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课程」高三语文 第8讲 语言文字运用 掌握简要的形式逻辑

问题8.怎样掌握简要的形式逻辑知识

问题描述:什么是概念?什么是判断?复合判断推理有几种?逻辑推断题的病误类型有哪些?

【复习范围】

一、明确“逻辑的基本概念”

(一)概念

1. 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表示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2.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管辖的范围。

3. 概念之间的关系

⑴相容关系: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

⑵不相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二)判断

1. 什么是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分为肯定判断、否定判断、真判断和假判断、未定判断。

2. 复合判断

⑴联言判断

鲁迅是文学家和政治家。

语言形式:并且;既……又 ……;不但……而且……;虽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⑵选言判断

相容 他这次没考好或者是复习不认真或者是方法不得当。

不相容 这次冠军要么是中国,要么是俄罗斯。

语言形式:

相容 或者……或者……;可能……也可能……。

不相容 要么……要么……;不是……就是……。

⑶假言判断

充分 如果降落的物体不受外力的影响,那么,它不会改变降落的方向。

必要 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

充要 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它能被2整除。

语言形式:

充分 只要……就……;如果……就……;有……,就有……;倘若……就……;如果……那么……;一旦……就……;假若……则……”。

必要 只有……才……;除非…才…; 没有……就没有……”、“不……不……;除非……不……;除非……才……;除非……否则不……;如果不……那么不……。

充要 不论……都……;不管……都……。

⑷负判断

并非一切产品都是商品。

语言形式:并非……;并不是……;……是假的。

⑸模态判断

可能 长期大量吸烟可能致癌。

必然 生物必然要新陈代谢。

语言形式:

可能 可能;或许;可以。一定"、"必然"

必然 一定;必然。

(三)推理

1. 归纳推理

即从多个具体的现象中总结出一个一般的规律,是从个别到一般。它包括简单枚举法(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两种。

简单枚举法往往会犯以下逻辑错误:

有些推断的前提本身是虚假或谬误的,有的遗漏了所涉其他对象而导致结论片面或偏颇,有的则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强加因果或颠倒因果的问题等等。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这句话含有以下推理:

①限制燃放就一定能避免发生火灾;

②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推断的错误:

①发生火灾的原因有很多,燃放烟花爆竹是诱因之一,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其他情况也会引发火灾,比如天干物燥、吸烟、气温过高导致汽车自燃,等等。

②环境污染的原因也很多,不光是燃放烟花爆竹,工厂“三废”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可见,在遗漏条件信息的情况下,所得结论很可能出现说法绝对的错误.

2. 演绎推理

即从一个一般的规律到个别的具体现象的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

3.三段论

所有的偶蹄目动物都是脊椎动物,牛是偶蹄目动物;所以牛是脊椎动物。(正)

雷锋,是因为他出身好,所以能成为共产主义战士。(误)

这是一个三段论的省略式,省略掉的大前提是:凡出身好的都能成为共产主义战士。这个大前提是不真实的。包含虚假前提的三段论,不能必然推出真实结论。

又如:我多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大爷原来是个工人。(误)

“从工厂走出来的”不都是工人。省去的大前提——“凡从工厂走出来的都是工人”是不真实的。即使“这个人多次从工厂走出来”,也不能必然地推出“这个人是工人”。

常用的演绎推理形式是“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组成。 例如:

▲金属是导体(大前提),铁是金属(小前提),所以铁会导电(结论)。

▲共产党领导一切(大前提) , 我爸是共产党(小前提) ,所以我爸领导一切(结论)。

2.选言推理

相容 ⑴金敏是教师或者是律师,她不是教师,所以,她是律师。(正)

⑵金敏是教师或者是律师,她是教师,所以,她不是律师。(误)

不相容⑴要么小李得冠军,要么小王得冠军;小李没有得冠军,所以,小王得冠军。(正)

⑵要么去桂林旅游,要么去海南旅游;去桂林旅游,所以,不去海南旅游。(正)

3.假言推理

充分 如果骄傲自满,那么就会退步。他骄傲自满了。所以他退步了。

必要 只有将理想付诸行动,才能实现它。他没有将理想付诸行动。所以他没有实现他的理想。

充要 当且仅当太阳、月亮、地球处于同一直线时,才会发生日全食;发生日全食;所以,太阳、月亮、地球处于同一直线上。

我家做教师的多。我哥哥姐姐都是教师,所以我也当了教师。(误)

