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开国初期,为什么明朝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宋朝不能?

名字应该刚好九个字


燕云十六州指今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包括燕(幽)、蓟、瀛等共十六州。燕云十六州所处的位置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丢燕云则必祸中原之说。

公元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五代十国中的后唐军兵围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并甘做“儿皇帝”。燕云十六州丢失使中原门户洞开,威胁北宋政权持续长达二百年,宋朝时期一直在努力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成效都不理想。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北伐大将徐达才将中原政权失去四百年的燕云地区收复。那么同样是开国初期,为什么明朝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宋朝不能呢?


第一是时间点问题。

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生产凋零。而此时契丹族崛起,辽国正直上升期,国势强盛,待宋统一南方,辽已统治燕云十六州长达五十余年,已经相当稳固,人心向背上宋朝不太占优势。而朱元璋建明开国时,蒙古帝国已分裂,元朝腐朽不堪,内讧不断,人心背离。再加上朱元璋知人善任,使得大将徐达、常遇春收复燕云十六州变得轻而易举。其实宋在收复燕云十六州上也是几经努力几度北伐,但最终败北。到1122年,宋金订立盟约联合灭辽,金一度归还宋燕云十六州,但很快金兵又重占领该地区。

第二是战略部署问题。

宋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是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然后再取北汉和收复燕云地区。然宋太宗北伐失利后,基本不再进取夺回该地,“澶渊之盟”之后北宋更不可能收复燕云地区了。而太祖高朱元璋统一江南后很快就根据当时形势做出部署,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而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把燕云外围的山西、山东的军队解决,待徐达再进军大都时,高歌猛进,势不可挡,元顺帝北逃退出中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


第三就是用人的问题。

公元986年,北宋经过精心部署,再度发起收复燕云的战争,参战部队虽是大将云集,辽军一度招架不住,而生怕武将有二心的宋太宗军队监控也做到了极致,可就是在关键的时候,毫无北方作战经验的曹彬为抢攻却擅自更改作战计划,结果被辽国骑兵一顿追打,数万精锐尽失,大好战局瞬间反转,只得全线撤军。近在咫尺的燕云十六州,从此可望不可及。


而明太祖朱元璋在与元朝的交战中却能做到精准用人。北伐军主帅和副帅徐达、常遇春本身就是英勇善战的老将又深得朱元璋信任,他们在攻取大都时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料敌先机,用兵如神,仅仅用了一年时间,朱元璋就完成了宋朝人300多年都无法实现的任务,顺利收回燕云十六州。


盛唐豪歌李艺泓


说起北宋碰壁燕云十六州的悲催仗,一千年来好些人都喊命苦,但只要比比明朝,北宋真不能叫命苦。功亏一篑的致命原因,就是宋太宗两条不服不行的差距。

不过在说差距前,有个事也得替宋朝正个名:北宋开国的悲催仗,拥有强大战斗素质的宋军绝不能背锅。当宋太宗决心对辽开战时,宋军率先惊到燕云辽军的,就是爆表的战斗力,978年6月13日从镇州出征,十天就杀到幽州,气没喘就杀的以逸待劳的辽军尸横满地,俘虏抓了五百多。这哪里是什么“弱宋”?分明是百炼成钢的硬拳头!

可为什么拳头这么硬,最后为什么却碰的头破血流?因为拳头再硬,倘若瞎打乱打,最后也铁定挨打。

宋太宗首先比明朝差的远的,也正是这条——战略规划能力!

这个差距,只要瞧瞧这次北宋的动兵过程,场面就无比雷:起初宋太宗还没着急打,不料参知政事赵昌言随口一句鼓励“自此取幽州,犹热敖翻饼耳”,瞬间给宋太宗打了鸡血,一拍脑袋就下令出征。如此“彪”法,正如宋军老将呼延赞开打前那句悲愤怒斥:此饼难翻。

而在宋军将辽军围在幽州城后,御驾亲征的宋太宗,攻城战术三两天换一套,各路部队走马灯般往上冲,大宋的“铁拳”,就这样变成王八拳乱锤,不单幽州没“锤”动,反而被辽国战将耶律休哥在高粱河一个突袭,师老兵疲的三十万大军全线溃败。几乎胜利在眼前的燕云战役,就被骑驴车狼狈跑路的宋太宗,亲手折腾到崩盘。

