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深得陳玉成信任,兩次錯失良機,最後只能帶著七萬人投降清軍

天京事變之後,太平天國高層有能力之人匱乏,群臣們紛紛為洪秀全舉薦可用之臣,這其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陳玉成和李秀成。既然陳玉成和李秀成得到了天王的重用,那麼他們麾下深得他們信任之人也就紛紛得到重用和提拔。今天小佛要說的這個人叫做馬融和。

陳玉成加官進爵之後,手下軍隊人數也是急速上升,為了方便自己統領全軍,陳軍所轄部隊被分為了五大隊、五小隊,而馬融和便是小左隊首領,深得陳玉成信任,經常被陳玉成帶在身邊,參與戰鬥。不過馬融和深得陳玉成喜愛的原因肯定不是聰明,他不讀書,不喜歡思考,軍隊中其他將領給他送了一個“馬呆子”的綽號(其實就是說他傻)。

他曾深得陳玉成信任,兩次錯失良機,最後只能帶著七萬人投降清軍

這個馬呆子到底有多呆呢?根據記載顯示,1862年陳玉成在安徽的戰局陷入深淵之中,當時馬融和和捻軍張洛行正合並圍攻潁州(今安徽阜陽)並且幾個月都沒能攻下城池,潁州離陳玉成比較近,於是陳玉成便向馬融和與張洛行求助,兩人提兵前往,卻遭到清軍圍堵,未能解救下陳玉成。陳玉成被叛徒苗沛霖所騙,最終落入清軍手中。

後來清軍押解陳玉成的時候路過潁州城下,看著城牆四周長勢茂盛的樹林,簡直要被當場氣死,大罵馬融和:真是個馬呆子!錯失了攻下城池的大好良機啊!城牆旁邊這麼茂盛的樹木,如果風勢吹向城裡的時候將樹林點燃,城裡士兵被燻難受,必不能顧及防守,這個時候趁機工程,城池肯定可以輕易攻下,哪裡用拖延幾個月,耽誤整個安徽大局啊!

1864年夏,天京城破,幼天王逃亡一段時間之後落入清軍手中,太平天國滅亡。然而,太平軍很多將領依舊帶著自己的部下們繼續活躍在抗清一線,不過總有人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選擇投降清軍。同年十一月,英王叔父陳德才麾下的黃中庸帶兵投降清軍,馬融和率軍追擊。

他曾深得陳玉成信任,兩次錯失良機,最後只能帶著七萬人投降清軍

黃中庸在清朝官員史念祖的要求下帶兵反擊(實際上是要黃中庸表明自己投靠清軍的決心),兩軍相遇楊柳灣。楊柳灣其實就是一個河灣,在兩座山之間的一個河灘。兩軍各陳兵一岸。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馬融和派使者去見清朝大臣英翰,表示願意投降。馬融和七萬人就這樣輕易的投降了清軍。

那麼為什麼馬融和不做抵抗就投降清軍了呢?在馬融和的考慮中,他認為清軍駐守對岸,如果採用馬隊直接衝擊太平軍兵營,太平軍勢必會被清軍從中間沖斷。太平軍人數眾多,沒有幾天時間是撤退不了的,這樣首尾不能相顧,全軍必然潰敗。而這,因為馬融和不仔細觀察周圍情況和思考,再一次錯失了良機。清軍將領聽了馬融和投降的原因,直接指出:流沙不能築堡壘,但是利用竹條編成籬笆,兩塊籬笆之間堆上流沙就成築成堡壘。馬融和稱之為“奇計”。

他曾深得陳玉成信任,兩次錯失良機,最後只能帶著七萬人投降清軍

兩次錯失機會,只能不戰而屈。清官員見他有部眾七萬,深以為是定時炸彈,遂將太平軍軍士們盡數遣散,只留了一千人馬給被授予遊擊銜的馬融和統領。

馬融和後來在混軍中混得如何呢?有資料說他長期在福建帶兵,一次發現了太平天國輔王楊輔清的蹤跡後進行舉報,楊輔清被處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