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伯揚應用炭類中藥經驗

炭類中藥(以下簡稱炭藥)在歷代

中醫用藥中佔有重要地位,據記載,炒炭用藥物有200餘種,目前尚用60多種,中國藥典收載20餘種,這些炭藥大多具有止血或增強止血的作用。

孫伯揚應用炭類中藥經驗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孫伯揚教授在臨床中擅長應用炭類藥,無論寒熱虛實之證均有應用,並且每用必效。茲簡要總結如下。

清熱類藥物炒炭

清熱類藥物炒炭後,多數其清熱作用減弱,但並未完全消失,而是清熱作用較生用為和緩,像女性經期、老人久病、陽氣不足等,如有熱證需用清熱類藥物,使用清熱藥不宜過量、過猛,孫伯揚此時往往使用金銀花炭、龍膽草炭、梔子炭、黃芩炭、生地炭、白茅根炭等清熱而不傷正。如內有積滯,便中有血用大黃炭;溼熱腹瀉,腸風便血用黃芩炭。燈心草生品甘淡微寒,歸心、肺、小腸經,具有清熱利水作用,主用於小便癃閉、水腫、心煩不寐。而煅炭後,具有涼血止血作用,用於治療喉痺及金瘡出血。連翹炭、槐角炭對痢疾桿菌的抑制作用則明顯優於生品。

孫伯揚應用炭類中藥經驗

活血、止血類藥物炒炭

活血、止血類藥物炒炭後,能增強其活血、止血功能,適用於女性癥瘕、月經不調、各種血證等。孫伯揚常用的該類藥物有:茜草炭、蒲黃炭、白芍炭、當歸炭、藕節炭、棕櫚炭、小薊炭、地榆炭、側柏炭、槐花炭、血餘炭等。如地榆,苦、酸澀,微寒,入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解毒作用。經制炭後,可增強其止血作用。用於治吐血、衄血,胃腸出血、血痢、崩漏等出血證。頭髮本身無止血作用,經煅炭後方有止血作用。據現代藥理研究,頭髮所含的主要成分是碳、氮、氫、氧等,煅炭後主含炭素,有機成分因炭化而被破壞,無機成分至少含30多種元素。血餘炭能加速血凝時間,其止血作用可能與其中含有鈣鐵離子有關。若除去,則凝血時間延長。

補益類藥物炒炭

補益類藥物炒炭後補而不膩,實驗證明,有些藥物經炒炭後作用明顯增強。孫伯揚臨床常用這類藥有白朮炭、杜仲炭、熟地炭、首烏炭、白芍炭等。如杜仲炭的補肝腎之力較生品強。

孫伯揚應用炭類中藥經驗

溫裡藥炒炭

溫裡藥物炒炭後,溫裡作用減弱,但可增強止血作用,且藥物性能、歸經有所改變,併產生新的療效。孫伯揚常用藥物是炮姜。乾薑辛熱,歸脾、胃、心、肺經,具有溫中回陽,溫化寒飲的作用,本身無止血作用,而經制炭後,稱為炮姜,性味變為苦、澀、溫,歸脾、肝經,功效雖與乾薑相似,但溫裡作用弱於乾薑而長於溫經止血,主用於虛寒性出血症。現代藥理研究,乾薑主含薑辣素和揮發油等成分,經炒炭後,揮發油大部分被破環,其燥烈之性已減,而溫守之力增強,因而有守而不走的功能,同時乾薑炒炭後,增加了炭素,由於炭素的吸附作用,有明顯的止血作用。

收澀類藥物炒炭

收澀類藥物炒炭後其收斂性多增強,孫伯揚臨床常用藥為:椿根皮炭、烏梅炭、石榴皮炭等。

理氣類藥物炒炭

理氣類藥物炒炭後理氣作用和緩,多用於年老久病、氣滯並氣虛者。孫伯揚常用藥有:陳皮炭、青皮炭、枳殼炭等。如青皮所含揮發油有祛痰作用,對氣管有較強的鬆弛作用,對胃腸道有溫和刺激作用。而青皮經炒炭後所含揮發油減少約80%,故其祛痰、理氣作用減弱,藥性和緩。

孫伯揚應用炭類中藥經驗

外用類中藥炒炭

孫伯揚常用外用類中藥炒炭藥物有:地榆炭、乾漆炭等。乾漆炒炭後能減低其毒性和刺激性。地榆中含有大量鞣質,鞣質具有收斂止血作用。生品地榆鞣質含量是6.95%,地榆炭的含量則僅有1.24%,因此,治療燒傷地榆應生用,但中醫臨床往往取地榆炭,而不是生品。實驗證明,地榆炭在治療燒傷的機制中,除了局部收斂止血作用外,還通過全身作用以消除局部病灶。

但是,地榆炭治療動物傷口,不化膿、滲出物少、恢復快、死亡少。而用生地榆治療後動物往往不能站立和行走,而且死亡快。另外,通過體外抑菌實驗證明,地榆炭可抑制枯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的生長。

歷史悠久的“炭藥”

炭類中藥(以下簡稱炭藥)是一類用途較廣,功效特殊的中藥。中藥制炭用於臨床,由來已久。

早在《五十二病方》和《黃帝內經》中均有“燔發”的記載,即今之血餘炭。在漢代《金匱要略方論》中有亂髮燒灰的記載,並在桑根皮、王不留行項下分別指出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可見當時製作炭藥已有相當的技術水平。元代葛可久在《十藥神書》中用“十灰散”治療吐血,並有“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則止”之說,古人認為紅屬火,黑屬水。根據五行相剋規律,水克火即黑克紅,因此有“以黑勝紅”、“紅見黑則止”的論述。明代李時珍認為“燒灰諸黑皆能止血。”明清時代更有許多醫藥學家對於炒炭進行了精闢的論述,提出了很多的炮製方法,闡明瞭炭藥止血作用的機理,拓寬了炭藥的應用範圍。

近代以來,對炭類藥研究雖然也有一些,但目前尚在探索階段,許多新的有效物質、作用和機理尚未被發現。

·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互聯網,作者張國英。由明醫公開課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