然而近四百年后,同样满怀国恨的大明铁军,面对一场作战距离更长,敌军战略纵深更大且骑兵机动力更强的北伐战争时,明太祖朱元璋,却早早设计了严丝合缝的战略规划:绝不像宋军那样傻乎乎直扑,而是先取河南山东,剪除强敌元王朝两翼后,再利用运河水路优势,重拳直扑元大都。元王朝高机动力的骑兵部队,就被这步步为营的战术,一下遏住了要害。于是几乎就是蒙古骑兵满头蒙圈间,明军波澜不惊的推进,兵不血刃拿下元大都。

比这战略准备更能羞杀宋太宗的,却还有明太祖高一筹的战略理念。比起啃不动幽州就犯了轴脾气,就知道在幽州城下干耗,连打援都忘干净的宋太宗。明太祖却是眼光更远。明军刚入元大都时,山西元军主力汹涌杀来,眼看元大都岌岌可危。朱元璋却是面不改色,坚决把重兵砸向太原,宁可元大都不保也不撤——丢了又如何?打回来就是了!结果元军被乖乖牵鼻子走,只得半路折回来奔山西,反被明军迎头痛击,杀的就剩十八人。

打仗,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而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如此战略境界,宋太宗这一辈子,从没闹明白。

但比这事更糊涂的,却是他第二条致命差距:用人能力。

宋军和明军,开国时都是清一色的名将荟萃。而在986年,北宋再度发起收复燕云的“雍熙北伐”时,参战部队更是明星阵容。而且当时辽国皇帝新丧,政局正是不稳,长点心的宋太宗,也搬出了三路进军的合理战术,东中西三大主力齐发,稳打稳扎前进。

如此强大攻势,开战就叫辽国招架不住,西路军田重进部一气狠打,陆续击溃多路辽国精锐,接连拿下灵丘和蔚州。西路军潘美和杨业更给力,以强大骑兵快刀狠斩,一举拿下大同。如果说上次还是被打闷棍,那这次辽军吃到的却是连环击,眼看崩溃在即。

可就是这关键时刻,宋太宗用人的毛病,却似定时炸弹般爆发了。宋军最精锐的东路军主帅,却是宋太宗无比信任,但毫无北方作战经验的曹彬。关键时刻更是私心作祟,为抢攻擅自更改作战计划,一头扎进了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的埋伏圈,等于是辽军最困难时送肉上门,结果被辽国骑兵一顿追打,数万精锐浴血殉国,大好战局瞬间反转,只得全线含恨撤军。

而生怕武将有二心的宋太宗,军队监控做到极致,打仗要发阵图,主帅身边配备监军。结果就是他信任的监军王侁,瞎指挥害死了抗辽老英雄杨业。而人强马壮的宋军,也在这场瞎指挥中伤亡惨重,从此对辽战争由攻转守。曾经近在咫尺的燕云十六州,从此可望不可及。

这般用人意识,正是北宋名臣田锡的吐槽:皇上您打仗就爱瞎指挥,将领们不听是抗旨,听了就战败,横竖是个死。求皇上您给将士们指条活路吧。战略水平可以提高,可是这哭笑不得的用人,足以断送所有希望。

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素来被认为心机深沉的明太祖朱元璋,却足以给宋太宗好好上几课。首先是将领配备问题,在明军与元朝的几次交锋中,最令元朝抓狂的,正是朱元璋精准的选人。比如元朝从漠南和河西两线,对新生明王朝发起疯狂反扑时,针锋相对的朱元璋,在需要攻坚相持的河西战场上,选择了谋略型的战将徐达挂帅,而在追亡逐北的漠南战场上,则是由擅长高速骑兵战的李文忠一马当先。

于是西北的定西血战,面对王保保的龟缩相持,徐达以虚虚实实的应对,一场奇袭战活捉八万元朝精锐。漠南的草原野战,面对元朝的轻兵游击,李文忠却以更快的速度快打旋风,一气拿下元朝上都,气的元顺帝在逃跑路上含恨而死。大明江山,就此奠定。如果这一仗的帝王,替换成宋太宗,新生的大明王朝,命运细思极恐。

如此鲜明差距,留给今天的,更不止是痛惜钦佩,还有一个适用各行各业的奋斗道理:用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任何事业,必为赢家。


我们爱历史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宋朝有天时、有地利,唯独缺了人和

戏谑点来讲,因为宋太祖有个弟弟,而朱元璋没有(如若太祖仍在,收复燕云可期)

宋太祖的军事水平是毋庸置疑的,甚至连个人武力值都一流(太祖长拳发明者,一代武林宗师),而宋太宗除了排行老二以外,人还比较二

反观明朝朱元璋同志,布衣出身,能打能忍,还贼有眼光

我想,这就是宋朝为何不能收复失地的核心原因之一!


