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工停產一個月!霧霾還是爆表!3000多家水泥企業“冤不冤”?

 “春節放假了,大多數工廠停工了,建築工地靜悄悄;煤改氣了,煤爐砸了,水泥廠停了,化工廠也停了,周圍農村也不許燒柴了,城市禁放鞭炮;為躲避疫情,人都待在家裡了,大街上機動車也跑得少了,酒店飯館都關門了,一切娛樂活動停止了。”

這是近期,網上盛傳的一個段子中的一部分:

初二起北京持續霧霾,到初五連續四天大氣重度汙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1. 大家都宅在家裡躲避疫情,大街上機動車稀少,證明汙染與汽車無關。

2. 春節放假了,大多數工廠停工了,證明與工業汙染無關。

3. 同理,建築工地靜悄悄,證明與工地揚塵無關。

4. 煤改氣了,煤爐砸了,周圍農村不許燒柴了,證明與生活汙染無關。

5. 一切娛樂活動停止了,證明與人多造成汙染無關。

6. 農村不許養豬了!豬屁也消失了!證明養豬與大氣汙染也沒多大關係。

7. 城市禁放鞭炮了,證明霧霾與放鞭炮無關。

8. 人都呆在家了,酒店關門飯館基本沒生意了,與餐飲汙染無關。

那麼,請問北京大氣汙染源到底是什麼?


此前有評論稱這樣的表述貼近老百姓生活感觀,容易理解並獲得認同感,很博眼球,貌似有理有據,但卻存在不少漏洞,或並不完全忠於事實。

霧霾究竟為何捲土重來?近日,“生態夢人”在微博發文質問環保專家。2020年春節新冠疫情引發大範圍停工、停產、停運,這些與霧霾相關的成因統統消停了,但北京連續多天大氣重度汙染,PM2.5幾乎爆表。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春節期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共經歷了四次重汙染。


停工停產一個月!霧霾還是爆表!3000多家水泥企業“冤不冤”?

北京春節期間遭遇重度汙染天氣。

  疫情意外提供了一次實證分析霧霾成因的機會,網絡上關於霧霾的討論再次引發熱議,並進一步延伸到治霾政策的激烈爭論。他們認為院士專家們之前關於霧霾成因的解讀是在“誤導”公眾,這段時間很多幹擾因素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專家們趁此可查出真正的元兇。

對於今年春節期間的重汙染天氣形成的具體原因分析,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和有關專家就網友關心的重汙染成因和變化趨勢等問題進行了解讀,詳情如下:

問題一:春節以來,假期又逢疫情,社會活動水平很低,為什麼還有重汙染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自發

大氣汙染程度和排放有關,也和大氣環境容量有關。大氣環境容量是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空氣質量達標時,最大能容納各種大氣汙染物的排放量,其大小會因氣候、氣象條件等因素影響而動態變化,氣象條件好的時候環境容量大,氣象條件差的時候環境容量小。就平均水平而言,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秋冬季大氣汙染排放量大大超出環境容量,在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下,甚至能超出環境容量4倍,這種情況持續時間長,就會導致出現重度或嚴重汙染。

今年春節以來,受假期和疫情影響,社會活動水平有所下降,“2+26”城市PM2.5、SO2、NOx、VOCs等主要汙染物排放量較秋冬季平均水平下降約20-30%。但同時,區域內頻繁出現長時間靜穩、強逆溫、高溼的不利氣象條件,平均風速整體低於2米/秒,相對溼度高於60%,逆溫高達10度(逆溫是影響汙染物擴散的關鍵因素之一,正常情況下,海拔高度越高,溫度越低,空氣自暖向冷流動,有助於汙染物垂直擴散。但在發生逆溫時,情況剛好相反,高空溫度比地面高,空氣垂直上升受阻,就像鍋蓋一樣蓋在區域上空,汙染物難以擴散。10度逆溫屬於強逆溫。),邊界層高度降低到300-500米(是正常情況下的1/2至1/3),京津冀中部、河南中部、山東西部等地多次出現大霧天氣,這導致區域大氣環境容量比平時減少約50%,太行山前的城市環境容量變得更低。也就是說,汙染排放量下降了,但下降幅度遠未達到環境容量。大氣觀測和研究初步評估結果是近期不利氣象條件導致環境容量大幅度減小,雖然社會活動水平處於較低水平,但大氣汙染物排放的量仍然超過環境容量2倍以上,這是近期霧霾頻發的主要原因。

