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盡可夫的光榮鼠輩—苗沛霖

感謝洪秀全,如果沒有他帶頭挑生意,有誰敢這麼放肆在大清國政府的眼皮子下縱橫天下,楊秀清不敢,石達開也不敢,英雄狗熊梟雄都紛紛縮在底層幹著苦工要麼幹著低賤的工作混個溫飽,沒有洪秀全,他們屁都沒得聞。

其實在晚清史上,還有一位洪秀全似的梟雄人物,他也中過秀才,當過教師,後來扯起隊伍搞起封建割據,甚至要取代咸豐當中國皇帝。

人盡可夫的光榮鼠輩—苗沛霖

他叫苗沛霖。

這個苗沛霖最大的本事就是做牆頭草,做的人盡可夫的事情,卻無恥的壯大自己的勢力,已經很難得了,雄據皖北,擁兵十餘萬,和滿清、太平天國,甚至還有捻軍都是盟友,他在其中取利。

苗沛霖是安徽鳳台人,清嘉慶三年,1798年出生,字雨三,就是晚清官場大名鼎鼎的苗雨三。和洪秀全一樣,苗沛霖考取過秀才,本來也是想做大官的,但沒有晉升機會。眼看著都五十多歲了,還在私塾當教師的他哀嘆自己人生不幸,窮的叮噹響。

洪秀全搞起了反清的太平天國起義,卻挽救了苗沛霖的人生,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苗沛霖雖然是讀書人,但卻是個經常欺負同鄉的惡棍式人物,當個教師也不老實。這樣的人其實最適合亂世混江湖。

安徽境內的捻軍,以張樂行為首,縱橫淮河兩岸,勢力很大。苗沛霖想通過張樂行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便一頭栽進張樂行的捻軍中,當起了捻軍大軍師。不過苗沛霖發現張樂行不足以成事,又踹了張樂行,很快就成為清朝壽州知府金光筋陣中,為清軍剿滅捻軍效力。當時的咸豐為了剿滅太平軍和捻軍,不得不重用漢人,允許漢人自行以宗族為紐帶,組織鄉軍。

苗沛霖也想組織鄉勇,但被金光筋拒絕。苗沛霖並沒有灰氣,他在鄉里四處宣揚自己的“剿匪”策略,即築寨、積糧、治兵的六字訣。而當安徽地主被捻軍打的灰頭土臉之後,這些豪強覺得苗沛霖是可用大才,便推舉苗沛霖為練長,帶領他們一起打捻軍,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苗沛霖緊緊抓住這次機會,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苗家老寨約有一萬多兵力,這是苗沛霖在亂世混江湖的本錢。

人盡可夫的光榮鼠輩—苗沛霖

晚清時代,漢人豪強雖然多,但多以省籍命名,但很少用姓氏命名,曾國藩、李鴻章都沒有。而苗沛霖就敢光明正大的把自己的武裝當成了苗家軍,苗熙年、苗長春、苗景和、苗景花,都是這支苗家軍的骨幹。在這支苗家軍中,苗沛霖當仁不讓就是“皇帝”,說一不二,咸豐皇帝的命令在苗家軍也沒用。

苗沛霖不是花架子,那是有真本事的,他真會治軍,號令嚴整,完全不是不堪一擊的清軍模樣。苗家軍在安徽痛擊捻軍,各地土豪劣紳見苗沛霖如此厲害,紛紛依附。僅用了一年,到1857年,苗沛霖就發成為安徽北部實力最強的割據軍閥。

大家都知道中國近代史軍閥多,什麼北洋軍閥,奉系軍閥,這系那系的軍閥,但要說中國近代史第一個軍閥是誰?這個人就是苗沛霖,連曾國藩這樣的大佬聞其名都要色變的苗雨三!

都說曾國藩牛,控制湖南寶地,是漢人首屈一指的地方大佬。可現在沒多少人知道苗雨三是何人,那時的苗雨三,控制著安徽北部、江蘇北部、河南東部、山東西南部,縱橫十幾州數十縣,兵力十幾萬,是當時響噹噹的漢人豪強。在這個廣大的地區內,苗雨三的話就是聖旨,敢不聽者,殺! 苗沛霖有個偶像,一說出來大家都知道,三國頭號梟雄曹操!苗沛霖一直以曹操再世自許,他的野心不言而喻,在老苗眼中,那個病怏怏的咸豐不過是個漢靈帝罷了。

苗沛霖的武裝是獨立的,他完全可以不受清朝控制。清朝本來是把太平天國和捻軍當成大敵的,但打來打去,清廷突然發現在淮河流域竟然還有一支不聽從於自己,也不聽從於太平天國和捻軍的苗家軍。清廷擔心的是苗家軍萬一打自己,那就要腹背受敵了。清朝負責的圍剿捻國的大員勝保派人來勸說苗沛霖歸順朝廷。

人盡可夫的光榮鼠輩—苗沛霖

苗沛霖不會得罪清廷,但也不會輕易上鉤,說什麼他只想殺賊,不想當官。實際上,苗沛霖是對清廷給他的五品官不滿,老子雄據一方,給你當個五品小官,耍猴呢?

捻軍趁清廷忙於應付英法俄之際大舉進攻,而苗家軍又極力抵抗捻軍,苗沛霖的地位自然越來越重。咸豐知道再不給苗沛霖肉吃是不行了,到了咸豐十年,1860年,苗沛霖成了清廷二品大員,成為當時最有實力的獨立軍閥。

苗沛霖向來瞧不起咸豐,不過是個拼爹的。苗沛霖的理想絕不是給咸豐當什麼忠臣,他要當曹操!當咸豐在熱河病重時,苗沛霖那個激動啊!他說了:老子等的時機終於到了!

