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诗经研究


幽王元年(前781年),宣王之子宮涅继位,即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周幽王。去除由东周史官编造而经司马迁加工的“烽火戏诸侯”那个已经被证伪的故事,我们梳理《国语》、《竹书纪年》和《史记》等古籍可以归纳出有关西周灭亡的三个事实:

其一、自然灾异频发。

幽王二年(前780年),发生了大旱灾,泾河、渭河和洛河枯竭,《谷风》中描绘说“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岐山崩(大地震)。《十月之交》对此进行了描绘中:“烨烨震电,不令不宁,百川沸腾,山冢皋崩。高山为谷 ,深谷为陵”。

幽王三年(前779年),冬天有大雷电。

幽王四年(前778年),夏天六月下霜,《正月》中描绘道“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幽王六年(前776年),冬天发生了日食。

幽王十年(前775年),秋天九月桃杏结果。

《桑柔》中记载了一场大蝗灾:“天降丧乱,灭我立王。降此蟊贼,稼穑卒痒。哀恫中国,具赘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在古人看来,灾异连连是因为君王无道,获罪于天,无疑是昏君祸国论、女色亡国论的铁证,幽王时的讽刺诗作者们就直接称为“天降丧乱”。但从今天来看,这只能表明幽王时期自然灾害频发,自然会带来经济的凋敝、人口的死亡和逃亡,给风雨飘摇中的周王朝带来更大的压力

而另两个和西周灭亡的事实就是——

其二、幽王易储,申侯联合曾侯和西戎夹击;

其三、当宗周遭到攻击时,诸侯大多袖手旁观。

传统学说要解释这两点其实只剩下一个命题:昏君论,尽管在史籍中还是尽可能出于为尊者讳的传统将责任推给褒姒,但还是只能用幽王喜好女色,结果为了宠爱褒姒而废长立幼,招致了亡国之祸。

那么问题来了,事实的真相便是如此吗?

传统上都把幽王三年(前779年)褒姒入宫视作西周末日的开始。但实际上真正解开西周灭亡之谜的关键时间点却是幽王五年(前777年),因为在这一年有两个重要人物被迫离开镐京。这两个人物的离开证明了幽王并非传说中仅仅贪恋女色的昏庸无为之君,但也正因此加速了西周国祚的结束。

第一个大人物是宣王时代的重臣皇父尹吉甫:“幽王五年,皇父作都于向”。早在宣王二年(前826年)时他就被任命为太师,此后辅佐这位先王达四十二年之久,包括参与东征淮夷和西伐西戎的战争。幽王继位时,他又再次被任命为太师、卿士,这位重臣拥有如此大的权力和威望,也可以从金文中只有两例大臣被加以皇的尊号看出来(另一位是成王时的太保召公)。然而仅仅四年之后,这位三朝元老(从他宣王二年就被任命为太师来看,皇父肯定在厉王时代担任过高级官职)就被迫离开他度过了大半生的镐京,迁移到向地(今河南济源)。很显然,能逼迫他离开镐京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幽王自己。这并非简单地新君清洗前朝旧臣的行动,而是疲弱不振的王权对日益增长的贵族势力的本能恐惧和自卫,因为这些贵族甚至曾推翻正统的厉王、拥立共伯和摄行天子事而居然没有受到宣王的任何惩罚。

函皇父鼎,皇父所作青铜器群中的一件,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然而,这次政治清洗却没有带来王朝的新生,反而成为取祸之道。在《十月之交》中作者列举了皇父的政治盟友们:司徒番、冢宰家伯、膳夫仲允、内史棸子、趣马蹶、师氏楀,而其中有好几位是宣王时的重臣或其后人(番、仲允、蹶)。很显然,随着皇父的失势和东迁,这些重臣即便不随其东迁也不可能再得到幽王的重用。取代他们的是两位出身显赫的新贵,一位是虢氏家族的首领虢石父,他代替皇父成为卿士,虢氏不但从懿王开始就成为西六师的指挥者,多次主持与西戎的战争,而且虢石父的长辈虢公长父、虢文公分别为厉王和宣王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历来便与王室关系密切。另一位则是幽王的叔叔、宣王的弟弟郑伯多父(也就是郑桓公),作为大贵族中与宣王血缘最亲近的人之一,他被任命为司徒。然而较之经营几十年的皇父集团,这个新的权力架构未免显得太过于单薄了,而且大批朝廷重臣被清洗或被迫离开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镐京朝廷本就衰微的力量。

