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去银行买理财产品呢?

用户68708500


我个人觉着,这部分上了年纪的人主要还是一些有稳定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且没有为自己或者儿女存在购房压力的这批人。你想,我们农村的有年纪的人,要么为了给自己攒个养老钱,买命钱,还要为子女考虑在县城买房,对于风险极度厌恶,不可能去购买有风险,不保本的理财产品。


不可否认,当前,银行存款利率是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先看一下近十几年来,存款基准利率的对比图:




其实,无论存款利率高低,国人最为放心的理财方式还是以银行存款为主。而相关数据也显示,我国仍然是存款规模仍然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

那么,为什么这批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



我觉着主要还是以下原因:

  1. 这部分人不满足于当前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主要还是因为利率太低了,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和流动性优于定期存款。而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让他们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即使出现理财产品亏损,也不会伤到他们的根本-稳定的收入来源。
  2. 这部分人,除了收入来源稳定,手头也有了一定的积蓄。而他们每月可以从银行取工资。而银行工作人员也会为他们推荐一些安全系数比较高的理财产品。对于这部分上年纪的人来说,省心。对于银行工作人员来说,还能完成相应销售任务。
  3. 最主要的还是收益率高,到期能拿到比定期存款更高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况且只要是银行正规渠道发型的理财产品,安全性还是挺高的。


创新公元


现在不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买理财产品,而是大部分的定期存款储户都在向理财产品客户进行转化,买理财产品的老年人只不过是其中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的那部分老年人群体!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 第一,理财产品收益更高。

定期存款相比理财产品来说,优点在于保本保息、安全性高;可提前支取、灵活性强;起存金额较低、50元即可。

但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万万不是定期存款可以与之相比的。目前一年期定存利率只有2%左右,理财产品却能达到5%—6%,相差何止一两倍!高收益的驱使下,必然会有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强的老年储户尝试购买理财产品,而现实当中99.9%以上的理财产品都没有出现过问题,在尝到理财产品高收益高回报的甜头以后,很难再让这部分储户回头购买定期存款了。


  • 第二,理财产品安全性极高。

在资管新规落地以前,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两种,老年人购买的绝大多数属于保本型理财,风险极低。在资管新规落地以后,虽然国家已明确规定理财产品不得刚性兑付,银行只能发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但是鉴于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正常兑付的比例在99.9%以上,已买过理财产品的老年客户并没有出现太多的忧虑心理,还是一如既往的购买理财,可以说老年人是比年轻人更牢靠的理财客户。


  • 第三,银行更受老年人青睐。

互联网模式下也有许许多多的理财产品,例如余额宝等宝宝类理财产品、P2P理财、基金定投以及股票投资等,这些说实话都属于理财产品。但是,因其都属于新兴事物,老年客户接触的时间比较少,他们多半和银行打了一辈子交道了,在心理上就也更信赖银行。当然,银行的安全性比互联网理财产品要高也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理财产品虽好,但存在的风险性一定要清楚明白的告知老年客户。

很多老年客户虽然一直在购买理财产品,但他们并不太清楚理财产品当中存在着何种风险,而且一旦出现风险又有可能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在平时与他们交流当中,因为以前的理财产品都是按照预期收益率为其发放本金和收益的,他们很可能会潜意识的认为理财产品没有风险。所以我们银行在为其提供理财服务时,一定要先告知他们在售的理财产品风险性有多大、仔细评估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推荐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为好!


银行小学生


选择到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很多都是忠实的高净值客户,其中不乏一些老年人,在日常工作中了解到的信息,老年人偏爱选择银行理财的原因可以归结到几个方面。

一、老年人风险偏好较保守,相比券商或者互联网平台,银行更加值得信赖

老年人理财观念比较强,对于安全性要求的比较高,看中收益更看中稳定安全,在老年人眼中,银行=安全,有国家的监管体系在,银行的运行和管理各方面都更加让老年人觉得放心。

二、老年人观念比较传统,投资渠道的理解有限,年轻的时候奋斗一生购置固定资产,年纪大了就只剩下储蓄这一个概念了。

我们中国是个储蓄大国,修身齐家是一辈子追求的事情,这个“齐家”在老一辈人眼里,首先就是置办家产,利用毕生的精力先把家里房子车子固定资产安置妥当,下面考虑的事情就是养老保障和为子女留下一定的财富。投资在老人家眼中渠道就两个:买房或者存银行。没有别的选项,老一辈人接触网络比较晚,接触券商就更少了,在他们眼中理财只有国家的才是值得新来的,银行是个不二选择。

