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車型簡介

呈井噴式頭湧現的新勢力造車企業,幾乎已經全面佔據了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但真正能從PPT中走出來的依舊是屈指可數,而無法想象的是,就連一般的民用車還在紙上談兵的時候,一款自主純電動跑車已經悄然量產下線,我們不得不佩服這個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前途汽車,如此一來也更要認真去審視它的未來,前途能否有前途?就從今天這款前途K50開始!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這款前途K50是由前途汽車的母公司長城華冠主導研發,而在此之前長城華冠以3800萬收購國內汽車工業設計一流企業青島宙慶工業設計有限公司60%的股權,正式為這款新車進行的鋪墊,也是這兩大巨頭密切合作的首個產物。

如今我們還不知道這款車的售價,但據預測這款車的售價大約在70萬元左右,而這一價格正好瞄準了穩坐電動車霸主地位的特斯拉,但你要考慮到特斯拉只有經過選裝後你才能提出愛車,而售價這時候也已經達到100萬+,如果前途K50真的可以做出妥協,不受利益的驅使,那必然會給特斯拉帶來不小的壓力,這是我第一眼看到這款車時真心的想法,但試駕過後不知這種想法還能否成立。

電動車的如今的成功與限號搖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以北京為例,在不久之前,新能源牌照還是非常容易獲得的,但隨著購車人數激增,如今想要獲得一張新能源牌照雖然要比普通牌照的搖號容易很多,但排隊依舊要排到幾年以後才能拿到,也就讓我們在買車時不得不考慮有沒有牌照的問題了,所以你要花大幾十萬買一款國產電動車,你需要很強的心理素質才行,這時候衝動消費可能已經不復存在了,至少一般的老百姓會有很多顧慮。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言歸正傳,首先來看設計,作為跑車,甚至超跑,基本都是採用了扁平化的車身造型,這無可厚非,而前途K50也確實將這點貫徹的非常到位,乍一看儼然一副超跑的樣兒,說白點就是一看這車就價格不菲,你說這車大幾百萬也有人信,反正沒人認識,而這也是現在消費者追求的有範兒,就好像曾經的“官車”,一看就知道里面坐的是領導。

獨特的造型換來的絕對是路上的回頭率,可能整體說不上驚豔,但至少一臺悄無聲息的跑車從你身邊駛過,你都會多看幾眼,何況這還是個你不太熟悉的品牌。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提到輪圈前途K50的輪圈達到了19英寸,但對於一款跑車而言這個尺寸應該只能算是起步,更主流的應該都是在20英寸左右,而標稱為跑車所以鍛造輪圈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了,我在也親手嘗試了一下這款輪圈的重量確實已經達到了不錯輕量化標準,基本單手也就可以提起。在輪胎配備上,這款車提供了前後不同規格的倍耐力P ZERO系列輪胎,從而獲得更好的抓地力。(前:235/35 ZR19;後:265/35 ZR19)。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當然剎車系統也是由brembo提供硬件支持,在裝車前設計師又針對前途K50進行了細節上的調整,以達到更好的制動響應,以及更線性的制動力,當然對於熱衰減的幫助也是十分巨大,但在城市道路上駕駛的話,我想一般的消費者對於熱衰減並不會太過關注,只有在激烈的賽道中才能領會到它對於剎車的影響是多麼巨大。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還有一處令人驚豔的設計就是全車採用的碳纖維覆蓋件取代了傳統的鋼材亦或是鋁質材料,從而達到最大化減重的效果,官方宣稱新車採用的碳纖維材質總質量僅有46.7kg,相比傳統鋼材減重40%以上,當然為了後期維修等不會成本過高,新車在前後保險槓以及側裙位置依舊採用的是塑料材質,就算磕碰以後更換成本相比碳纖維要低上不少。

與此同時前途K50還採用了鋁製車身結構,首創的全鋁框架連接工藝,也比傳統鈑金鋼結構減重38%,而這兩項設計加在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們今天見到的這款純電跑車,最大化的降低了驅動車輛所需的電量,達到了最佳節能效果,變相的降低了成本。

內飾設計

內飾部分與外觀不同,一塊兒大尺寸中控屏算是新能源車的一種特徵,這與傳統跑車差異很大,而儀表盤也是由一塊液晶屏組成。在車內用料方面,前途K50運用到了Alcantara材質,也就是翻毛皮,這對於車內高檔感營造上可以提供很大幫助。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15.6英寸大屏對於新能源車來說尺寸也是巨大的,1920×1080基本是如今最為主流的分辨率,在視覺效果上非更加清晰,畫面也非常細膩,只是在操作時可能能系統的反應速度並不是很靈敏,同時一些功能性的操作也並不快捷,比如空調系統的溫度調節需要上下拖動才有反應。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車內幾乎沒有什麼日常儲物空間,中間位置的兩個杯架,以及一個不太深的儲物格基本容不下大件物品,而位於車門內側的儲物格也是由於整體跑車化設計,所以開口以及深度都不太理想,放入一把雨傘基本就滿了。

