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醫生節,聽醫生講述不一樣的溫馨醫患故事

擠人的候診大廳,不苟言笑的醫生,充滿消毒藥水味的房間,金屬醫療器械......

提到看病,大部分人會產生非常糟糕感覺。

看完下面這 5 個故事,你可能會改變想法。

01

國際醫生節,聽醫生講述不一樣的溫馨醫患故事

7 床是位從急診收進來的奶奶,天皰瘡、肺炎、胸腔積液,剛來時狀態非常不好。她丈夫時時刻刻陪著,話不多,面相和善,與醫生說話特別客氣。

奶奶晚上睡覺趴不下,趴下就喘得不行,他就也不睡,陪著她。每次去看血壓,他都能牢牢記住數值,有時候交接班,還能主動「彙報」。

我每天去查看奶奶身上水皰的情況,有時為了挨個抽出皰內液體,就要弓著腰抽上半個小時。爺爺特別體諒,常叫我坐著弄。

有時閒聊,發現二老感情特別深,爺爺對奶奶喜歡吃的東西、喜歡看的書籍,年輕時值得驕傲的事情,都如數家珍。他在床頭特意放了本子,整齊地記錄了奶奶的血壓、心率和指尖血氧飽和度。

過了十多天,奶奶狀態慢慢平穩,能躺下了,引流管拔掉後,晚上也能睡一整覺了。爺爺才放心回家睡個好覺,讓孩子們來「替班」。還給孩子寫了滿滿兩頁紙,講要如何翻身,如何如廁,如何上藥……

某天我為奶奶換藥時,爺爺在旁邊扶她坐起。換完藥,不知為何,她突然對我說:「他把我照顧很好,這麼多年總是我生病,我們相互攙扶五十年了,有時候真怕不能再為他做些什麼。」這時爺爺緊了緊奶奶的手。

我想,人生古稀之時,兩人依舊相愛,艱難中相互扶持,真的令人感動。

02

國際醫生節,聽醫生講述不一樣的溫馨醫患故事

一個叫果果的 5 歲小姑娘,前段時間感到牙痛,就被爸爸帶到醫院裡來看牙齒。第一次就診的時候感到非常害怕,躺在椅子上怎麼都不肯張開嘴巴。好不容易掰開嘴巴,檢查發現有五個乳牙要補。

得知自己要補牙,果果很緊張,死死抓著爸爸的手不放。雖然一點都不哭,但是嘴巴確實越閉越小。第一次就診非常狼狽地結束,但是一次治療還不夠,還需要來幾次才能把剩下的蛀牙補好。雖然感覺果果配合不了我,但還是和果爸預約了下一次治療。

第二次治療前我和同事討論了一下,一致認為給小朋友看牙,最重要的是獲得孩子的信任和喜愛。

於是我準備了一個 iPad,上面裝了一個叫做《料理媽媽》的小遊戲。治療開始之前一邊和果果玩遊戲,一邊準備補牙材料和器械。果果這次玩得很開心,也慢慢放下戒備。治療中果果把嘴巴張得很大,非常配合,治療很快就結束了。後來果果已經把我們當成了好朋友。

第三次治療,果果是一個人走進診室的,並且自己主動跳上了牙椅。我們把 iPad 給她玩,然後去做準備。

這是她最後一次補牙,依舊配合。治療全部結束後,果果從自己的小書包裡拿出來小豬佩奇的糖果分給我和同事吃。我們很高興的接受了,還告訴果果,將來要吃糖可以,但是不能吃太多,而且還必須學會天天給自己的牙齒「洗澡」。

沒想到我們大齡青年在賣萌哄小孩方面還是很有一手的嘛!

03

國際醫生節,聽醫生講述不一樣的溫馨醫患故事

有個女孩因為痛經,到當地醫院急診,查出卵巢上一個 9 cm 多的腫塊,血腫瘤指標升高。主治醫生很負責任地向她闡述了所有可能,其中包括卵巢癌。

也許這是人的本能,忽略所有的可能,直奔那個最壞的而去。她開始整夜失眠,擔憂天塌下來的那天。她開始從蛛絲馬跡中尋找患癌的徵兆:痛經、腹脹……

所有曾經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都成了此刻判定自己真的患癌的籌碼。隨之而來的是家庭的崩塌,父母也都陷入了絕望。僅僅是因為那個可能的,未知的,小概率的——癌。

幾天後,她成了我的病人,帶著滿滿的恐懼。舞臺上侃侃而談的她,在醫生面前,在未知的疾病面前,絕望而無助。結合病情和檢查結果,我考慮的第一診斷是:卵巢內膜樣囊腫,也就是俗稱的「巧克力囊腫」。

