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揹負的“篡位謀父”罵名,直到一件文物的出土才最終真相大白

雍正帝是康熙帝的第四個兒子,大清入關後的第三個皇帝。在位十三年,他排除異己、樹立權威、雷厲風行、積極改革、整頓吏治、增加國庫收入,為乾隆朝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雖然對他的評價歷來就是褒貶不一,但他的功績卻是不容抹殺的。

只是,兩百多年過去了,雍正帝繼承皇位的合法性一直受到人們的質疑。關於雍正皇帝的皇位,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康熙帝在臨死之前寫下傳位遺詔:“傳位十四子。”但是後來被雍正帝在“十”字上面加了一橫,篡改為“傳位於四子”。這一說法很是受老百姓的認可,至今仍是很多電視劇和小說的題材。他是康熙帝欽定的接班人,還是改了遺詔而篡奪了自己弟弟的皇位?具體的過程,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雍正揹負的“篡位謀父”罵名,直到一件文物的出土才最終真相大白

康熙與太子產生嫌隙,廢太子在所難免

康熙皇帝是清朝歷史上甚至是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雄才大略的帝王之一,他在位六十一年,削平三藩,打敗準格爾貴族,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可謂功勳顯著。但是,他能如此輕鬆地解決國家大事,對於自己的家室卻十分頭疼。康熙帝是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帝王,他很早就發現了缺乏規則的皇位傳承,不利於皇帝的集權和封建政權的鞏固。此時,又恰逢平定三藩之亂的艱難時刻,康熙帝幾欲親征的決心和計劃,為其推出嫡長子繼承製提供了契機。

公元1675年,年僅22歲的康熙皇帝就已經立年僅2歲的二兒子胤礽為皇太子。胤礽其實也是個不錯的皇子,他會滿文、漢文、還擅長騎射。

在康熙帝第二次親征噶爾丹之時就留守在京城處理日常事務,也是井井有條,得到了康熙帝的嘉獎。可是,就在康熙帝次年親征寧夏的時候,他卻像換了個人似的,縱容奶媽的丈夫勒索下人,打了平郡王和幾個貝勒,搶了蒙古王公進貢的駱駝等,讓康熙很是失望。

而在後來的日子裡,當康熙帝再次征討噶爾丹病於途中之時,他卻無視自己父皇的病情,讓康熙帝很是寒心;而且,在與父皇以及眾兄弟一起圍獵的時候,絲毫不關心突然生病的十八弟,還出口頂撞康熙,這讓康熙帝非常的不快,同時也加深了父子之間的矛盾,廢太子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了。

雍正揹負的“篡位謀父”罵名,直到一件文物的出土才最終真相大白

九子奪嫡,雍正登基

康熙帝共有三十五個兒子,他們見皇上和太子間的矛盾不斷惡化,太子被廢是遲早的事,於是這場或明或暗爭奪太子之位的戰役就悄然打響了。皇子們互相傾軋,明爭暗鬥,私結朋黨,出現了皇太子黨、皇八子黨和皇四子黨。

而公元1722年10月,康熙不顧69歲高齡,堅持到南苑狩獵。十幾天後,他覺得身體很不舒服,十三日病情突然惡化,當日夜裡便駕鶴西去。不幾天之後,皇四子胤禛登基,年號“雍正”。雍正帝的突然即位,震驚朝野,於是各種傳聞紛紛揚揚。

雍正揹負的“篡位謀父”罵名,直到一件文物的出土才最終真相大白

雍正登基,疑點重重,眾說紛紜

持懷疑態度的人說,康熙帝病重時,胤禛曾進了一碗人參湯,不知為何,喝下湯後康熙帝就死了。接著,皇四子胤禛就登基了。也就是說,康熙帝是被胤禛毒死的。因為康熙帝的病情已趨穩定,而十三日卻陡生驟變,突然去世,哪能不使人生疑?

