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識仁篇》彰顯良知,修仁革舊,跨越千年,昭示當今和諧盛世

經典《識仁篇》彰顯良知,修仁革舊,跨越千年,昭示當今和諧盛世

北宋嘉佑二年,是宋朝文化,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最繁榮昌盛的一年。這一年宋朝舉行了一屆科舉考試,此榜舉星薈萃,蘇軾、蘇轍、張載、程顥、程頤、曾鞏、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一個比一個牛氣沖天。實乃文化界之盛事。而影響中國歷史上千年的理學宗師程顥、程頤兄弟亦名列其中。

經典《識仁篇》彰顯良知,修仁革舊,跨越千年,昭示當今和諧盛世

二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極深,如果說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孟子發展心性儒學集齊大成,而到北宋二程創立理學學說,及至朱熹發展壯大。程朱理學才真正意義上上升為統治官學。且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創造了中國及世界哲學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越。

經典《識仁篇》彰顯良知,修仁革舊,跨越千年,昭示當今和諧盛世

今天所說的《識仁篇》,被認為是暨《定性書》之後兩篇最具代表程顥哲學精髓的文章。歷史應該辯證的去看待,存在的即是美好。雖然程朱理學後來受到後人的抨擊與詬病。但是,我們應該吸取其精華,可以說《識仁篇》對於當今社會所提出的“和諧社會”不謀而合,如果人人都能修養仁愛,改變舊習,上行下效,那麼國家必能進入和諧的“大樂”之境。吾等當虛心修習,尚能得之一二,可謂至善。

今錄原文如下,原文不足三百字,大道至簡,道破人心:

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 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若心懈,則有防;心苟不 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待窮索!此道與物無 對,“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萬物皆備於我”, 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若反身未誠,則猶是二物有對,以己合彼, 終未有之,又安得樂!《訂頑》意思,乃備言此體,以此意存之,更有何 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未嘗致纖毫之力,此其存 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蓋良知良能,元不喪失。以昔日習心未除, 卻須存習此心,久則可奪舊習。此理至約,惟患不能守。既能體之而樂, 亦不患不能守也。

注:求學的儒土首先必須瞭解仁”,仁完全與萬物共一形體,義、禮、智、信都是仁。認清了這個道理後,用“誠”、“敬”把仁放在心裡,並用以修養自己固有的良善本性,不必防範和檢束自己的行為,不必苦心思索自己能否正確地應對外物。(此處還要補充說明用仁即執中來應物)如如果用“誠”、“敬”把們放在心裡的意念鬆解了,“誠誠”、“敬”之心松,就時刻要防範自己,不能讓私慾矇蔽自己的良善本性;持仁的“誠”、“敬”之心如果毫不鬆懈,那有防範的必要呢。沒有掌握“世上的人和物都具有仁”的特性,義禮、智、信都是仁的體現”這個道理,所以須要苦心思索自己能否正確地應對外物用誠”、“敬”把仁放在心裡,長期用來修養用自己固有的本性,自然會正確地應對外物,那裡要靠苦心思索才能應事接物。“做到了仁就會與物同體”這個道理在世上是唯一的,做到了仁,偉大還不足以稱述,已經到了“聖”的程度了。天地所施行行的,應該也是我要施行的。孟子說過“我的本性具備了仁善的一切,應該回身檢查自己,如如果確實是忠誠踏實地修養自己的仁德,才是最大的快樂。如果回身檢查自己,沒有忠誠踏實地修養自己的仁德,那麼“仁”和“求仁的人”仍是處在對立的兩個方面,把自己和仁對照著核驗一下,最終沒有實踐仁,又怎麼能得到快樂?

經典《識仁篇》彰顯良知,修仁革舊,跨越千年,昭示當今和諧盛世

本期完,下期更精彩!!讓我們一起探討經典,與經典對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