這時咸豐還沒死呢,苗沛霖就給咸豐發喪了。苗沛霖對外宣稱皇帝駕崩,要進行所謂勤王。其實苗雨三想的是先攻佔壽州,割據兩淮。咸豐大怒,要消滅苗家軍。苗沛霖又聯合太平天國對抗清廷,和天國英王陳秀成非常好。苗家軍急攻之下,清廷的壽州城沒有守住,被苗家軍攻破。

太平天國太有名了,但在當時的漢人政權,除了太平天國,還有一個天順國。天順國的國王,自然就是苗雨三。

苗沛霖並不是要反清,更不是要與天國結為盟友,他只不過是兩邊取事,從中漁利。陳玉成把苗沛霖當盟友,而苗沛霖呢,陳玉成是怎麼被清軍抓獲的?就是苗沛霖用計把陳玉成騙過來抓到的。苗沛霖把陳玉成交給清廷,算是給清廷的見面禮。

苗沛霖是不是要對清廷效忠呢?才不是!苗沛霖要的不是什麼封疆大吏,他要的是整個天下!

苗沛霖做到了一半。當時,苗沛霖控制著數十州縣,兵力數十萬。雖然苗家軍名義還是清朝臣子,但清朝派的縣令在苗區根本沒有權力,不過擺個名罷了,生殺予奪,官員任命,全是苗沛霖一個人說了算。清廷對苗沛霖以拉攏為主,又不敢允太多籌碼,苗沛霖非常不滿。清廷在基本解決太平天國起義後,開始對苗沛霖下手,僧格林沁要求苗沛霖解散苗家軍。苗沛霖怎麼可能答應!同治二年,1863年,苗沛霖在太平天國還沒有完全覆滅的情況下,發起反清運動,結果在僧格林沁組織的反擊戰中,苗家軍全軍覆滅,苗沛霖本人也戰死陣中。

而他之所以成為這樣的人,與小時候的貧窮離不開關係。

苗沛霖家庭貧困,祖輩世代務農,家徒四壁是他們家最好的寫照。苗沛霖自小就夢想改變自己的命運,最開始的時候,是期望通過科舉改變人生。天賦不足,經過努力,三十歲的時候他考中了秀才。

但是很快他發現,儘管脫去童子身份,成為一名生員,窮還是照樣窮。他人生的轉折點,在太平天國起義期間。

捻軍是起義軍的一支,苗沛霖仗著自己有點兒知識投入捻軍。起義軍大多數都是泥腿子出身,所以對於知識分子有著天然的欽佩和尊重。苗沛霖在這兒受到歡迎,入幕中充當“紅筆師爺”。

不過苗沛霖不甘寂寞,他認為捻軍都是一群草莽英雄,所以最終選擇離去。捻軍的禮遇讓他自信心倍增,曾多次自薦壽州知州金光筯。金光筯根本沒有將他當一回事兒,苗沛霖於是回鄉,想要自己拉扯起一杆大旗,卻遭到冷漠對待。失敗之下,苗沛霖只能靠教書維持生計。

1856年,捻軍橫掃鳳臺縣武家集,苗沛霖才迎來他最大的轉折點。被捻軍打垮的地方武裝,想起了當初苗沛霖的見解,突然認為他是真有才學,於是紛紛請教他。於是苗沛霖打著“御捻”的旗號,在當地豪紳的資助下,組建苗家軍。

照理來說,苗沛霖應該是站在官方這邊的。但是隨著苗家軍越來越壯大,發展到十幾萬的地方勢力後,苗沛霖有了異心。他想要像自己的同鄉朱元璋那樣,建立工業,藉口壽州擅殺案與太平軍、捻軍連成一氣。

三方共同攻打壽州,苗沛霖拉起了抗清大旗。他還建立天順王國,稱“河北天順王”。苗沛霖以為清廷氣數已盡,自己定能功成名就。但實際上清廷雖然衰弱,對付農民起義軍還是可以的。

隨著清軍的進攻越發激烈,苗沛霖終於趕到難以抵禦,於是就又投降了清朝。對於苗沛霖的反覆和暗中通敵,清政府十分生氣。為了平息清廷怒火,苗沛霖將主意打到了陳玉成的身上。

他命心腹給陳玉成帶去親筆信,信裡對陳玉成許下誓言,若是陳玉成能到壽州共謀大事,他一定拉扯人馬協助。

陳玉成雖然痛恨苗沛霖的投敵,但是卻也寄希望於苗沛霖反覆無常,能夠重新加入己方陣營。於是陳玉成不顧部下勸誡,前往壽州,結果被苗沛霖抓住。太平軍的支柱英王,就這樣英年早逝了。

據說陳玉成曾怒斥苗沛霖:“吾今日死,苗賊明日亡耳!”這話竟然一語成箴,一年半後走投無路的苗沛霖再次扯起反清大清。但是最終被清軍鎮壓,戰死在蒙城城下。

苗沛霖反覆無常,他最大的信仰來源於權利,可惜最後也因此而死。他曾經分析自己失敗的人生,說是被讀書耽誤了。為此還作詩《秋霄獨坐》:

手披殘卷對青燈,獨坐搴帷數列星;六幅屏開秋黯黯,一堂蟲鳴夜冥冥。

杜鵑啼血霜華白,魑魅窺人燈火青;我自橫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誤窮經。

但實際上很明顯,他一生被權利迷花了眼。自己並沒有實現抱負的能力,偏偏不自知的追求,最終淪落。

苗沛霖的一生,八個字足可以概括:心比天高,目比寸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