從近10年的氣象觀測數據分析,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處於相同的大氣流場中,有時這些城市同步處於不利的氣象條件下,大氣環境容量整體變低。有時發生在局部,如河南北部城市、河北太行山前城市、北京和天津周邊城市等,氣象上叫“氣象輻合”,即各個城市排放的大氣汙染物向輻閤中心積聚。在當前各個城市排放水平都超環境容量的情況下,哪裡發生氣象輻合,哪裡就成為汙染物積聚區,導致該區域出現重汙染。今年春節期間,北京和天津等周邊城市就發生了氣象輻合,出現了重汙染,所以這裡的群眾感覺到我們這裡幾乎什麼都停了怎麼還有重汙染。而河南、山東等省份的城市空氣質量卻持續優良,那裡的群眾感覺到企業、汽車、建築工地停下來,還真就沒有汙染了。從氣象預測看,從當前到2月13日,這次氣象輻合又發生在北京、天津及周邊,目前此京津冀地區只有5個城市出現重汙染,其他城市均保持優良或輕中度汙染。


問題二:車停了,工地停了,企業停了,還有什麼排放,怎麼還超環境容量?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環境所所長徐洪磊:

從我掌握的情況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交通流量確實大幅下降。交通量觀測數據顯示,春節期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公路貨車和客車流量較平時分別下降了77%和39%。而且受疫情影響,春節假期後,區域交通流量仍維持相對較低水平,沒有出現2019年春節假期後交通流量恢復至正常水平的現象。

粗略估算,區域內交通運輸產生的汙染排放量至少下降4成以上。從生態環境部監測站點數據分析,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自春節到正月十五日,NO2濃度同比下降30%左右。

但2月10日和11日,隨著復工復產,城市內和城際間的交通流量又開始有明顯增加,NO2濃度同前段時間相比明顯上升,北京市PM2.5組分監測顯示硝酸鹽佔比大幅上升,成為抬升PM2.5濃度的主要因子。

這些說明,機動車排放的NOx仍是區域大氣汙染的主要成因之一,這也得到了觀測數據的科學驗證。雖然每次霧霾的主要成因和各排放源貢獻佔比會有不同,但就區域大氣汙染成因而言,不能因為車流量的減少就認定其排放的汙染物與霧霾沒有關係。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

確實,施工工地大部分都停工了,車流量大幅下降,餐飲服務業、勞動密集型輕工業等行業也大部分停工,這類企業汙染排放大幅度降低。這些從監測數據上也能體現出來。2020年除夕至正月十五,區域PM10平均濃度較2019年春節同期下降13.3%,NO2下降22.6%。

受疫情管控影響,很多行業的排放量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這對我們科學工作者而言,也是一次重汙染天氣發生的案例研究,對以後重汙染應對精準施策的檢驗,管控什麼有用,管控什麼無用的實證。由於我國北方冬季取暖和區域重汙染行業相對集中,排放方面大家有一些沒注意到的情況。先說採暖,由於大量務工人員回鄉,居民採暖需求增長,雖然部分農村已經完成了煤改氣煤改電,但還有1000多萬戶用煤取暖,一噸散煤燃燒排放的汙染物相當於電廠燃煤排放汙染物的15倍以上。今年春節到日前與去年同時段相比,農村地區衡量燃煤量的CO濃度增加了10%以上。說明農村散煤用量較春節前有所增加。再說工業,目前停工的主要集中在加工業、輕工業,而工業大氣汙染物排放的主要來源,主要是高汙染、高能耗的資源型行業,比如火力發電、鋼鐵、焦化、玻璃、耐火材料、石化化工、氧化鋁、電解鋁等,這些行業往往存在不可中斷的生產工序,需要常年運轉。