而皇父的出奔,则和另一个人的逃离息息相关。他就是幽王的太子宜臼,投奔的方向则是西申。这绝不仅仅是申后与褒姒两个女人之间的宫斗,因为宜臼的母族是申侯,西方最强大的诸侯。这个诸侯国早在成王时代便参加了成周的诸侯大会“西申以凤鸟,凤鸟者,戴仁抱义掖信”(《逸周书王会》),它和周人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是周文王的母亲大姜的母邦姜姓诸侯国之一“齐、许、申、吕由大姜”(《国语周语》)。而且它与秦国也有婚姻关系。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周孝王宠爱大骆的儿子非子,想让他取代大骆的另一个儿子适成为大骆的继承人,但适的外祖父是申侯,他便提醒周孝王说:“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为此孝王只得改变初衷,将非子封到秦地。

秦人的先祖戎胥轩和大骆两次与西戎通婚,是西周西北边境安全的保障。这不仅因为申国是西方最强大的诸侯,也因为申侯本身就与周王室关系密切(实际上厉王和幽王的王后都是出自申国),更因为申国本身就和西戎关系密切,这从周王室不止一次的将他们叫做“申戎”中便可看出。可以说申国自己就是最强大的戎。由此也不难理解,而在进入幽王时代后,周戎间的战争并未停息,幽王四年(前778年),秦庄公长子世父说西戎杀害了我的祖父,我不杀掉戎王,绝不回城,将职位让给襄公,率军攻打西戎。幽王六年,伯士帅奉命讨伐六济之戎,但再一次遭到失败。

在驱逐了皇父的势力后,信心大增的幽王认为再让一位有着戎人血统的王子继承王位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更不能容忍强大的申侯在王室中势力贯穿于厉王、宣王、幽王、三代(厉王之妻族、宣王之母族、幽王之妻族、宜臼之母族)。于是他开始了政治清洗的第二步,此时出现的褒姒与其儿子伯服实际上成为一颗很有价值的棋子,至于褒姒是否有着一笑倾国的魅力则是次要的。

幽王八年(前774年),在确信已经将皇父和申侯的势力清洗完毕、完全掌控朝政之后,幽王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错误的决定: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他的祖先曾参加灭西周之战

外甥被废除太子之位,被迫逃亡来母邦,不但让申侯的个人感情难以接受,更加对其政治势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从幽王五年到幽王九年整整四年间,申侯却没有任何大的举动。因为他明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贸然挑战天子的权威依旧有着巨大的风险,同时他也对幽王是否能回心转意有着几分期待,而即便想要推翻幽王,也必须有足够的理由,在大义名分上站得住脚。

也许正是这种按兵不动的态度,让幽王错误的估计了形势,才做了立伯服为太子的轻率举动。此举不但让周申之间的关系完全决裂,而且也让申侯等到了他期待已久的东西:大义名分。周朝极为重视宗法制度,而嫡庶长幼之分更是宗法的禁忌。幽王废长立幼,正好给了申侯推翻幽王、让自己的外甥登上王位的最好口实。于是在幽王九年(前773年),申侯向与周王室的敌人曾国(幽王二年,王师曾联合晋国讨伐曾侯)和西戎派出了使节,建立了军事同盟。

第二年,也许是得知了三方结盟的情报,幽王在太室山召开了诸侯大会,寻求诸侯的支持。这次盟会的详情如何,各方诸侯的表态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次盟会不但无异于对申国的宣战书,也暴露了周幽王自己的虚弱,因为他已经无法直接向诸侯发号施令,命令他们派军相助。

双方彻底决裂后,接下来便是这出大戏最高潮也是最扑朔迷离的部分,幽王十一年的那场大乱。对此,正统史书《周本纪》的记载为:“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

然而除了最明显的烽火戏诸候说纯属虚妄外,这段记载还有多处在隐藏事实的真相。

第一、战争过程被修改了。据竹书纪年记载,是幽王十年秋九月之后王师主动发动了对申国的征伐,原因是逼迫申国交出废太子宜臼而被拒绝。之后缯国联合西戎对周军进行了反扑。反周联军攻入宗周,幽王、郑桓公和太子伯服向东逃难,在镐京以东五十公里处的骊山被追兵杀害,美丽的褒姒则成为西戎的战利品,不知所踪。而《周本纪》中强调“申侯怒”、“(诸侯)兵莫至”,则掩盖了申侯精心策划的反周阴谋(从幽王五年到幽王十一年经历了六年之久,绝非一时的愤怒),回避了申侯和平王自己才是对抗王命者,而将平王和申侯塑造成讨伐无道昏君的复仇之师、正义之师。