三、老年人的社保、养老金发放都在银行,给银行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营销机会,这是其他机构不具备的优势,得天独厚。

老年人的养老金发放都在银行进行代发,而且老年人不喜欢用卡,喜欢用存折,在我们当地,养老金发放的日子,老年人都要到银行排长龙,即便你告知他用银行卡更方便可以在自助设备上取现,他们也不喜欢用,愿意等。这个长年累月的时间里给银行了无数次微沙龙的机会,讲解理财、讲解保险,给老年人灌输理财思想, 很多老年人的理财就是在这无数次宣讲中完成的。一旦老年人选择,那么基本上就是忠实的客户群体,不会轻易再去相信别的机构。

这些就是我想到的老年人喜欢到银行办理理财产品的原因,但是也因为老年人对于银行的信任,给了部分不负责任的客户经理骗保险的机会,前些年类似事件层出不穷,今年银监部门开始下大力气整顿不当销售,以后的银行会更加规范,这类 事件相信会越来越少。


不立而立


老人理财注重稳定性与安全性

现在市面上的各种投资理财产品花样繁多,老人不会花心思去研究,对于老人来说,银行信用度高,所以老人都在银行存钱或者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

老人由于对银行信任度比较高,所以也比较听从银行柜员的建议,银行柜员会手把手地教老人填表格甚至代写,不需要老人费心费力。

老人由于收入较低或者没有收入,银行认定其抗风险能力较低,所以也会推荐一些适合老人风险较低保证收益的理财产品。

目前很多银行都有这种专门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理财产品,风险很小,年收益率也比定期存款要高,大概在4%—5%之间,老年人选择这种产品,亏损的可能性很小。

但近金十君也要和大家说一下银行的一些圈套:

保本理财已经不存在

虽然银行理财产品自诞生以来一直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近几年国家对投资理财市场监管趋严,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加入竞争,导致银行理财市场不断生变,随着刚兑的打破,无风险的收益产品时代已经终结。

预期收益率≠实际收益率

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往往会承诺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预期收益,令投资者对收益产生心理预期,并把预期收益当作是实际收益。

但是实际上,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中,预期收益率是不会写上去的,银行也不会保证完全达到预期收益。所以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了解产品细节,如果出现金融衍生品则为结构性理财产品,达不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注意防范“飞单”

飞单,是指银行理财经理私下推荐销售非本行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

普通投资者要想识别并避开“飞单”,就要认真阅读所购产品的说明书,查看其运作模式、风险级别以及资金投向等,对高预期收益率的产品需格外提高警惕。

此外,还有如认购期、到期到账日、风险等级、条款及提示等基本概念也需要在购买产品前掌握清楚。

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认真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风险揭示书等相关文件,关注与风险有关的各个条款,才能正确认知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及收益,选择出适合自己的银行理财产品。

号称“金饭碗”银行业为何不断涌现离职潮?2018年全国企业退休工资究竟能上调几何?关注“金十数据”,我们给您提供更专业的解答!

金十数据


谢谢邀请。现在理财是个热门话题,人们都喜欢去理财,都想让自己的资金得到升值。这是一件好事,包括现在有些上了年纪的人也加入了理财的队伍,但是这些老年人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还喜欢去银行。
相比年轻人来说,上了年纪的人在思想上还是比较保守。他们在


每个月发了退休金以后,除了留下一小部分作为生活费以外,总是喜欢去银行把钱存起来。在他们的思想里,就觉得银行是国家的,不能有什么危险。

其实老年人的这种想法我们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么大年纪了,对于现在好多的高科技一个是不会用,再就是持有怀疑的态度,总觉得把钱放到哪里也没有放到银行安全,这是老年人的普遍心理。
现在有些老年人也开始学习理财了,但是他们的理财方式很单一,那就是去银行,在他们的印象中,购买理财产品这么重要的事情,除了银行谁都不能相信,包括子女给他们讲解在网上理财的好处,他们还是没办法相信,就认为银行是安全的。


其实老年人喜欢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这也不能全怪他们,毕竟他们接触的网上理财产品太少了,而且思想又比较保守,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差。君不见每到发退休金的日子就是银行里老年人最多的日子。
老年人在思想上各方面都不能和年轻人相比,眼睛花了,听力也下降了,反应也迟钝了,所以就会出现好多老年人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被一些无良的银行工作人员给忽悠而买成了保险,这样的例子真的是太多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平时要多帮助老年人,给他们讲解一些理财的知识,告诉他们除了银行之外,购买理财产品的渠道是很多的,要教会他们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可以学会在网上购买一些理财产品,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如果大家有不同的建议和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是千禧西红柿!