明朝灭元朝,天时地利人和均在

老朱是个军事奇才,不仅能打,还很有眼光。这和他八辈贫农的出身实在是相去甚远,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所谓遗传也不是完全可信——谁说农民的儿子就只会种地了!

老朱先是玩缓称王、广屯粮、高筑墙的龟缩套路,一面跟张士诚陈友谅做邻居,一边和元朝打的火热,完全一副狗腿子的姿态

可是随着羽翼丰满,朱元璋决定逐鹿中原,先后灭掉陈友谅、张士诚,然后一路北上搞垮了元朝,建国不足百年,为何元朝如此不堪一击呢?

原因很简单——内讧了,元朝彻底分为两派,互相之间攻讦不断,不能有效的团结在元顺帝身边,还将“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发挥的淋漓尽致

于是乎,纵使元朝有名将王保保,也无法再与明军过招,在朱元璋的重点攻击下,元朝大军溃败,元顺帝仓皇出逃

一直比较顺的元顺帝终于也不顺了,不仅丢了传国玉玺,还在逃亡路上挂掉。自此宣告元朝铁骑横扫中原的时代过去

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朱元璋,完成了对元朝的致命攻击,燕云十六州自然不在话下

先来来看看赵大——天时地利尽在他手,却没有人和

赵匡胤的水平,我们不必多言,开国皇帝水平一般都不会太差,而赵匡胤同志在开国皇帝中的排名可以说是很靠前的。而且,作为五代最优秀的帝王后周柴荣的“继承者”(虽然是抢来的),赵匡胤做到了比柴荣更为耀眼

当然,如若不是柴荣出征时突然病重,直取幽州的柴荣或许早就拿下燕云十六州,统一中原也未可知,只是天妒英才,柴荣病重随后死去,赵匡胤一年之内篡周

这就是赵匡胤的天时

城头变幻大王旗,赵匡胤接手了后周,发育多年后相较于后周时期更加强盛,自然要完成对于燕云十六州的夺取,而且很快就有了眉目

比如说,契丹一直都有个亲儿子后汉,算是炮灰加铁杆小弟的存在,可就是让赵匡胤领兵给灭了,看来宋朝完全可以和契丹较量一下的

赵匡胤开始运筹帷幄,准备...赵二也摩拳擦掌,准备......

而后,赵匡胤壮年暴毙,赵匡义成功即位

赵二弟(帝)的水平,真的是有够差劲

看着哥哥横刀立马,当弟弟的自然是羡慕不已——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

御驾亲征的赵匡义,看着眼前的几十万大军,心里自然是美滋滋,毕竟在大哥的努力下,兵强马壮,战斗力也是爆表

一心想着搞点大事情,好流芳千古的赵匡义,御驾亲征自然是最好的方法

只是,空有雄心壮志的赵匡义,却没有哥哥的两把刷子,不仅能力有限,胆识也是相当的一般,随后发生的一件事,不仅没能让赵二弟流芳千古,却有点遗臭万年的意思

御驾亲征,其实是个技术活。首先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来保护这个穿着黄衣服到处跑的人,万一给敌人射一箭,可就坏事了。其次,毕竟是皇帝,出行总不能就骑个马跟将士们一样,颠的屁股都要成两半了,怎么也得有点高档交通工具比如大型马车一类的,而且驾驶起来也要稳一点

总的来说,御驾亲征是很麻烦的。但是也不是没有好处,这样能激励将士奋勇杀敌,毕竟皇帝都跟你并肩作战了,又有何理由不建功立业呢?

只是,突发事件出现了!

乱军之中,大宋皇帝腿上中了一箭!是的,受了伤的赵匡义,迅速表现出了自己极强的求生欲望和贪生怕死的本性

吓得不行的赵匡义,掉头就跑,置几十万大军于不顾不说,因为跑的太急促,把马给抽坏了,情急之下,立刻更换坐骑接着跑,只是这个坐骑有点...