第二、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在幽王被杀之前,废太子宜臼已经在申国被拥立为王“先是申侯、鲁侯(当为曾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这是公然的叛逆行为。虽然由于学者大多认为古本竹书纪年可信性不如今本,因此这条记录的真实性存疑。但即便按照今本竹书纪年的记载,幽王十一年“申侯、鲁侯(当为曾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由于此时并未注明月份,所以依旧不排除在幽王死前宜臼已经被拥立为王的可能。即便是在幽王死后才被拥立,但是一则宜臼已经被幽王废除太子之位,尽管这也值得同情,但是他却在申侯的帮助下引狼入室,弑君杀父,完全丧失了道义上的优势;二则参加拥立的诸侯仅有四人,其中申侯和曾侯均为叛逆,许男(许文公)为申侯的同姓,郑子(应当为郑桓公之子郑武公)是否参加了拥立十分可疑,因为不仅古本竹书纪年不载,而且郑庄公的父亲刚刚被申侯为首的联军杀害,从情理上不太说得过去。即便他真的为了某种政治目的,参加了拥立,但是此时郑还不是名正言顺的诸侯(平王十年才正式成为诸侯),无权参加拥立。而齐、晋、鲁、宋、燕、卫等大国并未参与,晋、芮、魏、虞、鲁、卫、秦等国更一度拒绝承认平王政权的合法性。纵然几十年后,有些诸侯依旧对这些弑君者保持了不屑的态度。如平王死后,与周王室关系最亲密的鲁国拒不奔丧,当平王的继承者周桓王派遣使者(还是和鲁国关系较近的周公)请求鲁国资助丧葬费的时候也被以不符合礼法为由拒绝。

第三、更重要的是,《周本纪》掩盖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在幽王死后,平王并没有马上成为正统的周王,当时出现了另一个周王,而且他的正统性比平王还要强些。这就是竹书纪年中所说的“携王”。清华简让我们更为清楚的看到了这段“二王并立”的历史,幽王被杀之后:“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较之为少数诸侯(为首的还是勾结外敌叛逆者)所拥立的有弑君杀父嫌疑的废太子宜臼,幽王的弟弟余臣不仅得到执政者虢石父的支持,而且是畿内诸侯(邦君)和朝廷群臣(诸正)集体拥立,又没有政治上的巨大污点,其实拥有更大的正统性。这种正统性甚至在二十一年他被晋文侯杀害之后也没有消失,这可以从他得到王的谥号,并且是佳谥得到佐证。相比而言,初期的平王政权倒更象一个篡位者组成的伪政权。

总之,周幽王也就是运气不好,或者仅仅是个失败者,于是惨遭抹黑!他可能能力不足,但不是那种昏庸者。


冷兵器研究所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完全是编造的,这个其他答主也有说过,就不多累述了。所以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周幽王为帝怎么样,只能说周幽王确实不怎么样,并且西周的灭亡,褒姒确实要背一部分锅。

那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关于周幽王为人如何,如今并没有一个完全可以证实的确切史料去记载他的为政举措,我们只能从零散的资料中得知周幽王为人慵懒好色,任用奸臣虢石父掌管朝政,导致百姓怨言四起。

不过以上这个说法,也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证实。但是关于西周亡国有一点可以确定,当初西周都城镐京一代发生大地震,可能还会伴随着瘟疫的四起,这是西周中央国力剧烈下降最重要的因素。

也正是这个档口,周幽王的内宫又乱了。周幽王宠幸妃子褒姒,于是便把原来的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给废了,立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新太子。这次权力更迭引起了朝政内部势力的不满,姬宜臼则跑到自己外公家里,既申后的老爸,向当时申国的国君申候告状。随后申候联合犬戎进攻周幽王,并与公元前771杀死周幽王。

幽王既死,褒姒又被打成了妖姬,前太子党在这场政变中大获全胜,姬宜臼也顺利登机,号周平王,建立东周。


三观粉碎机


西周灭国真的怪褒姒,商朝灭亡怪妲己,安史之乱怪杨玉环,吴国灭亡怪西施,好像总是女人祸国殃民,而亡国之君“本来都是好人,是被红颜祸水给坑了。”那么秦汉唐宋灭亡又该找哪个女人来背黑锅呢?总不能说这些朝代的后宫都是妖孽吧?

