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奏摺覆滅北洋海軍,文采太好也惹禍,民族罪人為何成大清官?

世界上的所有事件都是聯繫的,著名的“蝴蝶效應”就是指的這件事。

歷史上某些不起眼的人或事,卻在無意間種下因果,很多年後能造成想象不到的後果。

世人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擒殺太平天國著名悍將英王陳玉成的苗沛霖,卻在無意間為北洋水師的滅亡種下因果。

咸豐駕崩熱河後,秀才苗沛霖覺得“大清氣數已盡”,就加入了太平軍拉起了反清大旗,後來是一會兒降清一會兒自立一會兒降太平軍,最後忽悠得英王陳玉成自投羅網被擒殺,總之這人非常能折騰。

一封奏摺覆滅北洋海軍,文采太好也惹禍,民族罪人為何成大清官?

苗沛霖加入太平軍之前的時候太平軍悍將陳玉成攻打定遠,安徽巡撫翁同書棄城而逃。

翁同書輾轉逃到壽州城,正趕上苗沛霖帶兵包圍了壽州城。

苗沛霖要翁同書交出殺害自己部下的兇手孫家泰。翁同書寫信給袁甲三,一起商量怎樣對付苗沛霖。

袁甲三是袁世凱的叔叔,也是袁世凱起家的貴人,當時是安徽軍務督辦,和苗沛霖過節頗深。

不過看到苗沛霖手握數萬之眾,袁甲三投鼠忌器,就主張招撫。說白了就是這事兒我管不了,要不你和老苗談談條件,答應他要求得了。

翁同書是個慫人,屬於下筆千言胸中無策的那種人,就答應了苗沛霖的要求,將孫家泰等人囚禁準備交給苗沛霖。

孫家泰不肯受辱自殺了。

按說苗沛霖應該按照約定撤兵吧,可是這人就從來就沒有遵守過“誠信”二字。

苗沛霖用行動再一次證明了他的人品。他不但沒有撤兵,還入城俘虜翁同書,殺害了孫家泰全家老小,釀成轟動一時的“壽州事件”。

這下翁同書麻煩了,他是棄城在先,囚禁團練首領在後,還曾經替苗沛霖說盡了好話,妄圖招安。

曾國藩氣的不行,看不下去,一封彈劾信發到了北京。

一封奏摺覆滅北洋海軍,文采太好也惹禍,民族罪人為何成大清官?

這位翁同書根基很硬,父親翁心存是帝師,兒子翁曾源是御賜舉人,兩年後高中狀元,弟弟翁同龢既是狀元,又是後來的光緒帝師。

因此,曾國藩的奏摺裡說了,“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

這句話可厲害了,就是逼朝廷非處置翁同書不可啊!

否則你朝廷就是怕翁家勢力太大了不敢招惹?還是徇私包庇啊?

話說到這份上,朝廷只能判翁同書死刑。

翁心存歲數大了,連羞愧再心疼大兒子,經不住打擊,急病而亡。

這倒給了朝廷赦免翁同書的藉口了,翁家蒙此劫難,再斬說不過去,翁同書就由死刑改為流放,發配伊犁。

三年後,翁同書病死於伊犁,至死沒能再回中原。

壽州一案,袁甲三由於對苗沛霖“誤於不能撫而必求撫”,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駐守臨淮要隘,與曾國藩又私交甚篤,最終被“加恩寬免”

朝廷對翁同書沒有網開一面,就是因為那句“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

那麼是誰能如此切中要害?

說來不是巧合,這奏疏正出自李鴻章之手。李翰林才華橫溢,文筆出眾,“每落筆,藻採紛披”,所寫詩詞至今仍為後人傳頌。

一封奏摺覆滅北洋海軍,文采太好也惹禍,民族罪人為何成大清官?

比較有名的如《入都》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 八千里外慾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閒情逐野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還有就是傳說中的《絕命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後面這首還被郭德綱給用在了相聲《賣五器》裡面了。

一封奏摺覆滅北洋海軍,文采太好也惹禍,民族罪人為何成大清官?

作為曾國藩此時的幕僚,撰擬奏摺本是他分內之事,結果在無意間收穫一個資深政敵。

殺父殺兄之仇不共戴天,翁同龢自此與李鴻章結下了不解之怨恨。

到後來李鴻章辦北洋水師,翁同龢執掌財權後六年不給北洋水師撥一兩銀子。

結果臨到戰時,不但戰艦年久失修,兩艘鐵甲艦主炮開花炮彈不過三枚!

要知道,大東溝海戰之中,定遠艦前主炮曾經一炮就打殘了日軍旗艦"松島“,日本史書記載這一炮讓松島號上就死傷了200餘人。

如果多幾發炮彈,可能逆轉戰局也未可知。

還有大家熟悉的日軍主力艦”吉野“,最早曾經是北洋水師想購買的軍艦,就因為翁同龢不給錢,被日軍買去,在大東溝一戰中最為活躍。

一封奏摺覆滅北洋海軍,文采太好也惹禍,民族罪人為何成大清官?

由於翁同龢曾經鼓吹”戊戌變法“,我們在主流史書上看到的都是他清正廉明,開明進步的描述,這些齷齪就少有人知了。

翁同龢喜歡古玩文物,應該是前兩年吧,翁同龢的後人把自己家珍藏的翁同龢所收集的文物一股腦捐獻了出去。

不過不是中國,是大洋彼岸的那個國家!

這個家族,讓人怎麼說呢?只能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