到了被尊重

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产剧从走心陷入到“套路”的泥淖中无法自拔。制作方只关心如何“制造戏剧冲突”,甚至可以让编剧拟好几个充满戏剧的高潮段落,在特定的时间插入转折、冲突,调用套路、标签,根本不考虑这样做是否会背离所谓的常识和常情。

在这种“烂剧”的狂轰滥炸下,如今的年轻人对好剧的基本判断标准已经降低到“是否尊重我的智商”的程度。一旦觉得受到了尊重,往往就会以“自来水”的方式去回报收视。

从《人民的名义》成为爆款,到《白夜追凶》大火,这些作品都在尊重观众的智商要求的基础上,引领观众紧跟故事的情节去深入思考,自然可以形成更好的口碑发酵。

演技再能打,也抗不过《猎毒人》不尊重观众智商的糟烂剧情

以《东方华尔街》为例。该剧讲述了神秘莫测的金融市场上,各怀心事的金融玩家们都想上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游戏。对鲜少搬上荧屏的金融题材而言,如何让含有“崩盘”等一系列专业名词以及针对股市进行分析等相对更为专业的故事情节产生更强的代入感,显然不是件易事。能在这种充满理性甚至可能是枯燥意味十足的题材中,加入复仇、个人成长等诸多故事线,使得该剧的每一集都有着大到惊人的信息量,观众自然会产生欲罢不能的新鲜感。它既弥补了国内金融题材剧类型上不足,同时也是一部难得一见的精品职业剧。

演技再能打,也抗不过《猎毒人》不尊重观众智商的糟烂剧情

当观众的审美口味与评判标准日益提升时,真心希望国产剧的编导和演员们也能更认真一些,不用费心去追求复杂的时间线,或是多少层的梦境空间,只要做到少撒狗血、少做表面功夫,能够为剧集赋予更严密的逻辑和经得起推敲的情节,也就足以满足我们并不苛刻的观剧体验了。

演技再能打,也抗不过《猎毒人》不尊重观众智商的糟烂剧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