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的挫折多來自父母的過分關愛(內附解決辦法)

為人父母,都害怕孩子的人生過得太艱難。

我們總說:我就是想讓你少走點彎路,以後生活舒坦些。

而事實上呢?人生該遇到的坎該繞的彎都有定數,並不因父母的庇護而少一分一毫。

相反,絕大多數人所遇到的挫折並非來自社會或他人,恰恰來自最親近卻不尊重、不理解、不放手、不信任自己的父母。

作為父母,應該從小就開始鍛鍊孩子面對挫折,承受挫折的能力,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孩子遇到的挫折多來自父母的過分關愛(內附解決辦法)

如何提高孩子抗挫力?

1、日常對孩子要鼓勵不要表揚。

有些家長們喜歡動輒表揚孩子「很棒」、「聰明」甚至「天才」,雖然這讓當時孩子感覺良好,但卻可能讓孩子變得更脆弱。

因為習慣於享受「天生聰明」光環的孩子更難以去面對失敗和挫折。上文中小鴻得獎後得到家長們的誇獎,多少也讓他變得更在乎名次,擔心失敗。

相反,如果將孩子表現好與他付出的努力相聯繫,給予具體的鼓勵,孩子會清楚地知道,是努力才使得自己收穫了更多。小鴻媽媽就沒有正面表揚,而是讓他認真觀察作品細節變化。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德韋克研究發現,家長們用表揚孩子「聰明」、「有天分」會讓孩子形成對自身能力僵固型的心理定向(fixed mindset),而用鼓勵將孩子的努力和成就相結合,會讓孩子形成成長型的心理定向(growthmindset),進而給孩子帶來完全不同的影響。

2、孩子受挫時,不要批評指責、過度安撫。

有些家長在孩子受挫時,為了安慰可能會說「爸爸媽媽相信你是最棒的」。其實,這樣過度的安撫雖然出自好意,卻無助於孩子去認識自我,也不會激發孩子更努力,孩子會變得害怕嘗試新的領域,因為更可能會帶來失敗。

然而,還沒有嘗試就放棄和逃避其實對孩子來說是更大的失敗,因為這會極大地限制孩子成長過程中能力的拓展。

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可以像文中小鴻媽媽那樣,將努力不足與結果相聯繫。孩子如果瞭解到挫折是因為努力不夠導致,反而會增加他的信心。諸多研究表明塑造孩子的「心理韌性」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現實的失敗去磨礪自己,去體驗真正的挑戰。

3、孩子受挫時,多共情和理解。

孩子受挫時,請用非言語動作來表示對他情緒的接納,比如小鴻媽媽會蹲下身用手摟著小鴻的肩膀,再用言語說出他內心的感受。

充分的共情是親子溝通中的核心,這比簡單地說一句「媽媽理解你」要更容易讓孩子感到安撫。當代的腦神經科學揭示情緒和認知會相互影響,情緒如果不能被接納而平復,認知往往也無法真正起作用。

中國成語裡說「通情達理」、「合情合理」都是情在理先,古人的洞見正和當代研究暗合。有些家長不顧孩子競賽失敗後的失望和沮喪,仍然大講「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孩子會覺得他的感受沒有被父母理解,情緒不但難以平復,還會覺得難過和疏遠,對「道理」也無法真正接納和內化。

4、孩子的成長不止成績一個維度。

孩子的成長不單單隻有成績這個維度,積極性格(勇氣、責任心、自控力、社交能力、感恩、樂觀精神、好奇心、抗挫力等)的塑造比一時的成敗得失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更為長遠。小鴻有勇氣拿出新畫去參賽,遇到挫折後又恢復,決定更努力。這同樣也是成長的收穫,比單次的成敗得失要有價值得多。

5、培養注意力解決問題

真正優秀的管理者不是抱怨問題的人,而是解決問題的人。

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上。

一個人養成良好的注意力,在規定的時間內,他更能全神貫注的學習。所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對於孩子解決問題也有一定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