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來看,今年春節期間,全國鋼鐵產量較春節前小幅下降,日均鐵水產量降幅2%左右,但總體產量仍高於去年同期0.6%,北方地區除個別企業因所在村莊發現疫情停產外,其餘企業減產幅度不大,相關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河北省鋼鐵企業高爐開工率略高於去年;有色金屬行業產量較年前有小幅波動,總體基本無變化;典型大型企業的電解鋁、氧化鋁日均產量較平時變化幅度在±3%以內,電解鉛、鋅錠和陰極銅日均產量下降幅度僅為2%,炭素產量降幅在9%以內;平板玻璃和焦炭產量、原油加工量保持平穩。從汙染物在線監測數據看,初一到十五期間,火力和鋼鐵行業汙染物排放量較節前下降約10%左右,焦化、石化、玻璃、有色等行業無明顯變化趨勢。

這些數據說明,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佔比高達三分之二的工業和採暖所排放的大氣汙染物並未實質性下降,而這些排放源也是這個區域的基礎排放量,大氣汙染排放量並未“傷筋動骨”,當氣象條件不利導致環境容量下降時,基礎排放量未變就會超出環境容量並出現重汙染過程。


問題三:多地出臺禁放規定,正月十五出現汙染天氣還是煙花爆竹影響嗎?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主任唐桂剛:

近年來多地出臺了煙花爆竹的禁限放規定,從效果上看還是非常顯著的。2020年除夕19時至初一6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城市PM2.5、PM10平均濃度與去年相比分別下降了13.7%和33.8%,北京市單站點PM2.5最高濃度相對去年單站點最高濃度下降約29%;元宵節夜間,區域PM2.5、PM10平均濃度分別比去年元宵節同期下降34.9%和40.3%,北京市PM2.5峰值濃度同比降低38%。河南省今年管控較為有力,除夕和元宵節期間均未因燃放煙花爆竹出現重汙染天氣,但相對的保定市管控較差,造成了PM2.5濃度爆表。同時,由於各地禁限放措施主要集中在主城區或主幹道周邊,大量農村地區和城鄉結合部沒有提出禁限放要求,導致春節及元宵節期間煙花爆竹的燃放量仍較大、較集中,對空氣質量的影響仍較明顯。2020年春節期間,區域內縣城與各市城區相比,區域PM2.5濃度峰值偏高幅度達61%。

今年元宵節期間,疊加不利氣象條件及煙花爆竹燃放影響,區域內太原、邯鄲、石家莊等8個城市PM2.5濃度達到重度汙染水平。北京市PM2.5峰值期間,煙花爆竹特徵組分硫酸鹽、氯離子、鉀離子、鎂離子較平時的濃度上升了5.5、5.8、32.8、30.7倍,而其他組分受氣象條件影響僅上升了0.5-1.5倍。同時,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今年元宵節煙花爆竹燃放產生的汙染物還存在明顯滯留情況,正月十六白天PM2.5中的鉀離子等仍較平時的濃度高出10倍左右。

從歷年監測結果來看,春節和元宵節期間均容易發生汙染過程。自2013年以來,幾乎每年大年初一都出現了汙染過程,2015到2017年最重,北京市初一均達到重度甚至嚴重汙染,PM2.5小時濃度最高達700微克/立方米;區域內最多的一年有12個城市達到重度及嚴重汙染;PM2.5小時濃度峰值最高為807微克/立方米。一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每年元宵節夜間。由此可見,如遇不利氣象條件,煙花爆竹集中燃放的汙染物不易消散,而且影響還會進一步拉長。


問題四:此次汙染過程要持續到什麼時候,未來空氣質量如何?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桂海林:

近期隨著北方氣溫回升,大氣形勢趨於靜穩,儘管受疫情的影響,全社會大氣汙染物排放量較低,但由於不利氣象條件與高溼空氣以及元宵節部分民眾煙花爆竹燃放和區域各種汙染源排放的共同影響,近期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仍出現了較長時間、較大範圍的大霧也將加重汙染程度。