千禧西红柿


虽然说现在的理财市场上有很多的理财产品,但是对于老年人在进行投资理财的时候最信任的往往还是银行。其实,这是好事。老年人,年纪大了,不容易识别各种骗术,还是买银行理财踏实。



年纪大了,更愿意把白花花的银子放到银行里。虽然相比其它互联网理财,银行理财收益要低一些,但银行理财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更适合老年人。

在各种投资渠道中,银行理财安全系数最高。这种传统金融行业有国家做后盾,钱放在银行里,不担心亏本,也不担心银行倒闭,所以老年人更愿意相信它。



老人的知识结构已经老化,根本不足以应对现在花样翻新的金融骗局。年纪大了,不太贪图多赚多少钱,只图稳定和心安。很多的理财产品都有一定的风险,在权衡之后保守稳定的老年人对银行理财产品更加青睐有加。

不过,即使买银行理财,老年人也不能掉以轻心。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在理财销售中存在不当的宣传手段。老年人对理财普遍存在误解,把理财、保险等同于存款。 很多中老年客户一不看产品说明书二不问产品投向和资产管理人,只是一味地问销售人员“没问题吧,保本吧”。被一些无良的银行工作人员给忽悠而买成了保险,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老年人也需要补上"理财"课。比如,购买理财产品要选择正规渠道,弄清存款、理财、保险的区别,最好在子女的陪同下进行购买,尤其大额投资最好不要独自当场决定。

其次,老年群体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不能只看产品的预期收益,老年人要知道银行理财产品也会有不保本的,同时预期收益率也有可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老年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产品的说明书,不能只因为是银行理财经理的推荐就盲目购买。



最后,多看新闻,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关注法制栏目,了解各种骗局案例,从他人上当受骗的经历中汲取教训。

…………………………………………………


史晨昱


不是老年人喜欢去,而是他们的投资渠道太窄了。

1、中国上一辈的老年人,受过完整教育的少之又少,别说电脑上网了,就是手机,很多人也只会打打电话,甚至有不少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他们根本不认识字,你让他们如何去网上买理财、买基金、买股票?这是第一个因素。

2、互联网属于新生的东西,从2000年后开始盛行,应该来说很多中老人年对于互联网还是很陌生,对于不熟悉的东西,别说是老年人,即使是我们年轻人自己,也会抱有怀疑、不信任的态度,特别是互联网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这一辈的老年人,还属于特别保守的一代,因此即使识字,受过教育,也没几个会放心去买,这是第二个因素。

3、线下可以实体投资的渠道主要有:银行网点以及证券营业部,很明显的是无论是网点的布局数,还是可投资产品的丰富度,亦或者是经营的历史及品牌识别度,无疑银行网点远远胜于证券营业部,故而老年人首选银行,这是第三个因素。

4、银行除存款外可选择的投资产品有:国债、基金、理财、外汇、黄金等,几款产品中,仅有国债及理财的安全度属于老年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国债期限长(最低三年),且收益率不如理财,因此综合对比,银行理财是最优的选择,

这是第四个因素。

5、中国的老年人,是孤独的、寂寞的,特别是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去银行购买理财不一定是为了增值,而只是想借此找个人唠唠嗑,谈谈心而已,这是第五个因素。

总结

基本上上述的情况就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去银行买理财产品的原因了。现实中,个别无良的银行工作人员,为了业绩,会利用老年人的信任把购买理财变为购买保险等,所以子女有空还是要多给老一辈的普及普及理财知识,方为解决之道。


鲤行者


每一代人所处的金融环境不同,造成对“钱”的处理方式、理财习惯也有所不同

现在去银行柜台买理财的大爷大妈,平均年龄至少得60岁吧?

