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大變局:政策和新技術推動行業洗牌

參加峰會的行業專家、多家汽車鏈條企業的高管集中討論了面對日益變化的消費者需求與高速發展的技術,汽車行業的四大趨勢,出行服務、自動駕駛、數字化與電氣化將推動的顛覆性變革。

5月31日,2018中國汽車新創峰會在北京隆重舉辦。本次活動以“聚勢·謀動”為主題,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中國汽車三十人智庫提供智庫支持,羅蘭貝格擔任智慧支持機構,博世特別支持。

參加峰會的行業專家、多家汽車鏈條企業的高管集中討論了面對日益變化的消費者需求與高速發展的技術,汽車行業的四大趨勢,出行服務、自動駕駛、數字化與電氣化將推動的顛覆性變革。

“汽車行業絕對不是升級,而是轉移,新四化出現不只侷限在傳統汽車技術上了,而是新生態和共享化,可以說產業革命到了一個新的時代。”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在“2018中國汽車新創峰會”上說。

其中,新型出行商業模式將顛覆汽車所有權、個人出行與貨運物流;在數字化領域,互聯技術正在成為主流應用,人工智能也將為汽車行業的發展提供無限可能;受監管壓力與技術加速影響,整車廠電氣化勢頭強勁。

“傳統車企圍繞新技術做一些調整也不是很困難,但新勢力企業裡面跑出個兩三家來,也完全不是問題,但競爭肯定非常劇烈。”羅蘭貝格與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發佈的《新趨勢下的車企未來競爭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羅蘭貝格全球合夥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鄭贇說。

汽車大變局:政策和新技術推動行業洗牌

電動化帶動的技術變革

根據自身優勢定位的差異,不同類型整車廠對於MADE(移動出行、自動駕駛、車網互聯、新能源)的切入策略不同,領先整車廠依託傳統優勢,而新興企業則利用新技術佈局。

具體而言,國際領先整車廠在傳統技術上優勢明顯,並且擁有強大的品牌力,其共享出行依託品牌背書崛起迅速,而在其他新技術上,則通過與優勢供應商結盟;國內整車廠受到國家推廣政策的支持,在電動車技術與資金上擁有較大優勢,因此在電動車開發上,其自有實力較強也起步較早;新興造車企業在新技術獲取與獲客能力上優於傳統整車廠,利用自動駕駛、新能源與車網互聯等新領域的佈局快速切入市場獲取客戶。

據《報告》預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大幅增長,到2025年若雙積分達標,純電動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將分別佔比13%與4%。

“後補貼時代,車企要降低汽車的購車成本;營造更好的消費和使用環境,這樣才能保證不出現斷崖式下跌。”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鄭剛說。

汽車大變局:政策和新技術推動行業洗牌

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鄭剛

新能源整車廠分為五類,根據自身不同競爭優勢,切入各自細分市場:包含專注ICE的豪華品牌、插電混動切入的國際品牌和國產品牌、切入純電動車型的國產車企以及全新的進入者。

在新能源產業佈局上,國內整車廠優勢明顯,自主研發實力強,而國外整車廠則通過合作或外採實現佈局。此外,傳統合資整車廠更多關注本土化車型的PHEV,汽車行業的新進入者更多關注純電動汽車。

根據2018中國汽車新創峰會發布的信息,本土傳統整車廠均從中低端車型切入新能源市場,打造全新新能源平臺,並逐步向高端市場滲透;新進新能源車企主要以純電動車為主,多數產品主要的投產時間集中在2017至2018年。

“我們國家的技術,核心技術和國際品牌差距仍舊很大,比如自動變速器,未來成長還有很大挑戰。包括整車智能化,積極態度也超出想象,但基礎、底層的技術缺失,應該引起高度重視。”付於武說。

汽車大變局:政策和新技術推動行業洗牌

目前,主流新興造車企業均以SUV產品切入市場,產品各有側重,並定位於不同消費群體。從產品技術角度來看,新興勢力也積極佈局,努力在自動駕駛、車聯網和新能源方面尋求突破。

總體而言,在創新方面,新勢力車企將商業模式創新的關注點放在了用戶體驗和銷售渠道創新上,著重對用戶服務、智能互聯服務、電池、充電服務等。

“對新創車企來說,產業政策、四化等新技術的變化,才能給我們帶來機會,我們更希望它變。”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說。

對立還是融合?