臨近的一次汙染過程起始於2月7-8日,汙染首先在河北南部、山東北部等地開始累積發展,空氣質量達到中至重度汙染水平。8日午後開始,受偏南風及地形影響,區域南部的汙染物向北彙集,北京、天津及唐山、廊坊、保定等城市發生氣象輻合,汙染物濃度快速攀升,由於南部城市持續傳輸,9日和10日河南、山東及河北部分城市空氣質量好轉,但北京和天津及周邊城市是汙染物積聚區,成為汙染最重的幾個城市。

從目前氣象資料分析,2月11-13日,京津冀及周邊區域仍將維持靜穩、高溼和強逆溫狀態,汙染總體來說仍將維持並發展,河南、山東及河北部分城市空氣質量相對較好,但北京、天津一帶地區仍會出現大霧天氣並伴有中至重度汙染。其中,13日白天大氣擴散條件最差,溼度達到飽和、貼地強逆溫、氣壓低、天空陰天,預計京津冀中部地區將達到此次過程的汙染峰值。13日夜間開始,隨著冷空氣的侵入以及降水的影響,擴散條件好轉,汙染物逐漸清除。14日隨著較強冷空氣南下,這次汙染過程才會徹底結束。目前看,14日後,整體擴散條件有利,較好的空氣質量將會持續一段時間。

春節霧霾推手是誰

“除夕夜東北、華北、汾渭平原和內蒙古部分地區汙染嚴重,其中包頭、呼和浩特、遼陽等地部分站點PM2.5破千。”1月25日,公眾環境中心主任馬軍在微博上提醒大家注意防護。兩天後,他又更新預報,華北區域南風吹送,京津冀重霾持續。春節期間,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只出了一次門,為了去單位值班。他一直從事大氣汙染控制研究,他記得這段時間最嚴重的一次霧霾,能見度只有100多米。

針對此次霧霾,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分別發出了黃色和橙色預警,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沒有采取任何應急措施。但問題很快出來了,疫情期間,人都待在家裡了,車停駛了,工廠停產了,甚至連餐廳都不營業了,在這種情況下為何還會出現重度霧霾天氣?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2013年1月4次霧霾籠罩在中國大部分地區,數十條高速公路被迫封閉,霧霾天數創紀錄的情形。當年也是“治霾元年”,隨著“大氣十條”“打贏藍天保衛戰”等政策的實施,大氣環境逐年好轉。

資料片:霧霾來襲過程

拍攝地點位於北京東三環,記錄了霧霾從南向北進入北京市區的過程。

聯合國環境署在2019年發佈的一份最新報告甚至讚揚北京的空氣汙染治理經驗為全球“提供了可借鑑的模型”。

根據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躍思公佈的PM2.5成分分析數據,北京大氣中硫酸鹽、硝酸鹽和銨鹽(簡稱SNA)主要絕對濃度逐步增加,其中硝酸鹽是成分之一,明顯高於往年。

“硝酸鹽增長快、佔比高,說明本地汙染排放與外來汙染在高溼的情況下發生了強烈的二次反應。”他在文中分析,本次重霾期間汙染物組成以二次反應物為主,佔比76%。加之雷達觀測北京城區除夕夜500-1000m高空出現大量汙染氣團,並隨年初一上午旺盛對流到達近地面,王躍思認為這是北京新年第一天汙染物爆發增長的主要誘因,不利的氣象條件可導致這一影響持續。“氣象條件在這個時候應該是第一位的。”彭應登說,在華北地區風速低於2米,空氣中的相對溼度大於60%,逆溫一般大於十度,當這三個氣候條件同時滿足,華北地區沿太行山一帶的城市群都會出現重汙染的天氣,這在業內已經達成共識。

