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的挫折多来自父母的过分关爱(内附解决办法)

为人父母,都害怕孩子的人生过得太艰难。

我们总说:我就是想让你少走点弯路,以后生活舒坦些。

而事实上呢?人生该遇到的坎该绕的弯都有定数,并不因父母的庇护而少一分一毫。

相反,绝大多数人所遇到的挫折并非来自社会或他人,恰恰来自最亲近却不尊重、不理解、不放手、不信任自己的父母。

作为父母,应该从小就开始锻炼孩子面对挫折,承受挫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孩子遇到的挫折多来自父母的过分关爱(内附解决办法)

如何提高孩子抗挫力?

1、日常对孩子要鼓励不要表扬。

有些家长们喜欢动辄表扬孩子「很棒」、「聪明」甚至「天才」,虽然这让当时孩子感觉良好,但却可能让孩子变得更脆弱。

因为习惯于享受「天生聪明」光环的孩子更难以去面对失败和挫折。上文中小鸿得奖后得到家长们的夸奖,多少也让他变得更在乎名次,担心失败。

相反,如果将孩子表现好与他付出的努力相联系,给予具体的鼓励,孩子会清楚地知道,是努力才使得自己收获了更多。小鸿妈妈就没有正面表扬,而是让他认真观察作品细节变化。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研究发现,家长们用表扬孩子「聪明」、「有天分」会让孩子形成对自身能力僵固型的心理定向(fixed mindset),而用鼓励将孩子的努力和成就相结合,会让孩子形成成长型的心理定向(growthmindset),进而给孩子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

2、孩子受挫时,不要批评指责、过度安抚。

有些家长在孩子受挫时,为了安慰可能会说「爸爸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其实,这样过度的安抚虽然出自好意,却无助于孩子去认识自我,也不会激发孩子更努力,孩子会变得害怕尝试新的领域,因为更可能会带来失败。

然而,还没有尝试就放弃和逃避其实对孩子来说是更大的失败,因为这会极大地限制孩子成长过程中能力的拓展。

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可以像文中小鸿妈妈那样,将努力不足与结果相联系。孩子如果了解到挫折是因为努力不够导致,反而会增加他的信心。诸多研究表明塑造孩子的「心理韧性」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现实的失败去磨砺自己,去体验真正的挑战。

3、孩子受挫时,多共情和理解。

孩子受挫时,请用非言语动作来表示对他情绪的接纳,比如小鸿妈妈会蹲下身用手搂着小鸿的肩膀,再用言语说出他内心的感受。

充分的共情是亲子沟通中的核心,这比简单地说一句「妈妈理解你」要更容易让孩子感到安抚。当代的脑神经科学揭示情绪和认知会相互影响,情绪如果不能被接纳而平复,认知往往也无法真正起作用。

中国成语里说「通情达理」、「合情合理」都是情在理先,古人的洞见正和当代研究暗合。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竞赛失败后的失望和沮丧,仍然大讲「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孩子会觉得他的感受没有被父母理解,情绪不但难以平复,还会觉得难过和疏远,对「道理」也无法真正接纳和内化。

4、孩子的成长不止成绩一个维度。

孩子的成长不单单只有成绩这个维度,积极性格(勇气、责任心、自控力、社交能力、感恩、乐观精神、好奇心、抗挫力等)的塑造比一时的成败得失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为长远。小鸿有勇气拿出新画去参赛,遇到挫折后又恢复,决定更努力。这同样也是成长的收获,比单次的成败得失要有价值得多。

5、培养注意力解决问题

真正优秀的管理者不是抱怨问题的人,而是解决问题的人。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一个人养成良好的注意力,在规定的时间内,他更能全神贯注的学习。所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对于孩子解决问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