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2個億還有錯,冤不冤

捐2個億還有錯,冤不冤

這周被這件事震到,說的是廣東湛江的一位企業家,出資修建了258套別墅,準備無償贈送給村民使用。

這樣一件好事卻出現了諸多問題,有的村民提出子女已經結婚,希望再多分一套。也有的早已外遷的原村民,也聯名寫信,希望回村分房,也有的要求高額賠償。

有的村民因為要求沒有得到滿足,還潛到別墅裡,打砸新房,肆意破壞。

我靠,是不是見識了人性醜陋的新高度

難怪劉強東也對此發聲,想必是也一直對自己老家捐贈的他,定是有感同身受之處。

捐2個億還有錯,冤不冤

(1)

曾經的一句玩笑話,“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背後也的確有一句“農村路也滑,人心也複雜”。

也有一句話“人心隔肚皮,裡外不相見“,但這句話並非諷刺,只是對於人心不確定性的描述,背後會有超出預期的善,也有難以預測的惡。

還有如“鬥米恩,鬥米仇”、“不患寡而患不均”,都可以用在這裡解釋。

這樣一件好事為什麼會產生惡?

這世上的事,能用錢解決的反而不是最難的事,錢解決不了的才是,比如捐贈這件事。表面是給出錢就解決問題,但給出錢卻反而帶來問題,這要考慮受贈者的人心變動。

(2)

在曾經的愛心歌手叢飛的案例當中你也會看到同樣的內容,在叢飛因胃癌無法在資助時,受資助者只關心“他啥時候病好出來賺錢”。受助者期待的只是得到金錢,但自己有手有腳,怎麼就沒自己去賺錢呢。

這是捐贈者的愛心束縛了他的內心,也是不需要付出就得到的回報違背了世界運行的基本規律,不正確的捐助方式帶來的是懶惰。

這個世界運行的基本規律是隻有付出才會得到回報,小付出得到只能是小回報,大付出更可能得到大回報。而沒有付出,可以得到小恩小惠,但一定不給給出大回報,或者不能一直給回報。這是從回報的數量和時間兩個維度來考慮問題,回報一定需要代價。

這也同樣可以運用在金融領域,近兩個月提出的《資管新規》,明確提出打破剛性兌付。背後的邏輯也是金融投資的收益和風險匹配的邏輯關係,高收益需要付出高風險,一味的剛性兌付最終會發展成泡沫,而一旦破滅會引發系統性風險。

捐助者需要這樣去考慮問題,需要把受助者拉到一起成長, 讓受助者物質豐富的同時也獲得心智的成長才是最合理的捐助。

在一部很老的電視劇《天道》當中就講述了這樣的故事,如何做扶貧,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捐2個億還有錯,冤不冤

(3)

人性如狗,你要牽著走,這樣說都得為狗鳴不平。你只要對狗狗好,它真的會一直溫順地陪伴,哪怕到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

當然,也並不是說人不如狗,而是人的慾望更多甚至是無窮無盡。滿足了基本的生存、安全需要,還想要歸屬感、社會尊重、自我實現等等。

再展開來說,人的一生,都是在跟動盪的人心打交道

,跟波動的人性做鬥爭,這其中包括他人的,也包括自已的。

一對戀人長期相處,之後成為夫妻,以往的激情生活變成日復一日的平常,就會產生內心的波動。

一起白手起家打拼的兄弟,在打下江山之後,反而容易彼此猜測,對於利益分配產生分歧。所以才會說最窮的時候反而是感情最好的時期。

那如何去控制好人性呢?靠制度去約束。

拿夫妻來說,要建立溝通機制,去了解彼此的想法,切不可因瑣碎的生活而忽視。

還有,公司要跟員工簽訂勞動合同,約定員工必須履行的職責,以及公司提供的職位、薪水。那簽訂合同約束的員工嗎?其實不是,約束的公司,所以主動要求公司籤合同的其實是員工自己,沒有勞動合同自己的權利就得不到保障。

再比如,客戶購買保險,也有相應的產品條款,明晰賠付的除外責任以及賠付條件。也就是除了除外責任以外的情況,保險公司都進行賠付。

這就是西方人說的”You owe me one“,也是中國人的醜話說在前頭,是釐清雙方權利的邊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實際是對客戶權利的保護,所以下次別再說保險合同太複雜,複雜是為了把情況說清楚;並且條款也受銀保監會的監管,不存在霸王條款。

(4)

對於付出善意的人來講,也千萬別揮霍自己的善良,要對受贈方有相應的要求。否則那就不是善良,而是懶惰,是希望只用金錢就能解決問題的懶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