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可夫的光荣鼠辈—苗沛霖

感谢洪秀全,如果没有他带头挑生意,有谁敢这么放肆在大清国政府的眼皮子下纵横天下,杨秀清不敢,石达开也不敢,英雄狗熊枭雄都纷纷缩在底层干着苦工要么干着低贱的工作混个温饱,没有洪秀全,他们屁都没得闻。

其实在晚清史上,还有一位洪秀全似的枭雄人物,他也中过秀才,当过教师,后来扯起队伍搞起封建割据,甚至要取代咸丰当中国皇帝。

人尽可夫的光荣鼠辈—苗沛霖

他叫苗沛霖。

这个苗沛霖最大的本事就是做墙头草,做的人尽可夫的事情,却无耻的壮大自己的势力,已经很难得了,雄据皖北,拥兵十余万,和满清、太平天国,甚至还有捻军都是盟友,他在其中取利。

苗沛霖是安徽凤台人,清嘉庆三年,1798年出生,字雨三,就是晚清官场大名鼎鼎的苗雨三。和洪秀全一样,苗沛霖考取过秀才,本来也是想做大官的,但没有晋升机会。眼看着都五十多岁了,还在私塾当教师的他哀叹自己人生不幸,穷的叮当响。

洪秀全搞起了反清的太平天国起义,却挽救了苗沛霖的人生,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苗沛霖虽然是读书人,但却是个经常欺负同乡的恶棍式人物,当个教师也不老实。这样的人其实最适合乱世混江湖。

安徽境内的捻军,以张乐行为首,纵横淮河两岸,势力很大。苗沛霖想通过张乐行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便一头栽进张乐行的捻军中,当起了捻军大军师。不过苗沛霖发现张乐行不足以成事,又踹了张乐行,很快就成为清朝寿州知府金光筋阵中,为清军剿灭捻军效力。当时的咸丰为了剿灭太平军和捻军,不得不重用汉人,允许汉人自行以宗族为纽带,组织乡军。

苗沛霖也想组织乡勇,但被金光筋拒绝。苗沛霖并没有灰气,他在乡里四处宣扬自己的“剿匪”策略,即筑寨、积粮、治兵的六字诀。而当安徽地主被捻军打的灰头土脸之后,这些豪强觉得苗沛霖是可用大才,便推举苗沛霖为练长,带领他们一起打捻军,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苗沛霖紧紧抓住这次机会,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苗家老寨约有一万多兵力,这是苗沛霖在乱世混江湖的本钱。

人尽可夫的光荣鼠辈—苗沛霖

晚清时代,汉人豪强虽然多,但多以省籍命名,但很少用姓氏命名,曾国藩、李鸿章都没有。而苗沛霖就敢光明正大的把自己的武装当成了苗家军,苗熙年、苗长春、苗景和、苗景花,都是这支苗家军的骨干。在这支苗家军中,苗沛霖当仁不让就是“皇帝”,说一不二,咸丰皇帝的命令在苗家军也没用。

苗沛霖不是花架子,那是有真本事的,他真会治军,号令严整,完全不是不堪一击的清军模样。苗家军在安徽痛击捻军,各地土豪劣绅见苗沛霖如此厉害,纷纷依附。仅用了一年,到1857年,苗沛霖就发成为安徽北部实力最强的割据军阀。

大家都知道中国近代史军阀多,什么北洋军阀,奉系军阀,这系那系的军阀,但要说中国近代史第一个军阀是谁?这个人就是苗沛霖,连曾国藩这样的大佬闻其名都要色变的苗雨三!

都说曾国藩牛,控制湖南宝地,是汉人首屈一指的地方大佬。可现在没多少人知道苗雨三是何人,那时的苗雨三,控制着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河南东部、山东西南部,纵横十几州数十县,兵力十几万,是当时响当当的汉人豪强。在这个广大的地区内,苗雨三的话就是圣旨,敢不听者,杀! 苗沛霖有个偶像,一说出来大家都知道,三国头号枭雄曹操!苗沛霖一直以曹操再世自许,他的野心不言而喻,在老苗眼中,那个病怏怏的咸丰不过是个汉灵帝罢了。

苗沛霖的武装是独立的,他完全可以不受清朝控制。清朝本来是把太平天国和捻军当成大敌的,但打来打去,清廷突然发现在淮河流域竟然还有一支不听从于自己,也不听从于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苗家军。清廷担心的是苗家军万一打自己,那就要腹背受敌了。清朝负责的围剿捻国的大员胜保派人来劝说苗沛霖归顺朝廷。

人尽可夫的光荣鼠辈—苗沛霖

苗沛霖不会得罪清廷,但也不会轻易上钩,说什么他只想杀贼,不想当官。实际上,苗沛霖是对清廷给他的五品官不满,老子雄据一方,给你当个五品小官,耍猴呢?

捻军趁清廷忙于应付英法俄之际大举进攻,而苗家军又极力抵抗捻军,苗沛霖的地位自然越来越重。咸丰知道再不给苗沛霖肉吃是不行了,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苗沛霖成了清廷二品大员,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独立军阀。

苗沛霖向来瞧不起咸丰,不过是个拼爹的。苗沛霖的理想绝不是给咸丰当什么忠臣,他要当曹操!当咸丰在热河病重时,苗沛霖那个激动啊!他说了:老子等的时机终于到了!