試駕體驗

動力部分,前途K50所搭載的雙永磁同步電機,最大功率280kW,最大扭矩580N·m,在BOOST模式下,峰值扭矩可以達到680N·m,最大功率也能提升到320kW。同時也可以讓前途K50實現後驅與四驅的智能切換,以應對不同路況,而官方宣稱前途K50的載荷分配達到前47%、後53%,造就了人車重心在X方向上重合。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總容量達到78.8kWh的電池組作為電動車的核心,比重絕對是放在第一位的,而對於日常電池組的工作環境也是由前途汽車自己設計研發,一套RESS可再充電能量儲存系統,以及BMS電池管理系統的加持下保證在使用多年後將電池容量衰減降至最低,官方宣稱5年的電池容量衰減可以控制在5%左右,更重要的是有了這兩套系統可以給予電池更加穩定的工作環境,安全性得到提升,就在諸多系統的幫助下,前途K50的等速續航里程可以達到500km,當然這種理想情況是很難發生的,NEDC的續航里程則是≥380km。

對於擋把的設計我不得不吐槽一下,整體尺寸偏大甚至顯得有些突兀,至少我沒在哪個車型上見到這麼不走心也不算精緻的擋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就日常駕駛來看,無論是兩驅還是四驅的經濟模式下,都是最適合我們在城市道路中駕駛的,靈敏的響應速度是我們對於性能追求最為執著的部分,恰恰電動車在這方面的表現確實讓人著迷,但令人不喜的是,電動車太過安靜,它能夠在悄無聲息之間就能將你提升到很快的速度,就是無法給你傳統跑車所發出的引擎轟鳴或是排氣聲浪。

當你拉開車門,鑽到車內,被牢牢固定在座椅上時,你真的是會感受到一切跑車應有的元素,但在你按下啟動開關的那一刻,才會如夢初醒,儀表盤液晶無聲點亮會將你拉回現實,這就是一款無聲跑車,但相比傳統的超跑來看,我竟然覺得這款車的坐姿太高了,高到我將方向盤推到最裡最高的位置依然擋腿,只有將方向盤拉到外側的位置才勉強能避開腿部,這對於一款跑車而言可能還是需要一定的改進,或許由於採用了鋁鎂合金框架的座椅確實不容易降低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但我認為一些跑車標籤類的設計還是有必要保留的。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言歸正傳說到駕駛,在普通模式下也就是經濟模式,雖然前途K50有著一切電動車的特性,一腳下去就是最大扭矩輸出,但它終究沒有帶給我那種腎上腺素噴張的感覺,直到我將擋把往後拉了一下,切換到S擋,那種更加靈敏的動力響應在你每一次輕觸“油門”都會立刻做出反應,同時伴隨的就是血液的倒流,這種感覺才是一款跑車應有的表現。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底盤懸架部分,前後都採用了雙叉臂結構,前途K50設計團隊通過與Mira聯合標定,通過數百組以至於上千組的實驗以及針對各大賽場的實時數據調教,歷時2年多的時間打造完成,雖然已經在操控與舒適間找到了平衡點,但在國內城市道路上,難免會被一些無中生有的坑窪或是環路上的井蓋所摧殘,前途K50終究還是可以化解掉一些瑣碎顛簸,而在這點上那些超跑上的乘客只能會被彈的抱怨路政了,如果你仔細去感受的話,你會發現由於車尾部大量的電池組賦予了更多的重量,所以經過減速帶時,明顯更平穩,反之車身前部的彈跳要比車尾明顯很多。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最後再來說轉向系統,前途K50所採用的是電子助力轉向系統,配合上動態扭矩矢量分配,可以在彎道中適時制動內側車輪,使車輛產生一個指向彎心的轉矩,從而減少“推頭或是轉向不足”的情況,提高彎道駕駛安全性。

前途K50試駕 PPT中走出的自主電動跑車

總結:終究說的這款車天花亂墜,是建立在沒有價格基礎上,如果正如之前所說的那樣70萬元,如果能換來這樣一款有樣兒的跑車,還是不錯的選擇,但至少你要有一個接受得了新能源車的心,恰恰我對於這款沒有那些機械衝擊力反饋的車型並不是太感興趣,可我不得不承認這款車駕駛起來的感受以及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標準,對於挑戰特斯拉來說也並不是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