優秀的互聯網企業跨界進入汽車行業,深度參與汽車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互聯網企業和傳統車企、互聯網業和汽車業,出現了深度融合。與此同時,汽車的智能化技術以及汽車共享新業態的快速進化,正在大幅度地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回顧新舊陣營的對立與融合不難發現,2014年以前,傳統車企對新勢力造車不以為意,新勢力造車企業試圖“顛覆”傳統車企,雙方合作意識薄弱;而兩年以前,造車新勢力企業意識到傳統車企深厚積澱,希望藉助傳統車企在製造、供應鏈、品牌的領先優勢。

從去年開始,傳統車企對逐步壯大的新勢力企業新技術與服務優勢有明確認識,雙方開始展開戰略與資本合作;預計從2024年開始,雙方合作模式進一步加深,逐步出現新舊勢力間的併購與行業整合。

對於傳統車企而言,傳統整車廠可以在生產資質與生產工藝、整車研發能力,銷售和售後服務渠道方面給予新勢力造車企業幫助。只不過,在智能網聯技術上,傳統車企即便有一定的積累,但同樣缺乏互聯網基因;銷售環節模態偏傳統、需創新銷售方式與獲客渠道;在結合線上平臺的售後與出行服務運營上,缺乏經驗。

而造車新勢力缺乏生產資質、短期內無法建立工廠與量產產能,且需大量前期資金投入;缺乏供應鏈資源、需要相關政府資源支持。

合眾新能源汽車總裁張勇認為,新創車企有三個挑戰:技術、成本和供應鏈與人才資源。面對全新變化的市場環境及新的競爭形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執行副總裁張綏新表示,大眾汽車對未來充滿信心,將採取積極樂觀的態度及舉措,適應更多更新的挑戰。目前,大眾集團正在中國不斷拓展新領域的合作伙伴關係。長安新能源汽車事業部副總經理營銷總經理夏立軍指出,4+2技術的深度融合將創造巨大的產業想象空間。

2018中國汽車新創峰會後,“中國汽車‘金引擎’獎之2017中國汽車年度人物&年度企業評選”各大獎項也在本次大會上揭曉並舉行了頒獎典禮。

汽車大變局:政策和新技術推動行業洗牌

2017中國汽車年度人物頒獎環節

汽車大變局:政策和新技術推動行業洗牌

2017中國汽車年度企業頒獎環節

二十一世紀傳媒自2010年便啟動了中國汽車‘金引擎’促進計劃,推出中國汽車‘金引擎’獎評選,開展中國汽車市場調研活動,致力於促進整個汽車產業鏈條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利用,勾勒出中國汽車業發展的代表性方向,藉此推動中國汽車業升級和轉型的發展進程,與業界同仁共同推動和塑造更好的汽車生態圈。

“2017中國汽車年度人物&年度企業獲獎榜單”

年度人物

 1、China Automotive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國汽車年度人物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徐留平

2017年8月,從重慶北上之後,徐留平對一汽集團進行了一系列分解、重組、優化的大動作,獨立紅旗品牌、設立奔騰事業部、拆分一汽技術中心等。徐留平深知一汽集團癥結所在,提出“全體起立,競爭上崗”的回爐式競聘方案;他還將業務板塊分為責、權、利、產、供、銷一條龍……大刀闊斧的改革顯示出其強大的決心與魄力。

 2、China Automotive Management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國汽車管理人物

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 鄭剛

2017年,在鄭剛帶領下的北汽新能源,純電動領跑者的姿態越發明顯。北汽新能源2017年銷量為103199輛,同比增長98%,進入年產銷超過10萬輛純電動車企“俱樂部”。目前,北汽新能源已經在推動以充換電為基礎的“擎天柱計劃”,招納全球新能源技術人才,成立世界級科技創新中心“國創中心”,並有望成為新能源汽車獨角獸企業中行業第一股。

3、China Automotive Cross-over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國汽車跨界人物

零跑汽車創始人兼董事長 朱江明

他是大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和工程師,也是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朱江明認為,IT人造汽車比傳統汽車人、互聯網人更有優勢。正是由於大華天然IT基因和零跑造車的認真態度,成立35個月的零跑,已經自主研發出三大整車平臺及配套“三電”系統、智能網聯繫統、自動駕駛系統。在他主導下,零跑正在和大華聯合研發AI自動駕駛芯片,以實現對自動駕駛技術的自主化全覆蓋。

 4、China Automotive Innovative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國汽車新創人物

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沈暉

沈暉本人曾任沃爾沃中國區董事長,是名符其實的汽車行業資深管理者,在其帶領下,威馬汽車本身無論是融資還是產品進度都令人矚目。2017年,威馬新能源汽車智能產業園正式落成,今年3月,首批威馬旗下EX5量產車正式試裝下線,這是國內新造車企業中首家自主建成投產的智能化整車工廠,也意味著威馬汽車率先拉開了產品量產化的序幕。