这时咸丰还没死呢,苗沛霖就给咸丰发丧了。苗沛霖对外宣称皇帝驾崩,要进行所谓勤王。其实苗雨三想的是先攻占寿州,割据两淮。咸丰大怒,要消灭苗家军。苗沛霖又联合太平天国对抗清廷,和天国英王陈秀成非常好。苗家军急攻之下,清廷的寿州城没有守住,被苗家军攻破。

太平天国太有名了,但在当时的汉人政权,除了太平天国,还有一个天顺国。天顺国的国王,自然就是苗雨三。

苗沛霖并不是要反清,更不是要与天国结为盟友,他只不过是两边取事,从中渔利。陈玉成把苗沛霖当盟友,而苗沛霖呢,陈玉成是怎么被清军抓获的?就是苗沛霖用计把陈玉成骗过来抓到的。苗沛霖把陈玉成交给清廷,算是给清廷的见面礼。

苗沛霖是不是要对清廷效忠呢?才不是!苗沛霖要的不是什么封疆大吏,他要的是整个天下!

苗沛霖做到了一半。当时,苗沛霖控制着数十州县,兵力数十万。虽然苗家军名义还是清朝臣子,但清朝派的县令在苗区根本没有权力,不过摆个名罢了,生杀予夺,官员任命,全是苗沛霖一个人说了算。清廷对苗沛霖以拉拢为主,又不敢允太多筹码,苗沛霖非常不满。清廷在基本解决太平天国起义后,开始对苗沛霖下手,僧格林沁要求苗沛霖解散苗家军。苗沛霖怎么可能答应!同治二年,1863年,苗沛霖在太平天国还没有完全覆灭的情况下,发起反清运动,结果在僧格林沁组织的反击战中,苗家军全军覆灭,苗沛霖本人也战死阵中。

而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与小时候的贫穷离不开关系。

苗沛霖家庭贫困,祖辈世代务农,家徒四壁是他们家最好的写照。苗沛霖自小就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开始的时候,是期望通过科举改变人生。天赋不足,经过努力,三十岁的时候他考中了秀才。

但是很快他发现,尽管脱去童子身份,成为一名生员,穷还是照样穷。他人生的转折点,在太平天国起义期间。

捻军是起义军的一支,苗沛霖仗着自己有点儿知识投入捻军。起义军大多数都是泥腿子出身,所以对于知识分子有着天然的钦佩和尊重。苗沛霖在这儿受到欢迎,入幕中充当“红笔师爷”。

不过苗沛霖不甘寂寞,他认为捻军都是一群草莽英雄,所以最终选择离去。捻军的礼遇让他自信心倍增,曾多次自荐寿州知州金光筯。金光筯根本没有将他当一回事儿,苗沛霖于是回乡,想要自己拉扯起一杆大旗,却遭到冷漠对待。失败之下,苗沛霖只能靠教书维持生计。

1856年,捻军横扫凤台县武家集,苗沛霖才迎来他最大的转折点。被捻军打垮的地方武装,想起了当初苗沛霖的见解,突然认为他是真有才学,于是纷纷请教他。于是苗沛霖打着“御捻”的旗号,在当地豪绅的资助下,组建苗家军。

照理来说,苗沛霖应该是站在官方这边的。但是随着苗家军越来越壮大,发展到十几万的地方势力后,苗沛霖有了异心。他想要像自己的同乡朱元璋那样,建立工业,借口寿州擅杀案与太平军、捻军连成一气。

三方共同攻打寿州,苗沛霖拉起了抗清大旗。他还建立天顺王国,称“河北天顺王”。苗沛霖以为清廷气数已尽,自己定能功成名就。但实际上清廷虽然衰弱,对付农民起义军还是可以的。

随着清军的进攻越发激烈,苗沛霖终于赶到难以抵御,于是就又投降了清朝。对于苗沛霖的反复和暗中通敌,清政府十分生气。为了平息清廷怒火,苗沛霖将主意打到了陈玉成的身上。

他命心腹给陈玉成带去亲笔信,信里对陈玉成许下誓言,若是陈玉成能到寿州共谋大事,他一定拉扯人马协助。

陈玉成虽然痛恨苗沛霖的投敌,但是却也寄希望于苗沛霖反复无常,能够重新加入己方阵营。于是陈玉成不顾部下劝诫,前往寿州,结果被苗沛霖抓住。太平军的支柱英王,就这样英年早逝了。

据说陈玉成曾怒斥苗沛霖:“吾今日死,苗贼明日亡耳!”这话竟然一语成箴,一年半后走投无路的苗沛霖再次扯起反清大清。但是最终被清军镇压,战死在蒙城城下。

苗沛霖反复无常,他最大的信仰来源于权利,可惜最后也因此而死。他曾经分析自己失败的人生,说是被读书耽误了。为此还作诗《秋霄独坐》:

手披残卷对青灯,独坐搴帷数列星;六幅屏开秋黯黯,一堂虫鸣夜冥冥。

杜鹃啼血霜华白,魑魅窥人灯火青;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误穷经。

但实际上很明显,他一生被权利迷花了眼。自己并没有实现抱负的能力,偏偏不自知的追求,最终沦落。

苗沛霖的一生,八个字足可以概括:心比天高,目比寸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