准确的说,赵匡义骑的是一头驴。傻眼了!彻底傻眼了!眼见皇帝奔逃而去,大军无心恋战,溃败自不必说,辎重军需全部丢弃,几十年的军备全部被契丹所得

丢人,是真的丢人,丢人丢到家了,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大宋皇帝就这样仓皇的结束了他的御驾亲征之旅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主帅是整个军队乃至国家胜利与否的关键所在

明朝和宋朝的不同结局就告诉了我们,并非是士兵不给力,而是主帅差太多

深入漠北不毛之地的李文忠,真的就料事如神,知道北元一定会出现在沙漠中?要知道那时候他已经断了补给,如果再不来人,几十万大军就真的要吃沙子了!因为他知道,必须要在这里收拾掉北元,他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而老天也终不负有心人,让李文忠名扬天下

反观赵二弟(帝),空有壮志雄心却毫无能力韧性可言,虽说是皇帝万金之躯,受伤的确是大事,但不至于就此撒腿而逃吧,实在是战五渣的水平

能力不行,却偏偏喜欢排兵布阵运筹帷,昏招迭出不说,还贪生怕死。导致太祖积攒多年的大宋精兵强将损失颇多,几十年积蓄的军资全部损毁

凡事都是有原因的,宋朝之所以不行,是因为赵二不行......


置身黑白的精彩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明朝推翻的是元朝。在元朝存在期间,无论是幽云十六州还是其他地区都是在一个国家的。而宋朝不存在这个文化认同和政区概念。


在赵匡胤在开封兵变建立宋朝之前,周朝就已经丧失了幽云十六州,况且自唐末以来,中原大地便是五代十国,没有统一的国家认知概念。况且幽云十六州土地上的百姓经过近百年,早已不是纯粹的汉人。他们心里对刚刚建立的宋朝的认同程度并不比辽和金高到哪里。


此外,宋朝兵备上缺一样东西——战马,祁连山马场早早被西夏控制在手里,幽云十六州又是平原地带,和发源于北方的辽金战斗,步兵对骑兵只有败的份。


明朝在攻进元都北京之前,元朝早已经被各地的农民起义军折腾完了,朱元璋北伐简直就是摧枯拉朽,被元朝压抑已久的百姓恨不得扒了元朝的皮。对明军基本上是支持的。

区别于宋和辽、宋和金的对峙,明朝从一开始就是从国家内部诞生的,可以说一个是外部敌我矛盾,一个是封建王朝群众内部自我矛盾。概念不太一样。


明朝北伐是将幽云十六州和其他地区当做整体来看待的,而对宋朝来讲,幽云十六州是都城汴梁的屏障,对辽金而言,它也是它们都城北京的屏障。都不可失,所以押上重兵不可失。


幽云十六州的战争前线在今天雄安新区和河北保定一带。这里有一项非常著名的古迹——宋辽古地道。是当年宋军为了夺取幽云十六州对抗辽军所建。



这些古地道和战场遗址至今保存完好


广谏院


首先,宋朝 不是不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而是宋朝的国策问题,导致没能收复幽云十六州。三大原因:第一,时代背景国策问题,宋朝初期的时候,南方并未统一,还有南唐、吴越、除、后蜀、南汉、楚,宋朝是执行的先南后北的政策;明朝初期执行的是攻伐北方的政策。第二,赵匡胤的早逝,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武将极其匮乏。而明朝的朱元璋当皇帝后,派手下的名将屡次出征。第三,宋朝面对的一个正在上升的辽国,而明朝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是处于强弩之末的北元。

图中后周就是最初的北宋

元朝末年的地图,一眼就明了,朱元璋干败了

公元938年,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于是后人历史就说石敬瑭此举使中原失去了北部屏障。辽国也不是大傻逼,辽国吸收了汉文化后,建立了一个统一政权,拥有稳定的都城,而且在军事上的实力也是十分的强。

我们经常说幽云十六州,具体是那十六州呢?这16座城市就是:

