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鴉片戰爭便已背負漢奸罵名,卻被俘後爲了盡忠而絕食自殺身亡

提起葉名琛這個名字,也許還記得的人並不是很多。但如果提起“六不總督”,也許現在廣州百姓還能說上一二。

他之所以被稱為“六不總督“,是因為他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和英軍作戰斡旋採取的策略是“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在當時的朝廷中被看做是庸官,而在當時的百姓乃至現在很多人眼裡,也還是這麼認為的。

只是,他果然只是一個昏庸的封疆大吏而已嗎?

他從鴉片戰爭便已揹負漢奸罵名,卻被俘後為了盡忠而絕食自殺身亡

葉名琛

我們先看看葉名琛的仕途,他天資聰慧,十八歲便考取貢生,這在當時也是非常少見的。

不到四十歲,被提升為廣東巡撫,而後一路青雲直上。四十四歲時,被咸豐皇帝賞加太子少保,第二年又連升三級,先被賞總督銜,再署理兩廣總督,最後正式升任兩廣總督。四十八歲還被加封兩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後來又封為體仁閣大學士。

升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原因其實說起來很簡單,在19世紀中葉,中國正在進行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及鴉片戰爭和聯軍入侵。真的是內憂外患,咸豐皇帝也非常頭大。

他從鴉片戰爭便已揹負漢奸罵名,卻被俘後為了盡忠而絕食自殺身亡

太平天國運動

兩廣總督在清朝時屬於正二品大員,管轄的是兩個省,權利範圍要更大的多。放在今天差不多就是同時擔任廣西和廣東兩個省的黨政軍一把手,再往上就差不多該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了。

那時候總督和巡撫可不是好當的,能不被革職就算不錯了,更不用說任期綿長。而葉名琛在鎮壓廣東地區起義、叛亂時展示了他心狠手辣的一面。一串串血淋淋的平亂戰功,不僅奠定了他的寶座,更深深地博得皇帝信賴。

他也是那個時候僅有的一個長期擔任督撫而又不斷加官進爵的封疆大吏,也正是這種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仕途。更讓他堅定,為皇上分憂,才能讓自己的官運亨通,平步青雲。

忠君愛國的想法,放在一個臣子身上,並無過錯。

他從鴉片戰爭便已揹負漢奸罵名,卻被俘後為了盡忠而絕食自殺身亡

英國軍艦

1849年,英軍要求進入廣州城,時任巡撫的葉名琛和總督徐廣縉斷然拒絕。

兩人一起偽造了皇帝的詔書,並積極組織鄉勇,做好守城準備,以防英軍襲擊。

英軍無奈,不敢再提進城的事情。

當時的道光皇帝對此事龍顏大悅,特意將葉名琛封為一等男爵,這在整個清朝歷史上的漢人中是極其罕見的。

後來隨著徐廣縉調任剿滅太平軍,葉名琛在1852年正式接任兩廣總督。港督包令再次提出英軍入城的事情,依舊被葉名琛拒絕,由此包令懷恨在心。

1856年,發生的亞羅號商船事件,可以說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他從鴉片戰爭便已揹負漢奸罵名,卻被俘後為了盡忠而絕食自殺身亡

亞羅號事件

簡單點說,就是有人告發亞羅號商船藏匿海盜,廣州水師遂上船抓捕。

在抓捕過程中,由於水師扯了商船的信號旗,被英國人誣陷為侮辱了英國國旗。

廣州水師當時上船抓捕是合情合法的,商船的登記證過期、船主為中國人,且商船並未懸掛英國國旗。

但英國人不依不饒,要求釋放被捕的船員,廣州領事巴夏禮還要求按照《虎門合約》行事——也就是英國人享有事件裁判權。

中方拒不答應,在爭執過程中,一名中國水勇打了巴夏禮一巴掌。

巴夏禮隨即向葉名琛施壓,要求放人。斡旋數次,最終葉名琛只好命人把被捕的水手送到英國領事館,但是拒不道歉。

英國人惱羞成怒,拒絕接收人員。並炮轟廣州城,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拉開序幕。

他從鴉片戰爭便已揹負漢奸罵名,卻被俘後為了盡忠而絕食自殺身亡

第二次鴉片戰爭

在整個亞羅號事件中,葉名琛無任何不當之處。其有禮有節有度的處理方式,得到了馬克思的讚揚。

隨著戰爭爆發,葉名琛便發佈告示,通令全城——殺一個英國人,賞銀元三十塊。

並整練民團兩萬多人,通過火攻和裝滿火藥的沙船襲擾英艦。又派水師安放水雷,襲擾英艦,騷擾對方補給船。

另一面,在城內偵查搜捕為英軍提供情報的漢奸,為市民發放身份證,無證者不許出城。這一手段,使得英軍幾乎無法獲得廣州城內的有用信息。

葉名琛又啟用經營多年的諜報系統,利用早年派出的潛伏在香港的大量探子,獲知香港英軍的部署和調動情況。

他還運用了貿易戰,從香港撤回全部新安人,直接導致了香港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和人力資源的短缺,使香港很難為在廣州作戰的英軍提供有力的後勤保障。對香港實施禁運,組織小型糾察船隊保證禁運,使整個香港步履維艱。