如果倒退到上世纪80~90年代,他们大约30岁,正是家庭的中流地址,是社会上财富最集中的群体。

那个时候,“理财”这个词还没被创造出来。

当时,如果一个家庭攒了点钱,往往就是去银行存成定期存款,要么就是买国债。90年代的银行存款利率非常高,动辄可以到10%:

我是80后。小时候,父母发了工资,第二天我妈就会去银行,把一部分工资买成定期存款。我爷爷、姥爷也会把每年积攒的退休金,委托我妈买成五年期国债。

2000年之前,我国金融市场还相对不太成熟,适合家庭理财的渠道很少。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存定期、买国债,就等同于“理财”了。


2001年,我国加入WTO,在这之后,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才开始逐步开发理财产品。

很多人去银行存款时,在柜员的介绍下,逐渐认识了理财产品,并开始积极配置。

我记得,我家买的第一款理财产品是民生银行的,一年收益率接近9%,而且本息保障——现在,保本不保收益的银行理财,收益连余额宝都跑不赢。

于是,在存款利率逐步下降的情况下,收益高、有保障的银行理财产品成为了家庭理财的首选。

如今,

90年代的先生太太们,变成了满头白发的大爷大妈,但他们当初养成的购买银行理财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这段时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猛、日趋成熟,投资理财渠道越来越多,但银行理财依然是风险最低的产品,上岁数的人买了踏实,后面不用操心;

更关键的是,大爷大妈们知道,只要去银行说要买理财,就会有工作人员悉心介绍,然后帮他们挑选、填单子。大爷大妈要做的,就是存够钱、输密码就妥了。

对于大爷大妈来说,还有比买银行理财更方便、体验更好、风险更低的理财渠道吗?


金投手


谢邀,理财是理一生的财,每个人或每个家庭以不同的方式理财,都希望钱可以生钱,达到资金达到保值和增值的效果,年轻人精力旺盛,抗风险能力较强,喜欢选择股票或基金,而大多数老年人喜欢将钱存在银行。

近年来,银行推出许多理财产品,收益比银行略高,坤鹏论的父母和许多认识的上了年纪的人开始将银行储蓄转向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都是老年人习惯去某一银行存钱、取钱,由于上了年纪,许多人老花眼,反应能力也不如年轻人,所以在存取款的时候,银行工作人员会给予一些帮助,久而久之熟识起来,也赢得了老年人的信任。

通常银行职员业务挂勾,而且推荐理财产品有额外的提成,当银行柜员与经常有业务往来的老年人熟识之后,便会向老年人推荐一些理财产品。当然,由于银行柜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柜员介绍产品的时候考虑自己提成的因素较多一些,提醒老年人需要承担风险的意识较少一些,偶尔会出现当老年人取钱的时候,获取的收益与自己的期望值出现偏差。这里有必要让大家了解一下银行的理财产品。

一般银行柜员向人们推荐理财产品时,应该先测试理财人的抗风险能力和提示该理财产品的风险系数。我们经常会看到银行大厅内会展示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即保本保利)和非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又可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即保本不保利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

保证收益理财产品风险系数很低,目前许多银行都有此类产品,年收益系基本在4%—5%之间,期限少则30天,多则一年,这种产品收益比银行利息高一些,所以老年人选择这种产品,亏损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大多数老年人现在开始将银行存款改为购买这种保证收益理财产品。

但一些不良柜员向老人推荐非保证收益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拟定收益较高,最高可达到10%以上,如果不向老人提示风险,老年人辨别能力较弱,很有可能上当受骗。

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一方面是因为听从银行柜员的建议,毕竟银行理财产品不需要老年人费心费力,银行工作人员要求填写什么表格老人就填写什么表格,甚至银行柜员还可以代写,老人签字就可以。另外,一些老人具有从众心理,当自己身边有在银行购买过保证收益理财产品的老人,而且到期收益确实比银行储蓄利息高,一个传一个,自然许多老人都会去银行选择同样的理财产品。

作为年轻人来讲,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所以对于银行理财人员,也有义务尽最大能力去帮助这些老人理好财,使他们安度晚年。


坤鹏论


首席投资官评论员陶子认为,上了年纪的人和年轻人不一样,他们消息来源少,不能用年轻人的知识体系衡量老年人的决策。

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去银行买理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信息来源少,对于互联网不了解,也不会操作网上理财产品。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去银行购买理财这一条路。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觉得网上动动鼠标就能搞定的事情,为什么要亲自往银行跑一趟呢,运气不好还要排队,其实老年人也没办法,他们根本不会网上买理财。

另外,老年人去银行买理财,也是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其他金融机构他们没听过,怕被骗。老年人普遍不熟悉网络,个别会上网的,也觉得网上理财骗子多,害怕钓鱼网站把银行卡密码套走,或者网上的理财公司倒闭,他们的钱拿不回来。因此,就算他们能在网上操作,也成天提心吊胆,害怕自己的钱不见了。而中国的银行大部分是国资,倒闭可能性几近于零,钱放在银行安心、放心,因此老人哪怕麻烦点,利息低一点,也会优先选择去银行存理财,不会选择网上的各种宝理财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