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泡沫和網際網路泡沫?來聽聽專家的分析吧!

趕在凜冬將至前為自己購置冬衣,互聯網企業選擇了上市,房產商們選擇不斷囤地。

一邊是以小米美團為代表的獨角獸企業上市潮,德勤中國的報告預測,今年下半年香港還會有約10家獨角獸上巿。

另一邊是火熱的土地市場,按照中國指數研究院發佈2018年上半年300城市土地市場成交數據,上半年全國300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為1.95萬億元,同比增加27%。

也許這波浪潮在時隔多年之後,才能被看清全貌:兩大過熱的行業是否存在泡沫已不是重點,重點是在找到下一個增長點或風口前存活下來?

房地產泡沫和互聯網泡沫?來聽聽專家的分析吧!

房地產泡沫和互聯網泡沫?來聽聽專家的分析吧!

一個拼命上市,一個拼命囤地

互聯網企業為了IPO都瘋了。

與老牌巨頭們有著多年的行業積累不同,這批上市的公司中大部分相對年輕,比如拼多多尚且不足三歲。除此之外,與此前巨頭已經有成熟的商業模式相比,當下眾多待上市互聯網企業不止是常年鉅虧,就連是否能找到清晰的盈利路徑都尚未可知。不過,即便是流血上市,他們都在所不辭。

互聯網企業拼命上市,背後是當前市場上流動性開始偏緊引發的錢緊焦慮,這與房地產企業正受到越來越大融資壓力如出一轍。

按照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的統計,截至5月30日,23家龍頭房企通過招拍掛權益拿地金額達5409.7億元,其中拿地超200億元的房企達10家。

都說樓市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但日子總是要過的。不過對於房企而言,並非手中有錢才能心中不慌,必須得手中有地,才意味著在各線城市的地產市場有了入場券,才有繼續探索轉型的機會和可能性。

房地產泡沫和互聯網泡沫?來聽聽專家的分析吧!

房地產泡沫和互聯網泡沫?來聽聽專家的分析吧!

流動性偏緊,是否有泡沫

房地產和互聯網,儘管所處不同行業,但在流動性偏緊市場下卻有著相同的焦慮。一個常常被拿來討論的話題就此產生,中國的樓市和互聯網是否有泡沫?

這樣的問題看上去似乎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因為,泡沫只有在破裂之後才會知道是泡沫。

另外,對於房地產市場來說,中國的樓市究竟有沒有泡沫已經成為老生常談。這一個問題在近年來被廣泛討論,房價高漲、買不起房都成為大家質疑泡沫的理由,日本地產泡沫在90年代初期破裂也經常被引用以警醒市場。然而,高房價是否就是樓市泡沫的標準?按照地產行業“大嘴”任志強的說法,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並不存在泡沫。

其實,不管是互聯網還是房地產,在狂飆突進過程中出現泡沫並不可怕,只要將風險保持在可控範圍內,用後續的經濟增長去吸收和消化泡沫,從而維持行業的健康運轉。

房地產泡沫和互聯網泡沫?來聽聽專家的分析吧!

房地產泡沫和互聯網泡沫?來聽聽專家的分析吧!

泡沫不會破的N個理由

互聯網企業和房地產企業,都屬於資金密集行業。在去槓桿大環境下再融資渠道受限,對於兩大行業而言,都面臨“錢緊”窘境。但這是否就意味著,即便真有泡沫存在,這兩大炙手可熱的行業真的要戳破?

首先,看行業地位。房地產仍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2017年,全國房地產銷售金額達到13.37萬億元,佔GDP比例高達16.3%。不管是從房住不炒還是穩定房價的各種政策來看,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房地產行業追求的仍然是穩中求進。

作為國民經濟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要板塊,即便是房地產經濟中存在泡沫,緩慢擠出或者內部吸收消化成為首選。房價被打壓,甚至是短期內急劇下跌,人為戳破泡沫的概率幾乎就是零。

“互聯網+”在2014年首屆烏鎮會議後成為熱詞,在2015年兩會,馬化騰更是提議將“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互聯網在經濟轉型發展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從目前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強調的是市場自我調整,而非房地產行業的政策之手調控。

再者,可以從政策走向上來看兩大行業的前景。

有媒體統計稱,截至5月今年全國各地出臺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就高達159次。僅僅在5月份,全國就有超過40個城市發佈多達50次的調控政策,創下單月調控次數最多歷史紀錄。從高層喊話和地方堵漏政策來看,對於樓市過熱和風險,政府層面一直保持著足夠的警覺。換句話說,監管層正緊盯樓市產生泡沫與否,怎麼會允許泡沫破裂引發行業震動?

房地產泡沫和互聯網泡沫?來聽聽專家的分析吧!

最後,看一下人口紅利對於兩大行業的影響。

按照官方數據,我國的城市化率在去年年底為58.52%。相比美國,有數據顯示,其早在1920年城鎮化率就已經超過50%,到目前,美國總體平均城市化率達到83%,一些都市圈的城市化率已經接近100%。有觀點指出,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城鎮化率到了極限,以此延伸開去,僅以城鎮化水平這一指標來看,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人口紅利期遠未結束。

對於互聯網行業來說,常見的一個說法是,移動互聯人口紅利消失、流量見頂。確實,從PC端向移動端轉移的過程中,用戶數量急速攀升的時代已經過去。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巨量的用戶資源與數據仍然是支持互聯網發展的礦山和石油,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仍將繼續為互聯網及傳統行業打開新的增量空間。

其實,不管是互聯網企業,還是房地產企業,在流動性趨緊的環境下增強自我造血能力才是關鍵。要做好不拿融資也要能自我存活的準備,畢竟這會是一場持久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