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舫譯:阿毗達摩攝義論(五)

法舫譯:阿毗達摩攝義論(五)

臺灣版《法舫大師文集》

分別攝離毗提品第五

如是前已說,此毗提心轉,現前攝結生,是事今當說。

論曰:有四種地,四種結生,四種業,四種死,應知此四,各又有四,攝離毗提。

四種地者,謂惡趣地,欲界善趣地,色界地,無色界地。

此中地獄,傍生,餓鬼,阿修羅名為四種惡趣。

人,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都史陀天,樂變化天,及他化自在天,是名欲界七種善趣地,此十一種,唯名欲界地,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是謂初靜慮地,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是第二靜慮地,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是第三靜慮地,廣果天,無想有情,及淨居天,是第四靜慮地,淨居天有五種,謂無熱天,無煩天,善現天,善見天,及色究竟天,是名色為界十六種天。

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是四種名為無色界地。

頌曰:

凡夫不可得,生諸淨居天,

預流及一來,斯人亦不得。

聖者皆不生,惡趣諸地中,

聖者非聖者,得生餘諸處。

論曰:四種結生者,謂惡趣結生,欲界善趣結生,色界結生,及無色界結生。

不善異熟舍受相應等貫徹心,於惡趣中初剎那結生已,從此即成有分,直致死位方斷,此謂惡趣結生者。

其善異熟舍受相應等徹貫心,唯於善趣人中生育等,及地居神,劣阿素羅,有結生有分及死心轉,其八大異熟,亦於欲界善趣,轉現結生有分死亡,此謂欲界九種結生,此九及前一名曰欲界結生。

於彼等中,四種惡趣,人及惡阿修羅,壽量無決定,四大王眾天壽量為天壽五百年,合人壽為九百萬年,從此四倍計算,是三十三天壽量,此四倍夜摩,此四倍睹史陀,此四倍化樂天,此四倍他化自在天。

頌曰:

此人間壽量,歲九十二億,

一千六百萬,是彼天人壽。

論曰:第一靜慮異熟,於第一靜慮中,轉起結生有分死心,如是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異熟於第二靜慮地中,第四靜慮,於第三靜慮地中,第五靜慮,於第四靜慮地中(結生)無想有情,唯於色界結生,如是,從此而住,唯於死時,色轉起已而即滅亡,此為色界結生。

於彼等中,其梵眾天,壽量為一劫,三分之一。梵輔天半劫,大梵天一劫,少光天二劫,無量光天四劫,極光天八劫,少淨天十六劫,無量淨天三十二劫,遍淨天六十四劫,廣果天及無想天五百劫,無熱天千劫,無煩天二千劫,善見天四千劫,善現天八千劫,色究竟天一萬二千劫。

第一無色異熟等,如其次第,於第一無色等地中,轉起結生有分死心,此四名為無色結生。

於彼等中,空無邊處天壽量為二萬劫,識無邊處天為四萬劫,無所有處天為六萬劫,非想非非想處天為八萬四千劫。

頌曰:

結生並有公,及後死心位,

唯於一生(命)中,同境同性相。

論曰:業有四種者,由作用別故,有生業,有住業,擾亂業,及殺生業,由所受果別故,有重業,死前造業,數數所造業,及已作業,由成熟時別故,有現受業,後受業,後後受業,及非受業,由受果地別故,有不善趣業,欲界善業,色界善業,及無色界善業。

不善業有三種,謂身業,語業,意業,以業門別故。

此復云何,謂由於身門,身表,多時所作,殺生,不語取,及欲邪行,是名身業。

由於語門語表,多時所作,妄語,兩舌,惡口,及綺語是名語業。

唯於意識,由他所表,多時所作,貪嗔邪見,是名意業。

於彼等中,其殺生,惡口及嗔,由嗔根所生,欲邪行,綺語,及邪見,從貪根生,餘四從二根生,此諸不善,由心生故,有十二種。

欲界善業,依於身門,有身業轉,依於語門,有語業轉,及依於意門,有意業轉,如是,由業門別故,而有三種,施,戒,修別,亦復如是,此依心生,所成八種,又十種者,謂施,戒,修,尊敬,作事,迴向,隨喜,聽法,說法,正直見,此二十種,唯名欲界業。

色果善業,唯是意義,彼即攝修證,由靜慮支別,故成五種,無色善業,亦爾,即是意業,亦唯攝修證,以所緣別,故有四種,除掉舉外,此中所餘,諸不善業,於惡趣中,而得結生,於現生中,十二不善業,於欲界中隨墮何處,皆可現起七種不善異熟,色界如其所應生起異熟。