當時有個意大利人馬國賢曾到過現場,他認為按照康熙帝當時的狀況即使不是毒害,也定是出現了非常事變。另外,康熙帝病重時修養的暢春園是在隆科多的嚴密保衛下,是隆科多負責康熙帝的安全警衛及執掌衛戍兵權的,而他是雍正帝的舅舅,那是隻有他能接近康熙帝。難道他就不會親自下毒幫助自己的外甥登上皇位嗎?誰也不能排除隆科多下毒的可能性。

還有,在康熙帝繼承人方面,得到了康熙帝賞識又眾望所歸的是皇十四子胤禎,他和雍正帝是一母同胞親兄弟。康熙五十七年,胤禎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總領西北各路大軍,代父親征回疆和西藏。康熙帝親口誇讚胤禎有帶兵才能,是良將,要部下絕對服從胤禎。這個皇十四子也是繼承皇位的最佳候選人。

因此,他們懷疑是雍正帝毒死了自己的父親,改了遺詔,篡奪了自己親弟弟胤禎的皇位。

雍正揹負的“篡位謀父”罵名,直到一件文物的出土才最終真相大白

證據確鑿,雍正登基完全合法

其實,篡改遺詔的說法是很難讓人信服的。因為康熙帝臨終之時,曾召集胤祉、隆科多等到身邊,並對他們說:“皇四子人品很好,為人沉著冷靜,對朕也是極盡孝道,深知朕的心意,他一定能夠繼承大統,下面就擬詔,著令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

而且,清廷皇宮的書寫制度是很嚴格的,滿、漢兩種文字必須同時使用,絕不允許只使用其中一種,所以,如果雍正帝只改寫了漢字,而滿文沒有改正的話,那就等於沒改。與此同時,按照慣例,在清廷中對皇子的稱呼是皇几子,那麼在康熙帝的遺詔中,就會寫道:皇位傳於皇四子,而不能簡單地寫為“傳位十四子”。所以,不論是漢文還是滿文,都是不能改的,康熙帝傳位給自己的第四個兒子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了。

雍正揹負的“篡位謀父”罵名,直到一件文物的出土才最終真相大白

還有一點,在康熙帝的眾皇子為了太子之位而爭得天昏地暗的時候,只有胤禛行事低調,不直接參與爭鬥。這些,康熙帝都看在眼裡,所以,當康熙帝從廢太子之後,四皇子胤禛就受到了康熙帝的重視。而且,在第二年,胤禛就由原來的貝勒升為雍親王。從那個時候起,胤禛就逐漸顯露出了他的政治才能,為以後的繼承帝位打下了基礎。

康熙帝健在的時候,非常喜歡雍正帝的兒子,即後來的乾隆皇帝弘曆。弘曆出生的時候,已經是康熙五十年了,他從小就聰明伶俐,深得祖父康熙帝的喜愛。每次康熙帝去圍獵,都要帶上這個孫兒。如此疼愛的孫子,康熙帝自然而然希望他日後能繼承大統,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的父親成為皇位繼承人。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雍正帝繼承皇位當是康熙帝的旨意了。

雍正揹負的“篡位謀父”罵名,直到一件文物的出土才最終真相大白

至於為什麼有那麼多的遺傳和流言,這可能與雍正帝即位後嚴厲統治有一定的關係。比如,在雍正六年,就有人投“逆書”,列舉雍正帝十大罪狀,即謀父、淫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好色、誅忠、任佞。而實際上,這並不是歷史上真實的雍正皇帝。

關於雍正帝繼承權的問題,還有一個更新的證據。2005年4月18日至5月31日,廣東省檔案館對市民免費推出“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珍品展”,集中展出來自全國20多個檔案館的202件國寶級檔案文物,這其中就包括了第一次來廣東展出的《康熙皇帝遺詔》。

雍正揹負的“篡位謀父”罵名,直到一件文物的出土才最終真相大白

該遺詔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其上清晰寫道:“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而這個“皇”字怎麼看也無法從“十”字改寫過來。而且,寫著“傳位於······”的遺詔中,還對雍正帝的品行為人作了簡單的讚揚,這更加肯定了康熙帝的第四個兒子胤禛繼承皇位的真實性。

由此,民間關於雍正帝篡改詔書繼位的傳言不攻自破,這也是目前國內展開雍正皇帝繼位之謎的唯一歷史物證。

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的真相,是我們華夏子女不可忽視的責任。

以上是本期的文章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感謝您的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