这是假言推理省略式,省略了“如果我家做教师的多,那么我也就会当教师”,显然,这个前提不真实,不能必然推出“我也当了教师”。

4.关系推理

分为对称性、反对称性、传递性。

演绎推理容易犯的错误有:偷换概念、前提错误、判断矛盾等。

5. 类比推理

由个别到个别或者由一般到一般,要尽可能找到前提和结论之间的相似点,并且尽量找到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因果联系。

类比推理的常见错误有:前提错误、属性错误。

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 例如:

杂志对于( )相当于( )对于农民。

A.报纸 果农 B.传媒农业 C.书刊 农村 D.编辑 菠菜

我们难以直接从题目中断定两词之间的关系,只能逐项代入,然后类比两词之间的关系,进而作出判断。通过代入发现“杂志对于编辑相当于菠菜对于农民”,两者间都是“产品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答案是D。

类比推理的常见错误有:前提错误、属性错误

二、逻辑推断题病误类型(见后)

【方法指引】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査2017高考全国三套卷中首次出现的语言表达题——逻辑推断题:

1. 新颖性评价。

这道题无论是考査内容,还是考査目标、考査形式,都让人眼前一亮.也始料不及,体现了语言运用板块作为“高考试验田”的探索功能,也充分体现了高考卷追求创新的探索精神。

2. 考査目标定位。

这几道题的考查目标,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所包含的因素很多,范围很广,具体到高考题来说考査的是逻辑思维能力中的“推断”能力。

3. 难度评估。

考査的能力基于生活常理的简单衡量和判断,所以,此题虽然新颖而陌生,但难度不大,仍然在高中生所应具备的认知、判断和推理能力范围之内。

4. 考试大纲依据探源 。

在语文高考考试大纲中并没有列出“推断”这一考点,尽管如此无论是论述类文本阅读中考查的对论证方法进行分析的技能、根据已有信息推断未知信息的技能,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考查的应对不同来源文本所需的筛选和整合信息的技能、应对碎片化文本所需的连贯性思维技能,还是语言文字应用试题中考查的辨识逻辑漏洞的技能,甚至在作文写作中都需要考生具有训练有素的逻辑思维能力。

5. 教材融入。

各地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各学科教材普遍融入逻辑知识和逻辑思维。其中《语文》(必修4)“梳理探究”附录“逻辑和语文学习”是作为工具性、人文性兼具的母语学科——语文学科要求学生语文学习听说读写的综合素养与逻辑的紧密关联的体现。

6.避免常见的逻辑错误

⑴ 强加因果

本来不相干的两件事物或两个因素,强行把他们联系起来,或硬说成是因果关系。

⑵条件缺失

把结果归因于某一个原因造成,抛弃了其他条件。

⑶片面夸大

不顾客观实际的夸大事件或结果,违背了客观事实和生活常理。

⑷ 过于绝对

说话过于主观臆断,必然与事实相谬,违背语言逻辑。

⑸ 违背事理

交换信息、交流思想、发布决策,都必须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

⑹类比失当

7.从高考真题获取解题经验

从2017年三套全国卷的第21题来看,逻辑推理题所选材料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且比较贴合实际,设题时往往涉及以下复句关系。

⑴条件关系

逻辑学考察的事物间的条件关系有三种:

1. 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而未必没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简称充分条件。

下雨了,地面就会湿。

盐放太多,菜就很难吃。

学习很努力,成绩就会提高。

A →B

⑵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如果有事物情况A而未必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简称必要条件。

你没买彩票就不可能中奖。

人不呼吸就不能活。

小王没发烧,所以,小王没有生病。

A←B

⑶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

等边三角形的角相等。

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

A ↔B

⑷判断真假

①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小周不到十八岁,所以,小周没有选举权。

②只有选用优良品种,小麦才能丰收;小麦丰收了,所以,这块麦田选用了优良品种。

③如果降落的物体不受外力的影响,那么,它不会改变降落的方向;这个物体受到了外力的影响,所以,它会改变降落的方向。

④ 如果赵某是走私犯,那么,他应受法律制裁;经查明,赵某确实受到了法律制裁,所以,赵某是走私犯。

⑤只有有作案动机,才会是案犯;某人确有作案动机,所以,某人定是案犯。

⑥只有学习成绩优良,才能做三好学生;小吴不是三好学生,所以,小吴学习成绩不是优良。

⑦只有您在当当网购买这件商品之后,才可对它发表评论。

⑧ 护坝人只有履行了管护合同中规定的义务,才可以得到合同中规定的全部报酬。

⑨司法体系是需要警察来维护的,如果警察不尽职,就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司法体系。所以,如果警察尽职了,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司法体系。