5、China Automotive Public Relations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國汽車傳播人物

華晨寶馬公共關係及企業社會責任副總裁 楊美虹

作為中國汽車公關領域最有名氣的女高管之一,楊美虹以其豐富的從業經驗和良好的業績贏得業界一致認可。2017年,華晨寶馬投放了以第三代BMW 5系Li為代表的多款重磅車型。新大東工廠(擴建)正式揭幕,將“工業4.0”科技應用和“中國製造2025”相結合。楊美虹帶領的華晨寶馬公關團隊,將華晨寶馬優秀的產品和創新的生產技術完美展現於公眾面前,令人印象深刻。

 年度企業

 1、The Best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國年度汽車企業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吉利汽車2017年銷量同比增長率高達63%,全年銷售124.7萬輛,成為2017年銷量最高的自主品牌車企。在2017年,吉利堅持轎車與SUV雙輪驅動、均衡發展,同時,推出領克、併購寶騰、蓮花等動作頻頻,綜合表現優異。

 2、The Best Auto Parts Supplier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國最佳汽車(配套)企業

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2017年,博世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業務在華銷售額高達82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達25%。憑藉一系列針對本土市場量身定製的解決方案,以及商用車和新能源車領域不斷攀升的市場需求,博世再次取得遠高於國內汽車產銷量的平均增速。此外,博世駕駛員輔助系統業務的在華髮展也尤為強勁,不斷助力自動駕駛技術在中國的落地。

 3、The Most Innovative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國最佳新創汽車企業

小鵬汽車

從2014年成立至今,小鵬汽車已經獲得多輪融資。2017年12月,小鵬結束3輪A+輪融資,並在2018年初宣佈獲得B輪融資22億人民幣。今年1月,CES國際電子消費展,小鵬汽車G3全球首發亮相,並將於今年年內上市並完成交付。小鵬汽車成為第一批能量產汽車的新創車企,在技術創新和具備量產條件兩者的結合上,表現突出。

4、The Best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國最佳新能源汽車企業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比亞迪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最大的車企,2017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1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5%,實現收入約390.60億元,同比增長12.83%,佔集團收入比例提升至36.88%。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光伏、雲軌、儲能等等產業上的佈局,遠超出一家汽車企業在環保領域的貢獻。

 5、The Best Joint Venture Automotiv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國最佳合資汽車企業

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

一汽-大眾在2017年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2017年一汽-大眾實現了累計生產整車1500萬輛、年產整車突破198萬輛;在轎車市場覆蓋份額下滑的情況下,實現終端銷量突破200萬輛新跨越,同比增長5.0%,超額完成全年銷量目標。

 6、The Best Self-Owned Brand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國最佳自主品牌企業

廣州汽車集團乘用車有限公司

後起之秀傳祺品牌,快速進入主流汽車企業行列。2017年廣汽乘用車累計銷售新車為508586輛,同比增長36.70%,超額完成2017年年初制定的50萬銷售目標,遠超2016年的37.2萬輛。其中,廣汽傳祺GS4、GS8等產品“瘋狂熱銷”,表現突出。

7、The Best Brand Value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國最具品牌價值汽車企業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長安汽車特別注重品牌層面的升級,積極推動從經營產品向經營品牌轉型,經歷了多輪的品牌架構調整,在品牌向上的總體戰略下不斷優化現有品牌架構,形成長安乘用車、新建中高端乘用車、歐尚汽車、凱程汽車四大品牌,滿足不同消費需求層級客戶。目前,長安汽車已經擁有全新的品牌架構。

 8、The Best Internet Innovation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國最具互聯網創新汽車企業

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

上汽大通率先試水C2B造車模式,拉起汽車大規模智能化定製的序幕。2017年8月,上汽大通推出了國內首款C2B智能定製化全尺寸SUV D90,其在產品定義、開發、驗證、選配、定價、改進等各個環節,都由用戶全程參與。基於C2B模式,D90加權平均售價已超過20萬元,在眾多中國汽車品牌正在衝擊20萬元天花板時,上汽大通已經率先抵達了這一目的地。

 9、The Most Progressive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國最具成長性汽車企業

廣汽本田汽車有限公司

2017年廣汽本田總銷量達到730,633輛,遠超年初設定的69萬輛目標,創歷史新紀錄;同比增長10.8%,大幅度領先行業整體增速。其中,廣汽Honda品牌全年銷量為714,282輛,同比增長9.6%;廣汽Acura品牌全年銷量為16,351輛,同比增長1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