京津冀地處太行山西側,易形成氣象上的“幅合”現象,導致汙染物長時間聚積於此,難以擴散。“這種靜穩天氣不容易引起沙塵暴,但容易帶來霧霾。”彭應登說,不利的氣象條件是這次霧霾推手之一。據他保守估計,從2013年開始,霧霾汙染物的排放量實際下降了20%—30%,北京則接近40%。春節期間,減少更多的還是民用汙染,像機動車、餐飲,還有工地揚塵的汙染都大大減弱。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利用遙感衛星,監測到京津冀及周邊地區1月23日至2月13日熱高值區數量為848個,比去年同期增長22.4%。即使有部分工廠停工,也主要集中在加工業、輕工業。汙染物主要來源的高汙染、高耗能的鋼鐵、煉焦、玻璃、耐火材料、化工、製藥等重化工行業存在大量不可中斷工序,需要常年運轉。“冬季採暖設施、工業汙染仍是最重要的汙染源頭。”彭應登說,整個區域裡,不管是燃燒天然氣,還是燃煤燃油,工業汙染和冬季採暖的設施排放的汙染佔比應該說超過了三分之二,在不利氣象條件的情況下,足以造成重汙染。

燒煤這件事不容易解決

近十多年氣象條件不利,主要是冷空氣比較少,氣溫偏暖,容易形成汙染物的累積。“渤海灣、東海的水氣、太行山以東的城市廢氣,它一直是向西北進行輸送,漸漸在北京燕山以南形成累積,然後造成重汙染天氣。”彭應登分析發現,這次汙染源顯然是從東南方向輸送過來,比如山東、河北、河南等省的一些工業城市。

此外,各地經濟發展迅速,燃煤量在直線增加,汙染物排放也在遞增。京津冀地區及周邊一直以來是中國重工業生產的聚集地。根據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祝葉華披露的數據,這一區域國土面積雖然僅佔全國7.2%,但卻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而業界認為,電力行業對霧霾的“貢獻”最大,電力行業消耗了全國46.5%的煤炭。

據“蔚藍地圖”顯示,一家山東企業去年12月到今年1月的煙塵排放都達標,但從1月23日開始,煙塵排放量斷斷續續地超標。而1月23日,正好是除夕放假前一天。像這樣的企業,“蔚藍地圖”上能看到的不止一家。

這一現象也在彭應登的環保督查工作中得到印證。“在春節期間,我們中央環保的強化督查停了,但一些地方企業不規範的排放卻增多了,實際很多企業也存在偷排的情況。”彭應登說。

彭應登經常去到河南、河北等地進行環保督查,遭遇地方保護阻攔的事也時有發生。“他們根本就不讓我們進去檢查,實際上他們的排放嚴重不達標。”包括一部分“散亂汙”企業,沒有安裝在線監控設施,一些情況非常難掌握。

根據《中國散煤綜合治理調研報2018執行報告》,一噸散煤所產生的大氣汙染物排放量是一噸電煤所產生的10~15倍。但煤改氣、煤改電的設備投入、運維成本比較高,加上天然氣成本較高,嚴重依賴補貼,這一措施的推行一直是靠政府推進。一些較貧困的市縣財政承擔不起補貼費用,村民重燃散煤。


停工停產一個月!霧霾還是爆表!3000多家水泥企業“冤不冤”?

河北農村實施煤改氣工程,助力減排。

目前,散煤在北京的能源佔比低於3%,清潔能源大於97%。但這一比重僅限於北京和周邊的少部分城市。天津、河北、山東、河南等地能源清潔化改造不徹底,特別是農村燒散煤仍然很普遍。彭應登冬季去外地環保督查,“只要出了北京城,晚上都能聞到煤煙味。”他說。

“我們以前看到這些現象恨不得像眼中釘,會嚴厲要求人家整改一步到位。”彭應登說,“但現在考慮到民生問題,不能強行要人家關停,特別是一些經濟狀況很不好的地方,你不能不讓人家過冬。”

據新京報報道,去年12月開始,為了制止村民們燒煤排放汙染物,山西省臨汾市洪桐縣大槐樹鎮南營村開始實行強制“封爐禁煤”。村委會的人用水泥堵住村民的爐膛,沒收村民家中的煤炭,燒不起燃氣的農戶,冬天只能挨凍。