幽州:今北京 顺州:今北京顺义

儒州:今北京延庆 檀州:今北京密云

蓟州:今天津蓟州区 涿州:今河北涿州

瀛州:今河北河间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新州:今河北涿鹿 妫州:今河北怀来

武州:今河北宣化 蔚州:今河北蔚县

应州:今山西应县 寰州:今山西朔州东

朔州:今山西朔州 云州:今山西大同

从后周皇帝郭威到宋太祖赵匡胤一直想收复幽云十六州。赵匡胤刚当上皇帝,就想先攻取幽云十六州。当时赵匡胤给宰相赵普说有人提议收复幽云十六州,赵普说:我知道谁能收复幽云十六州,是曹翰。赵匡胤说:是的!赵普说:曹翰确实能打下幽云十六州,但是曹翰之后谁能守住幽云十六州。赵匡胤沉默了,然后赵普认为应该先统一南方。

赵匡胤统一了中原以及南方后,首先要稳定国内的政权。在五代十国,手下将领叛变当皇帝是家常便饭。赵匡胤自己也是黄袍加身,所以赵匡胤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当时,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问了赵匡胤一个问题:我们赵家为什么能得天下。赵匡胤回答说天命所归等等。杜太后摇摇头说:因为后周的皇帝是一个还不到10岁的小孩子。赵匡胤沉默了,当时赵匡胤的儿子才8岁,而赵匡胤已经四十多岁。杜太后让赵匡胤把皇位传给他弟弟赵光义,然后赵光义传给赵光美,赵光美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后来,杜太后把赵普叫来,签署了一份盟约,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

赵匡胤封赵光义为晋王,开封府尹,这就是接班当皇帝的迹象。赵匡胤的死很离奇,赵匡胤和赵光义夜谈,谈完了之后,赵匡胤就突然暴病身亡。赵光义当了皇帝后,继续完成他哥哥赵匡胤的志向,但是赵光义没有赵匡胤的军事才能。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赵光义先派大将潘美等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赵光义于二月率军亲征,宋军击退辽国援兵,灭亡北汉,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统全国。

赵光义也么有忘记幽云十六州,和他的哥哥一样,赵光义也想收复幽云十六州。这样中原王朝就能够有险可守,守住北方的门户,这样中原就没有了威胁。

同年五月,赵光义不顾众臣反对,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赵光义下令围攻燕京,宋军与辽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赵光义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北伐失败。雍熙三年(986年)

,赵光义派遣潘美、杨业、田重、曹彬、崔彦进五位大将分东中西三路,以东路为主再行北伐。西路、中路军进军顺利,而主力东路军屡遭辽军挫败,粮道被切断,终未能与中西二路汇合,于岐沟关大败而溃。中、西二路亦只得南撤。西路主将杨业因掩护军民南撤被辽军俘虏,在狱中绝食三日而死。之后,北宋在对西夏党项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役中屡次失败,但因其厌战,与宋廷议和。赵光义以亲信傅潜、王超、柴禹锡、赵镕、张逊、杨守一及弭德超等为禁军统帅,多庸碌之徒,临阵惧战。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

讲完宋朝,我们在看一下明朝

明朝初期,也就是元朝末年,全国农民大起义。朱元璋的势力和当时陈友谅、张士诚以及元朝的势力来看,分为了好几大块,而且都与明朝将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的领土接壤。由于朱元璋实行了“缓称王”的策略,所以前期,元朝主要和红巾军和张士诚、陈友谅打,消耗了元朝大量的精力。

第二,元朝末期,蒙古兵的战斗力十分的羸弱。而朱元璋自己打造了一支精良的骑兵,手下的名将如云,比如常遇春善于奔袭、徐达善于打大集团作战,李文忠、傅友德、耿炳文、蓝玉、朱文正等等,打仗都是一把好手,堪称名将中的名将。然而此时蒙古只剩下了王保保一个救命的将领,面对徐达这样的名将,王保保也只能哀叹不如。

第三,朱元璋派徐达攻打了大同后,北上攻打大都(北京),元顺帝听说了之后,直接带着老婆孩子跑了,跑回了老家。这样,徐达轻松的占领了北京。后面朱元璋登基当皇帝后,派遣了5路大军,不停的攻打北元。