条件关系复句常犯的错误有:

三种条件关系混淆;

条件与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等等。

⑸因果关系

一种事物或一些条件的存在导致另一种事物的产生,其中前者是因,后者为果。

因果关系常犯的错误有:

原因和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等。

高考中在考查复句关系时往往有非常明显的标志词,如说法比较绝对的词语。大家要多多留心。

【例题阐释】

(2017全国卷Ⅱ第21题)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是由一个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我们把它还原成一个归纳推理的形式 。

前提1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前提2: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结论: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

但这是一个不完全归纳推理,就是说,前提只是列举了一部分城市因改名而取得经济较快发展的例子,而“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个结论却是普遍性的,结论的范围比前提大,这样,结论就不一定可靠了。

③句,其实是一个演绎推理。我们把它还原成三段论的形式。

大前提: (城市)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

小前提:如果(我市)更名 。

结论: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 。

这个三段论的大前提,就是①判断中的结论。因为前提是错误的,所以这个演绎推理是错误的。②与③是同一个推断,③从正面推理,上面已作分析。②是从反面推理。②③两个推断因为大前提错了,所以无论怎么推断都是错误的。

〖答案〗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③城市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拓展练习】

1.(2017全国卷Ⅰ第21题)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个假言判断中的条件判断,条件判断陈述事物甲或情况甲是事物乙或情况乙的必要条件,即条件与结果之间存在一种可能性的关系,结果的成立一定要有前句这个条件,但具备前句这个条件时,却不一定能推出后句这个结果。

①中,“学习工科”为“激发好奇心、培养探索兴趣”这个结果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它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但不能保证“学习工科”就必定会有“激发好奇心、培养探索兴趣”这样的结果。 而原文中的意思,“好奇心”和“探索兴趣”要为将来取得好成绩打基础,必须有绝对的保障,但仅仅是选择读工科.却不一定能得到这种绝对的结果。结果没有保障,所以这个判断有误。

②中,对应的原文也是一个条件判断。同理,有“浓厚的兴趣”这个必要条件,不一定就有“取得好成绩”这个结果。“浓厚的兴趣”是可能“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取得好的成绩还需要其他如勤奋、智商等条件,所以,有了浓厚的兴趣,未必就能取得好成绩。

③中,对应的原文仍然是一个条件判断。 同理,有了“好成绩”这个必要条件,也不一定就有“毕业后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这个结果。取得好的成绩,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条件之一,适应社会需要还需要如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条件,所以,取得好成绩,毕业后未必就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答案〗 ②不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取得好成要责,毕业后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2.(2017全国卷Ⅲ第21题)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中,火灾只是造成人身伤亡的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条件,但不是有了火灾就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因为还要看火势状况、安全通道等环境因素,还有人员的警觉和敏捷状况等多种条件。而对应的原文表达成一种必然的联系,实际上是转换成充分条件关系,所以,由“一旦引起火灾'不一定能推出“造成人身伤亡”的结论。

②中,与①同理,燃放烟花爆竹也只是引起火灾的可能性条件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如用火不慎、电线短路、煤气泄漏等情况也可能引起火灾,所以,“限制燃放”仅仅是避免“发生火灾”的原因和条件之一,但并不是避免“发生火灾”的全部原因和条件。对应的原文把这个必要条件关系表达为充分条件关系,因而推论错误。

③中,与②同理,燃放烟花爆竹只是引起环境污染的可能性条件之一 ,还有其他原因(条件)可能造成污染,例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下水道堵塞造成污水漫溢等。所以,“限制燃放”也只是减少了造成环境污染的一条途径而已,但不能完全避免环境污染。对应的原文表达为“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把必要条件关系表达为充分条件关系, 所以推断错误 。

〖答案〗 ②限制燃放不一定就能避免发生火灾

③限制燃放不一定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