經過四個多月的對峙,疲憊的英軍開始撤退。正是葉名琛的一系列舉措,使得在我們在戰爭初期獲得勝利。

也就在1857年,他的對頭港督包令,因為在軍事和外交上的失敗,被英國政府解職。

他從鴉片戰爭便已揹負漢奸罵名,卻被俘後為了盡忠而絕食自殺身亡

廣州水師

但是,勝利的消息卻沒有得到皇帝的認可。朝廷斥責他不該輕啟戰端,要求他和英國人進行和談。

時局和形勢隨著時間的變化,使得戰機悄然溜走,也給了英軍補充軍力的可乘之機。

另一方面,貿易禁運也給大量的廣東士紳造成了嚴重的損失,他們無力再負擔鄉勇的開支。

而早在戰爭開啟之時,其實對於葉名琛就已經非常不利,他的精銳部隊都在江浙和太平軍作戰,也大量消耗了廣州財政。

僅僅依靠鄉勇和士紳,支撐近兩年已屬不易。

1857年10月,英軍額爾金爵士率領援軍進駐香港,敵我雙方的力量平衡被打破。

這使葉名琛陷入了無險可守,無兵可用、沒錢可花的境地。

額爾金爵士在聽取進攻廣州的英軍指揮官西馬糜釐報告後,深感葉名琛是個很難對付的軍事將領。躊躇了兩個月也沒敢動手,於是決定直接去找中國的皇帝。

他從鴉片戰爭便已揹負漢奸罵名,卻被俘後為了盡忠而絕食自殺身亡

廣州水師

但是就在這時,一艘廣州的官船被英軍截獲,船裡大量的官方文件被英軍獲得。

葉名琛的死對頭包令從文件中得知葉名琛的窘境後,極力勸說額爾金改變北上的決定。

而又有漢奸出賣,巡撫柏貴和廣州將軍見勢不妙,便同敵人勾結,英軍輕易佔領廣州。

葉名琛忠於職守,不肯離開督府,直至被俘。

1 8 5 8年1 月,葉名琛被俘後被擄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艦“ 無畏號” 上。他在軍艦上生活了四十八天後, 被押解到印度的加爾各答。

後來得知自己無望面見英國皇帝相辯,自己也無法成為兩國之間調解的使臣。他便決定殺身成仁,在吃完自己帶去的食物以後,葉名琛絕食而死。

那麼,如此一個傲骨錚錚的大臣,又是怎麼成了人們口中的漢奸呢?

他從鴉片戰爭便已揹負漢奸罵名,卻被俘後為了盡忠而絕食自殺身亡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究其原因,無外有四:

一是英軍覺得葉名琛在百姓中口碑定然極好,怕會阻礙他們完美佔領廣州,於是盡一切可能醜化葉名琛,成了必須要做的事情。

二是那些通敵賣國者,正在為如何堵住百姓的悠悠之口而頭疼。英國人此般醜化葉名琛,正中他們下懷。以便他們可以從百姓對他們賣國行徑的注意力中溜之大吉。

三是廣州失守,直接導致了北京淪陷。皇帝和朝廷都需要找回面子,葉名琛這種當初不聽話非要和英國人乾的人,現在又被滿大街罵的人,不正是最好下的臺階嗎?

四是葉名琛曾在總督衙門建了一個“ 長春仙館”,裡面祭祀呂洞賓、李太白二仙;一切軍機進止都取決佔語。戰時他的鎮定自若,在很大一部分也是由此而來。曾依照卦象,說十五日之內廣州城沒事,結果十四日城破。而他由此成為了百姓的笑柄,也就成了百姓口中封建迷信的庸官。

他從鴉片戰爭便已揹負漢奸罵名,卻被俘後為了盡忠而絕食自殺身亡

無畏號

不戰、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

不戰,只是無兵可戰。

不和,是因為沒道理要去談和。

不守,是要他拿什麼去守?

不降,為臣不降於敵,為民不降於夷。何況是邊疆大員,又何來降的道理?

不死,只是希望面見英皇,當面辯爭。後來得知無緣,便也自斷了。

不走,身為地方父母官,守土有責,如何能走?在名節大義面前,死不足惜。

只可惜,在當時英國人都敬畏三分的葉名琛,卻被自己國人醜化。

生前壯志未酬,死後依然遭人詬病,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