所以,所有的事情不可以一概而论,既有历史时代背景,又有当时的社会因素。顺便科普一个,别看宋朝没能攻下幽云十六州,

但是宋朝的财政收入甩明朝几十条街,明朝一年财政收入最高是2295.3万两,而南宋最高的一年财政收入是1亿多两。


嘟嘟读读


毛泽东曾经评价过朱元璋和赵光义二人的军事才能,他对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说: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古代皇帝带兵打仗的冠军是李世民,亚军则是朱元璋。

朱元璋之所以在后人心中,能紧随李世民之后排名第二,是因为明太祖的宏观的军事分析和运筹能力非常强。

在北伐中原的过程中,明太祖采取先山东、次河洛、后秦陇的作战方针,如愿以偿地达到了他的战略目的。不仅战略得当,用人也非常考究。如果把徐达和李文忠互调,估计北伐都不会有如此之成功。

公正的评价,朱元璋的军事才能,在皇帝中,是五百年难得一见的天才水平!


毛主席对赵光义的评价就非常不给面子了,他说:

“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赵二这个人,本来就不会打仗。打不赢都是其次,在战术上还不反省。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的错误。

收复幽云十六州,宋太祖有自己的设想。设立“封桩库”,将每年财政结余存入库中,专项专款,用于解决幽云十六州的问题。

按宋太祖的设想,优先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解决幽云问题,因为辽国占着幽云之地也是为了抢钱。如果不能和平赎买,则用这笔钱招募勇士,武力解决。所以实际上赵匡胤对契丹开战是有决心的。

然而,赵匡胤死后,封桩库这个事情没有坚持下去。赵光义消灭了北汉之后,两次起十万大军征契丹,全部大败而归。其中很大因素是赵光义指挥原因。

打败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输了两次,直接把人的信心给磨灭了。赵二,显然就是这种人。

打不赢就不要打,那就恢复赵匡胤的办法,继续攒钱去赎回来。或者攒钱,招募勇士,武力解决。而不是朝廷每年花着大笔的银子,养一帮只会动嘴皮子的文人。

高粱河之战,赵二说自己“往则奋锐居先,还乃勒骑殿后”。这个自夸真的是有够不要脸的!堂堂最高统帅,应该是居中指挥,而不是是什么进攻时冲在最前面,败退时殿后,在最后面抵挡敌人。这种打了败仗还自夸,恬不知耻的面貌,基本就是日后所有大宋皇帝的写照。

更可怕的是,赵二自己又不会打,还不让武将自主发挥。赵匡胤在位的时候,他只是收了节度使的兵权而已,对自己提拔的武将还是很信任的。到了赵二这里,好嘛,直接把所有的武将全“阉割”了。

作战指挥权,由赵二全权负责。以自己预定的战略、战术来间接指挥战役,甚至连布阵的方法都要事先预定。最高统帅的无能、无耻,大将的权威不振、执行作战计划的能力也连带受了影响。北宋的将领甚至丧失了作战的灵活性。

跟朱元璋比,赵二应该有十八条大马路的差距吧。


Mer86


关于这两段历史,演义满天飞,正史少人问,其实,从大方向上来分析,宋朝必败,明军必胜,这是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综合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下面我们分别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天时

咱们从历上上来看,只要中原的汉族王朝内斗剧烈,那么一统天下后,人口肯定锐减,汉族综合实力急剧下降,于是就有胡族的相对兴盛。

如战国时期,燕、赵、秦三个诸侯国各自抵北方诸多胡人部落而不落下风。秦始皇经过历年征战,一统天下,但不久之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又是一番血雨腥风,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汉高祖刘三儿被匈奴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还是通过行贿才得以脱身。汉初的和亲政策,也由此而来。

三国之后的五胡乱华。胡汉第一次血淋淋的大规模融合也由此拉开了序幕,胡族第一次大规模汉化自北魏开始,北方民族至隋唐终于完成了首次民族大融合。

1.唐朝末期,藩镇割据(类似于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到五代十国,各地军阀一直在打仗,辽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辽国的军事力量如何,而汉族经过近百年的内斗厮杀之后的国力又如何。