雖然腫瘤指標升高明顯,但是內膜樣囊腫同樣可能如此,不過惡性腫瘤的風險還是有的,需要手術後才能明確。

我嘗試和她分析疾病的來龍去脈,從可能性最大的良性腫瘤開始,手術必須做。但這並不一定就是她想象中的不治之症,而且可以通過腹腔鏡微創手術解決問題。

我的話顯然對她起了作用,她鼓起勇氣,開始信任我。

最後,手術很成功。

當女孩父親聽到這個好消息,這個滿臉風霜的男人,紅著眼眶,張著嘴想對我說聲謝謝,卻沒有發出聲音。然後突然退了一步,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

04

國際醫生節,聽醫生講述不一樣的溫馨醫患故事

記得當時手術室請急會診,是一個 28 周早產兒。

孩子出生時手術檯上的醫生護士都驚訝地吸氣。太小了,比預料的還要小。寶寶全身紅通通的,兩隻手就能把小寶寶包在掌心了。小腿小胳膊非常纖細,和大人的手指相差不多。出生的時候呼吸非常微弱,胸部沒有起伏,心音也低。我們立刻在手術室心肺復甦,心率恢復,氣管插管之後護送回 NICU。

這個時候媽媽還在手術檯上,來不及看寶寶一下。孩子的爸爸跟著我們一路小跑去了病房,也只能匆匆看一眼包在毯子裡的寶寶。根本不能像常人那樣體會初為父母的喜悅。

來到了新生兒病房,對這個寶寶來說還只是渡過了第一道難關。一個出生只有 700g 的小東西,需要各種醫療措施維持生命:呼吸機維持呼吸,靜脈營養提供能量,抗生素治療感染,輸血輸白蛋白輸血漿。更讓人憂心的是孩子遠期的發育水平,會不會殘留腦部的後遺症。

我那時天天監護查看,計算孩子的能量需要,預防出現併發症的可能。而父母親只有每週兩次不到 10 分鐘的時間探望孩子,還只能隔著層層玻璃遠遠地看。

但是這對父母親很堅持,也很理解配合我們的工作。他們配合治療,沒有放棄孩子。一起努力一百多天後,小寶貝終於順利地出院回家。

回訪的時候孩子完全不一樣了,長得白白胖胖,是個機靈的孩子。這個時候就覺得自己的工作實在是能改變很多,是可以帶給人們幸福的工作。

05

國際醫生節,聽醫生講述不一樣的溫馨醫患故事

很多病人經過我的治療都恢復了健康,但是有幾位患者的遭遇讓我不斷思考:我怎樣幫助更多的人?

一位 50 多歲的民營企業家,200 公斤的體重,為了減肥他在身上綁了幾十斤的鉛塊長跑。最後導致嚴重的關節畸形不得已做了手術。在我看來,如果他了解正確的鍛鍊方法,他可能不需要做手術。

一位老父親帶著股骨頭壞死的兒子聽信謠言、四處求「藥」。到我這裡時,股骨頭塌陷了,家中積蓄也花完了。如果他能夠了解並妥善對待這個疾病,就不會聽信各種保健謠言而落入「健康陷阱」,就不會被醫騙和姦商騙走「救命錢」還耽誤了病情。

隨著接觸的患者朋友越來越多,我愈發清晰地認識到,通過手術解決病痛固然是好事,但這並不是處理疾病的最好辦法,甚至可以說這是作用非常有限的一種手段。

醫生應該即掌握知識、傳播知識,讓更多人認識疾病,知道如何預防,並理性地對待疾病!

我很驕傲我沒有僅僅停留在思考,而是在兩年前開始醫學知識的科普寫作,並一直堅持到現在。

然而,網絡上仍然充斥著各種另有目的的謠言,每時每刻都有人被騙上當,醫學知識的科普工作任重而道遠!希望我能繼續堅持利用業餘時間,以筆作槍,鍵盤作盾,幫助更多人。

-OVER-

健康所繫,性命相托。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學生誓言第一句話,也是每一個醫生的誓言。

要相信,如果有一天身邊所有人都放棄你,只有一個人不會放棄你,那這個人就是醫生。

他們和你一樣平凡,卻能給你帶來希望。

3月30日是「國際醫生節」,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節日。

國際醫生節,聽醫生講述不一樣的溫馨醫患故事

別忘了分享,要讓更多人知道這世上好醫生特別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