這也是治霾工作經常陷入的困境。彭應登說,以往對於“散亂汙”可能是一刀切,直接拉閘限電,但現在只能逐漸推行整改,讓各地儘可能達標。

“治霾的根本還是要和煤炭說再見。”彭應登認為,中國建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之上的能源結構調整目標,達成至少還需15年以上,這是一個緩慢又困難的過程。“我們要慢慢地去解決。”

電廠“消白”又起紛爭

“如果靠調整能源和產業結構來治霾,實際上是把我們這一代的責任推到了下一代,把問題變成難題。”陶光遠說,他稱自己是一名“江湖治霾者”,認為目前霧霾造成的主因是火電廠所排放的“白煙”。


停工停產一個月!霧霾還是爆表!3000多家水泥企業“冤不冤”?


火電廠排放出來的“白煙”。

和他一樣,網絡上還有不少“江湖治霾者” 把近期霧霾的主要成因指向了“白煙”,即火電廠溼法脫硫後排放的溼煙氣,他們希望能夠“消白”。

早在2017年,一篇題為《不聽工程師意見,中國三年治霾無功》的文章在網絡廣泛傳播。作者何平在文中說,電廠和大型燃煤工廠所排放的煙塵應該是治霾重點治理對象。目前國內火電廠多用溼法脫硫技術來處理燃煤後產生的煙氣,他認為在超低排放基礎之上,溼法脫硫產生的煙氣,仍會有大量硫酸鹽與氨氣排到大氣中,繼而形成霧霾的源頭。

“白煙”的排放究竟有沒有汙染,陶光遠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對春節期間排放的燃煤煙氣由可信的第三方進行離線檢測,而非在線測量。

2019年10月,生態環境部牽頭印發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中明確規定:對穩定達到超低排放要求的電廠,不得強制要求治理“白煙”。

監管部門已有明確結論,但目前仍有不少從業人員認為“白煙”是形成霧霾的成因之一,這一問題亟需解決。

對此爭議,2月21日,國電環境保護研究院院長朱法華撰文指出,電廠煙氣“消白”治霾是勞民傷財。據他介紹,煙氣“消白”單位千瓦的投資一般在70元左右,全國燃煤電廠進行煙氣“消白”約需700億元,每年的運行費用大約在200億元左右,另外每年還會增加標煤消耗400-1200萬噸。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王志軒近日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也稱,火電廠已普遍實施了超低排放改造,“白煙”主要成分是水霧,“消白”是捨本求末,得不償失。

據王志軒介紹,目前部分火電企業實施的溼煙羽治理措施,本質上是通過調整煙氣溫度、溼度,來改變煙氣排入外部環境後的水汽凝結狀態,主要目的是為了消除“白煙”的視覺汙染。而這種煙氣加熱消白方式,不僅不能削減煙氣中已有的汙染物排放,相反加熱需要消耗能量,增加了能源消耗,這意味著總體上增加了汙染物排放。

他在《科技日報》採訪中還強調,即使電廠環保設施全部滿足環保要求並穩定運行,但是煙流在不同光線、時間和角度下還是會呈現不同顏色。就如同雲,有時是白雲,有時是烏雲,有時是彩霞。

彭應登對上述專家觀點也表示認同,“現有汙染物排放總量的基數要削減一半以上,必須從能源結構、產業結構、運輸結構和運力結構上深層次的源頭去發力,光靠這種末端治理是根本沒法實現的。”他說。

近幾年以來,國內大氣汙染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很多時候已有霧霾,當地只要一發天氣預警,水泥廠首當其衝的就要停產!停產!甚至有些地區連幾乎沒有汙染排放的水泥磨也要停產。

據水泥人網不完全統計,僅2019年各地區發佈的重汙染天氣預警以及臨停通知高達數百份。汙染天氣反而成了水泥企業能否正常生產的晴雨表,實際算下來,有些地區水泥企業每年真正生產的天數據不足全年的1/3。這次的新冠肺炎,反而讓水泥企業揹負多年的汙染黑鍋得以雪恥,水泥企業不能再背汙染大戶、霧霾的主要排放監管單位的這個“黑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