欲界善業,亦唯在欲界善趣結生,如是於現生中生大異熟,由不具因於欲界中,隨於何處生八善異熟,於色界中,如其所應生起異熟。

具三因勝善業者,亦復如是,唯與具三因結生,於現生中,有十六種異熟現起,複次,具三因劣業,及具二因勝業,此二與其二因善業結生,並於現在生中,生十二異熟,除具三因,其具二因劣業者,唯與無因善者結生,於現生中,唯生無因異熟。

頌曰:

無疑非他教,不能生異熟。

有疑及他教,有疑及他教。

亦不生異熟,無疑非他教。

此是異師說,如是依次第。

彼異熟十二,十種及八種。

如前已宣說,我今隨力說。

論曰:色界善者,修習下品第一靜慮已,生梵眾天,若修習中品已,則生梵輔天,若上品修習已,則生大梵天,如是,修習下品第二第三靜慮已,則生少光天。修習中品已,則生無量光天,修習上品已,則生極光淨天,修習下品第四靜慮已,則生少淨天。中品修習已,則生無量淨天,上品修習已,則生遍淨天,修習第五靜慮已,生廣果天,如是修習,於彼離想已,則生無想天,阿那含人,唯生淨居天中。

修習無色界善已,如其次第,生無色界。

頌曰:

此二界善業,依彼地決定,

引生同異熟,結生與現行。

論曰:死有四種者,謂由壽盡故死,由業盡故死,由俱盡故死,及由業壞故死。

如是死者,於其死時,由業力故,六根門中,隨於其一,有心現前,由過去生,現起此業,而得結生,次或現起過去彼作業時所成色等業相,及造作業相。及其作具,次或現起無間將受生有所受苦。及應受樂之所趣相,此後,即住於如是境相,心恆相續,數數而轉,依其已成熟,業有染有淨,或隨順所趣,應得後有,唯此業能生後有,可於六門現前而轉。

若彼死者,正在死時,謂即在其毗提心終位,或在有分心盡時而死,其死心生已還滅。即是最後生有,於彼滅後無間,結生意識現起而住,起始執取彼所緣境。如其所應,或有所依,或無所依,由無明隨眠纏縛,及愛隨眠為其根本行故,而得生起,由相應故而有執取,是俱生依處,由結續前有及結合後有故,是名結心意,即此現生住於後有。

於正在死時,死心毗提,由心微弱故,其勢用唯五剎那者,是故當其死心現前時,若所緣境,確實來現其前則結生心有分心已,若在欲界結生,屬於現在或過去所緣,亦即獲得所緣現前,以是現前由六根門取得業相,或取所趣相,取,如是一切所緣法,但所緣業,唯是過去及為意根所唯屬下界。

色界結生心,唯以假立業相為所緣,如是無色界結生,以上界或以假立業相,隨其所應,而為所緣,無想有情,唯於命九色,結生而住,是故彼等,名色結生者,其無色者,名無色結生者,所餘名色無色結生者。

頌曰:

無色界滅已,除生下無色,

結生上或等,欲界具三因。

色界有情死,不生無因類,

諸欲三因者,依業生三界。

欲界他有情,唯生於欲界。

論曰:如是已取結生者,於其結生心滅已,從彼無間,其心自緣彼所緣境,乃至毗提心未生起時,此有分心相續不斷,猶如河流,乃至死心生位,此相續業,以是有之分故,名曰有分,乃至最後以死緣故,死心生已則滅,從此即再取結生,如是次第,猶如車輪,展轉流轉。

頌曰:

結生及有分,毗提並死心,

如是至後有,再結生有分。

如是此即是,心相續轉變。

如是擇滅了無常,智者得入涅槃路,

最善斷除愛纏縛,具戒人證恆寂靜。

阿毗達摩攝義論分別攝離毗提品第五竟

(作者阿耨樓陀{約十一世紀末和十二世紀上半期},錫蘭長老。譯者法舫法師{1904-1951年},俗家姓王,河北省井陘縣臺頭村人,他是“太虛大師座下第一弟子”,他精通梵文、巴利文、英文、日文、藏文、中文6種語言,三度主編《海潮音》雜誌,兩度出國傳教,任首次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中國籍常務理事。見《藏外佛經》第三冊,《法舫文集·第一卷》。編輯程淑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