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赋诗讽刺老子,被怼: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

白居易赋诗讽刺老子,被怼: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

白居易有首诗叫做《读老子》: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大哲学家老子在其大作《道德经》五十六章提出的一句著名论断。

此诗意在讽刺老子自著五千言,破坏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道义,是在用自己的手打自己的嘴巴。那么,是白居易误读了老子,还是老子误导了后人?

被称为玄学的《道德经》,以其高深莫测的的思辨,致使无数的文人墨客对此2000多年来一直大惑不解。即使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亦未能免。设若没有这五千言,后人如何领会老子精神的玄妙之处?

对白居易的问题,老子自是无言,他座下的青牛不能言。实际上是白居易根本没看懂也看不懂老子的“道”的缘故: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

白居易赋诗讽刺老子,被怼: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

老子是谁?道家鼻祖,《道德经》的著述者。做过周代守藏室之史的老子读典甚多,自是知识渊博。

为了躲避周王室变乱。老子西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境内)。秦国关令尹喜盛情挽留。老子本不愿滞留,但苦于没有关牒,只得答应关令尹喜,暂留函谷关,并写下五千言,作为换取出关的条件。这五千言,又名《老子》,也就是后人所称的《道德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出关,关令尹喜在三请求,老子才留下的五千言。作为智者的老子,可能真的不想留下任何文字的东西,那不是道本身。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他是迫不得已留下了五千言。

白诗涉及了一个古老的哲学论题言意之辩。言意之辨分为------“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和“言尽意”。言意关系的探讨,在先秦时期即已有之。《易传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文字不能完全代表语言,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意义),于是圣人就用卦象的符号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白居易赋诗讽刺老子,被怼: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

深究老子这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所以长久被误解,皆因应读作“知”,而一直误读为“智”。

道理何在?大而言之老子所论及的“知者”,是指知晓遵天道运行的君主;而其所以“不言”,亦即其前文所称的“行不言之教”。鉴于此,老子这句话可说一目了然:知晓遵循天道运行的君主,不须发表过多的言论;而发表过多言论的君主,是根本不知晓遵循天道运行的。换言之,即懂得治国之道的统治者,不会许下过多承诺而忽悠百姓;许下过多承诺而忽悠百姓的统治者,则是不懂治国之道的。

小而言之知者不言,意思并非知者不说话,不然老子岂不是痛苦的要做哑巴了!是说有才能的人不到处显摆。言者不知是说这人有点智慧到处显摆,其实真懂的道理很少。

由上可见,并非老子误导的后人,而是后人误解了老子。为此,白居易他老人家的可解千年之惑亦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