“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很多写历史的道貌岸然君子,一边偎红倚翠,一边拿起笔来沾着浓浓的墨汁来抹黑女人,好像自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他们编造出的烽火戏诸侯故事,估计连他们自己都不信,因为那里面漏洞百出,连小孩子都不会相信。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典故:周幽王“大举烽火,复擂起大鼓。鼓声如雷,火光烛天。畿内诸侯,疑镐京有变,一个个即时领兵点将,连夜赶至骊山。”这边一举烽火,那边诸侯马上就带兵赶到,好像诸侯早就厉兵秣马等着烽火燃起了,但是当时已经是“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承平世界,诸侯们怎么会枕戈待旦?这是要防备外敌还是时刻准备着要干掉周幽王?

再说了,周朝有规定,“百里内不得封侯”,孔融还拿这件事批评过曹操,说曹操和儿子们的封地离京城太近,不符合周礼。要知道,在西周时期,木头轱辘的马车都很少见,骑兵更是一个都没有,绝大多数军队都是拿脚跑的,而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做干粮,也要准备一两天,诸侯们不会饿着肚子跋涉几百里路,那不是“勤王”,而是送死。

但是在“烽火戏诸侯”里,诸侯们不管路程远近,好像约好了一样,同时赶到京城,难不成他们建了一个手机朋友圈,天天商量到京郊吃烧烤?最后犬戎来攻打镐京,好像是空降的,因为他们居然没有路过任何一个诸侯的封地,没有遇到任何抵抗,镐京被围乃至攻破,旷日持久,诸侯们居然一点消息都没得到,只是怀疑周幽王又在“烽火其诸侯。”

但是故事毕竟是故事,经不起史料验证。2012年发现的战国竹简明明记载着是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因而灭亡。也就是说,所谓的“烽火戏诸侯”就是一个故事,而褒姒不过是周幽王攻打褒姓诸侯时候捎带得到的“战利品”……


半壶老酒半支烟


周幽王(?―前771年),姬姓,名宫湦(shēng),周宣王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也是西周最后一任君主,前781年―前771年在位。

而烽火戏诸侯的女主褒姒就更有神秘色彩了。《史记》记载,“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襃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譟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後宫。後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於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於道,而见乡者後宫童妾所弃妖子出於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饹於襃。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於王以赎罪。弃女子出於褒,是为褒姒。”

意思大概是,夏朝要灭亡的时候,有两条龙来到了夏朝的皇宫,不管是驱逐还是杀戮都不好,最后是把两条龙的口水储藏起来了。而这口水一直藏到周厉王的时候。周厉王好奇就打开了,结果口水化成玄鼋,闯进后宫碰到了一个小女孩,小女孩长大后自己就怀孕了,生下了褒姒。女孩因害怕获罪就把女孩抛弃了,后来又被一对夫妇带进了褒国,最后褒国又因为获罪拿褒姒献给周幽王抵罪。

要是按照现代人不迷信的说法,就是褒姒很可能是宫女给周幽王戴绿帽后生的。然后瞎编了个神话故事蒙骗过去。

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由来,史记是这样说的。“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意思大概是,褒姒不喜欢笑,周幽王想了很多方法让她笑,而褒姒偏偏不笑,周幽王最后点了烽火,褒姒才笑了。而后来为了看褒姒笑,又点了几次,再后来怎么点诸侯都不来了。

结果后来狼来了的故事发生了。“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像周幽王这样的做法,古人只会说国之将亡,必出妖孽,而褒姒就是这个妖孽了。不过我们现在只会评价一句,“no zuo no die”。


看历史涨见识


------我们读书时老师就讲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所以,我还是很熟悉这故事,来讲给大家听听。

------周幽王西周时期的一个王,周幽王名字叫姬宫涅。戎人距西周很近,西周很怕戎人就在距戎很近的地方做很多哨所。只有点狼烟,西周的兵马就来救周天子的驾!
------周幽王有个很宠幸的妃子叫褒姒,褒姒很美,但不爱笑。周幽王就总想方法逗她笑,zh只要褒姒笑!花多大代价周幽王都觉得很好,只要妃子笑就行!有次戎人来袭击周,哨所点狼烟后。军队迅速出动,打退戎人。褒姒觉得很好笑,就笑了。