自辽国占据了儿皇帝石敬塘奉送的燕云十六州以来,契丹和北方汉族开始合流,这样既有汉族文化的谋略,又有草原民族的骑射,其国力自然不言而喻。

宋朝开国初期,辽国当政的正是太后萧绰,也就是野史传闻中与汉臣韩德让有一腿的萧太后萧燕燕。

这个女人不简单那,对内平定契丹不服从的诸多部落,对外重用以韩德让为代表的诸多汉人良臣,可谓英明神武,而辽国也的确是在她摄政时期国力达到了巅峰。

也正是因此,陈桥兵变以来,宋太祖赵大一直坚持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可惜他五十岁时在一阵烛声斧影中死了,正史上说他是早就有病了,该死了。

于是赵二顺理成章地夺了侄子的位置,他南征交趾(现在的越南),败;西平党项(后来建立西夏),败。由此我们可知赵二时期宋朝的武力水平,瘸子里面挑将军,窝里横横罢了。

所以,宋朝伐辽,不得天时,正儿八经的避虚击实。

2.蒙古族一统华夏,建立元朝,神州再次陆沉。但蒙元朝廷轻汉重胡,分了三六九等,不得民心,又经过对中国近六十年的统治,政治腐败,军力衰退到了极点。

更何况自1351年农民起义,到1368年明朝建立,一共18年的战争,让元朝顾此失彼,也极大地消耗了元朝的有生力量。

朱重八在南方"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坐山观虎斗,让元朝和北方义军厮杀,自己厚积薄发,平定南方各路义军,最终复燕云而定乾坤,以实击虚正得天时也。

二、地利

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军事重镇,燕即幽州,三国的公孙瓒、隋末的罗艺均曾在此地割据过,可以想见其易守难攻之地利。更何况还包含山西的大同、雁门一带,正是当年刘武周盘据之地。

1.自唐末以来,军阀间一直征战不休,燕云之地一直是战略要地,再加上为辽所得已经五十年,经过苦心经营再加上萧太后的重用汉臣之策,岂是赵二可破?宋又失地利。

2.元朝一统天下,征战已息。燕云之地本来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外族的军事重镇,其地位和作用在元朝自然是直线下降,再者,元末朝廷腐败,武备松弛。

因此,朱重八的明军势力自然就容易收复燕云,此明朝之得地利也。

三、人和

1.萧太后自辽景宗时期就开始临朝执政,已经积累了威望,在辽景宗死后,正式开始摄政。其子继位时有十二岁,虽说主少,但不存在国疑。

萧太后内定契丹,外用汉臣,辽国上下一心,此为人和。

再看宋朝,赵大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正式加身之后,不放心手下重将,杯酒释兵权,重文抑武,言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好嘛,国家还没有统一就开始自废武功了。

赵二是抢了侄子的位,所以肯定又进行了一番清洗。军中所余主将估计都是很听话的,至于能力?我只能呵呵了。

也许会有人说什么折、杨二家,好吧,折家在西北也是军阀,不可能得到赵二的重用,而且还要和西夏作战,也抽不开身。杨家刚从北汉归顺,赵二用着也不放心那。

赵二遣潘美北伐,围困太原后,御驾亲征,灭亡了北汉。赵二志得意满之下,一意孤行,欲收复燕云,以疲兵北伐,不料被人射了一箭,只好灰溜溜地坐着驴车回来了,第一次伐辽,也就是收复燕云行动失败。

第二次趁着辽景宗新丧,幼帝即位,准备来个趁火打劫,他却不知萧太后早就稳住了形势,而且人家的能力甩他几条街,也不知道他这情报工作是怎么做的。

赵二也害怕再有黄袍加身之类的兵变发生,所以紧抓兵权不放,遥控指挥,劳师以袭远。宋军分三路攻辽,主路曹彬兵败,累及全军,大败而归。

另外,二次伐辽之间,赵二又征交趾、平党项,均以失败而告终,劳民伤财,所以赵二又失人和。如果赵大不死,可能结局会有所不同,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2.元朝末年,蒙元经过十几年的战争,精锐耗尽,再加上政治上的倒行逆施,搞得天怒人怨,不得民心。

反观朱重八,积蓄实力,兵精将良,削平诸反王后,举民族大义之旗,合全国之力,得人和把元朝一竿子打翻,定鼎天下。

元顺帝之所以为元顺帝就是因为明军一来,他就逃避,所以朱重八封他为"顺帝"。

综上所述,宋朝初期收燕云不得天时,不占地利,失去人和,所以不能成功。明朝得天时,举大义,不畏危,占地利,有人和所以复燕云而有天下。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答案很简单,面对的敌人不同。