------周幽王觉得褒姒笑的好美,就想带爱妃去哨所点狼烟。只要妃子开心就行,于是周幽王带上褒姒去了哨所。周幽王命人把狼烟点着,不一会带兵的诸侯都来了。可没有敌人来袭,褒姒看见诸侯们的狼狈像。笑的可好了,周幽王高兴的说:点烽火是我逗爱妃笑呢!诸侯一个个都气的咬牙,觉得把战争当游戏的国王不值得信任。诸侯们都气呼呼的走了!
------周幽王没用觉查诸侯的反映,第二次又带褒姒去点狼烟。可半天都没有人来,原来诸侯知道周幽王逗他们。所以都没去,就在这时戎人大军来攻城。可周幽王失信于诸侯,没有人救他!城破了,人们在城下发现了他的尸体!
------故事告诉我们信用很重要,有的事是不能开玩笑的,我们要严肃对待每件事情!至于周幽王老牛吃嫰草,哪个皇帝不爱年轻美丽的女人呢!

手机用户101245153284


烽火戏诸侯,并无此事?

《史记》者为“烽火戏诸侯’。”,而于《史记》成书基且由秦丞相吕不韦作客撰《吕氏春秋》之为“击戏诸侯”:“周宅丰、镐,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高褒于王道,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闻,诸侯之兵皆至救王戎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视之大曰,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果至,幽王鼓,诸侯之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是《史记》与《吕氏》,其所载皆有共同点,则申侯一伙率先攻幽王。而国学师钱穆于《国史纲》则以为,非是申侯率先攻打幽,而幽王率先攻申侯,“此委巷小人之言。诸侯并不见烽同至,至而无寇闻,亦必休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须举烽。”。” 此外,年来生之《清华大学藏战国策》所载与钱穆先生之意暗同。《清华大学藏战国策》明记载道:幽王娶于西申,生平王。王取褒人之女,为姒,生伯盘服。。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王,王行西申。王起师,还王于西申,申人弗界。曾(缯)人乃降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死亡。”。” 自“王起师,还王于西申”观,是幽王先伐申之,申侯乃与缯、西击幽。既然如此,幽则不必燃烽火台召诸侯前来勤王,亦有“烽火戏诸侯”之事。由此可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事无稽误。



默凡工作室


先不说情节是否真实,但故事本身能把周幽王衬托更加昏庸荒唐,国之大事,都能以儿戏对待,那么西周不灭就没有道理了。事实上西周从“成康之治”以后,就开始走向了衰败。周厉王时期甚至还请巫师把持朝政,把国家搞的乌烟瘴气。

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来龙去脉。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太子宫湦即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幽王。周幽王比上面的周厉王更加昏庸,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从来不理朝政。



周幽王不仅残暴昏庸,还好色如命。整日派人四处寻找美女。大臣褒珦劝幽王节制,幽王不但不听,还把褒珦下狱。于是他的族人想办法营救,大家讨论一番,认为只有送美女才有效果。所以同为族人的褒姒被送进宫,当周幽王见到美若天仙的褒姒,马上就放了褒珦。从此,幽王整天与褒姒饮酒做乐,将朝政抛在脑后。

虽然褒姒长的好看,但不喜欢笑,时间久了周幽王很是郁闷。所以想了很多办法,想博美人一笑,后来干脆悬赏1000两金子。



奸臣虢石父得知后,马上向幽王献计,用“烽火戏诸侯”的玩笑博取褒姒一笑。故事最后的结局大家应该都知道了,褒姒是笑了,而且笑的让人神魂颠倒。奸臣虢石父得了1000两金子,但是从此诸侯国再也没有过。

公元前771年,申侯与缯国、西戎举兵讨伐周幽王,没有诸侯来救,镐京很快被攻破,幽王服毒自杀,褒姒被人抢走。

有人说故事是有人故意杜撰的,目的就是讽刺周幽王的荒淫无度。而本身周幽王就是一个昏君,而且当时的周王朝已经是奸臣当道,名存实亡。西周灭亡后,历史进入东周,于是开启了我国古代春秋图霸的英雄时代。

所以说,周幽王只不过是历史洪流中的一微小沙粒,西周的灭亡也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如果把西周的灭亡归结到一个女人身上,肯定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古代女人的并没有占到社会的主导地位,最多也是间接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周幽王的光荣事迹,注定被后世传为笑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