朱元璋面对的元顺帝集团,与其说是一个王朝,不如说是一群地方势力的盟主,当时在元朝名义统治下的地盘里,有大群地方割据势力,可以说是听调不听宣。

这里面,王保保是蒙古人扩阔帖木儿的汉名,和孛罗帖木儿互有胜负,西边有李思齐割据关中,还有张良弼这种小势力,除了这些中原割据的之外,还有蒙古宗王们的势力,比如豫王割据西夏故地,辽王哈纳出虎踞辽东。

此时的元朝,已经没有统一的力量和战略可言了,所以当扩阔帖木儿对朱元璋的北伐军抵抗失败之后,元顺帝就带着妃嫔百官放弃了大都北逃,并没有做决战的尝试。

反观北宋所面对的辽朝,正是王朝上升期,可谓如日方中的时代。

看下地图就知道,辽朝所占据的地盘,远比宋朝更广大,当然人口要少得多,但是作为拥有众多属国部落的草原大帝国,辽对于北宋的军事优势是持续的。

而且得益于对燕云十六州和辽东渤海国故地农耕区域的占领,辽军的装备水平和训练水平远不是之前的游牧民族可比,甚至可以说是得到了唐代的真传。

辽军的战斗力核心是皇帝直属的皮室军,次一等的是历代皇帝的斡鲁朵从各个部落抽调精锐组成的宫帐军,之下是投下军州的采邑军队,再之下是属国部落军。

皮室军实际上是一直重装骑兵部队,宫帐军也有相当高的披甲率,其战斗力非常之强大,甚至可以进行骑兵正面决战,远不是之前的游牧骑兵的射箭袭扰式的战法。

而北宋初年的北伐,就是面对这样的对手。

必须要指出的是,说到宋太宗的北伐,很多通俗说史的作者属于一窍不通。

宋太宗的雍熙北伐其实战略布局非常精妙,首先联系王氏高丽进攻辽国,吸引辽军主力,然后分兵三路北上,以山西一线为重锤,以幽州一线为铁砧,是想通过山西方向的勾拳将辽军在燕山以南的主力全部围歼在幽州城下的。

但是,宋军完全没有料到辽军的增援来得如此之快,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征伐高丽的辽军走了一条当时宋军没有了解的路线,也就是辽西走廊经山海关进入华北。

要知道,在五代和唐代,这条路还是不能通行大兵团的,辽军的快速突袭,让宋军猝不及防,但是北宋的二十万大军的损失也没有达到所谓的“全军覆没”,因为这个时候北宋军队的战斗力还是相当过硬的。

当然,不懂行的还是会来喷,没辙。


刘三解


我认为明朝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宋朝不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军事:宋朝军事实力总体弱于北方,基本处于守势。元朝骑兵腐败已久,战力低下,而朱元璋百战之兵,战力强悍。

2.政治:北宋前期君主战略失误,中后期内斗严重,武力疲弱。而辽金政治大体上处于团结对外的状态,统治者决策正确,军事指挥果断决绝。元朝内斗严重,朱元璋部团结上下一心。

3.统治上:辽金在燕云之地经营已久,民心稳固,对宋朝并无归属之心。元压榨百姓,民不聊生。朱元璋起义军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号召收复中原,顺应民意。


历史战争



宋朝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原因有好几点。第一就是北宋建立于公元960年,其后又平定南方、四川等地,而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就统一了契丹各部称汗,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公元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改国号为"辽",其中936年后晋就割让燕云十六州。等到北宋统一南方,于979年、986年两度北伐,辽国已经占领燕云十六州长达五十余年,要知道古人的平均寿命不过三十多岁,已经是接近两代人的时间,此时辽对燕去十六州的统治已经相当稳固。



从地理角度来讲,辽国占据地理优势,居高临下。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优良的地理优势与丰富的物产使得辽可以长期与宋朝进行作战。

军事方面,辽国以游牧民族为主,善于骑射,而宋朝则以步兵为主,大家都知道以步对骑无异于找死。而且辽国的政治制度完善更加大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难度。

而朱元璋能在开国初期收复燕云十六州则是因为当时元朝统治腐朽,人心背离。再加上当时明朝国有明君、朝有贤臣、军有良将,君臣合力,上下同心。使得收复燕云十六州变得轻而易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