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Apple-King


2018年7月10日,慈善家田家炳先生逝世,享年99岁。万千追思,化为一句最简洁但却最令人动容的话:“

我们的家乡都有一所田家炳中学。”


籍贯:1919年出生于梅州市大埔高陂银滩村


田先生生于广东大埔,16岁时因父亲去世辍学从商,负起家庭重担。1958年,举家自印尼搬至香港,建立化工厂,生产塑料薄膜和人造皮革,成为亿万富翁。1982年,创办田家炳基金会,致力于教育、医疗方面的公益事业。


1950年代中摄于印尼耶加达田寓的家庭。田家炳(后排左四)、周氏(后排左五)、房氏(后排左二),正中央为母亲房太夫人。


他自述道:“我16岁时父亲就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我刚刚读到初二,就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后来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


自80年代至今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田家炳基金会至少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及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


图:知乎上,许多受惠于田先生的学子在看到田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才“恍然大悟”


田先生做教育,有自己的理念。相对于捐赠知名高校,他更重视对中小学校、幼儿园和师范类学校的资助。


他曾如此解释自己的取舍:

“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而且,大学并不是谁都能够念的,但有了中小学,每一个学生就都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我最乐意到内地经济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去捐款。甚至有时觉得,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学,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感觉会是毕生最大寄托。

图: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颁授“2886田家炳星”证书


1997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田先生的企业和基金会收入大不如从前。为履行捐款承诺,他不惜以5000多万港币的低价,卖掉了自己最高市值达1亿港元的豪宅。


2003年,为帮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完成募资计划,他又将房子抵押,贷款600多万港元。2005年,他出售旗下核心物业田氏广场获得近3亿港元,也全部捐给了内地的学校。


2003年,田先生从报上读到“2003年大学排行榜”,对大陆高等教育之落后痛彻心扉,遂致信“素未谋面”的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痛陈意见。


这封信里,没有敷衍,没有客套,开篇即直切正题,谈真问题、提真批评。其中,呼吁当局“爱公帑如同爱护私产”、将香港“教育方面的经常政府开支表、学生每年单位成本表”整理送给教育部诸官员参考等处,最为耿直,可谓信如其人。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中国当代教育史不应该忘记这封信,和这封信背后那颗伟大的灵魂。


下面是信件的原文:

致国家教育部周济部长函

国家教育部

周济部长钧鉴:

素未谋面,仰慕良殷,钧座 公务繁忙,原不敢打扰。近闻香港《明报》报道上海交通大学发表的“2003年大学排行榜”,特冒昧修函表本人对我国教育的一得愚见。


全球500名大学排名,中国地区排名前13所大学中,内地6所,香港5所,台湾2所,以第一名的台湾大学在国家排名190名外,其他都在中下流位置。


我国号称5000年历史悠久古国,文化博大精深,地大物博,但教育远远落后于立国仅百余年的美国及其他一些小国,怎不叫国人汗颜。


兹再以中国13所大学言,依历史、人口、土地、资源等综合条件作比较,大陆教育亦远逊于香港和台湾地区,宁不令人欷欷慨叹!

大学排名榜附此,敬请参考。


教育乃强国之本,中央政府推行“科教兴国”政策。


近年各地政府共同重视并大力投资教育,大学、中学扩大招生,扩建校舍、新校区,蔚成风尚。钧座 执掌教育多年,对我国教育情况落后应了如指掌,虽云我国幅员广大,经济薄弱,但如积极号召全国各地领导以身作则,以爱公帑如同爱护私产,以一家父母兄姐为筹孩子学费而节衣缩食精神,免除一切浪费,把来之不易的宝贵资源移作发展功垂百世的教育事业,应不无小补也。


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亦以发展教育为当务之急,尽可能提高教育经费,香港教育统筹局于2003年6月编印《教育统计数字一览》,内列多项统计数字,其中较简要部分:十五岁及以上人口的教育程度表、教育方面的经常政府开支表、学生每年单位成本表共3页,应有参考价值,兹顺附此,敬请查收。


图:田家炳致周济信


家炳不自量力,自1982年成立田家炳基金会,以兴教助学,培育英才作为回馈社会、报效国家的不二途径。二十年来一直竭尽全力推动及资助国家的教育事业,蒙各省、市、区政府致力配合投入资金,在全国(包括香港)已捐助52所大专院校、88所田家炳中学、40余所小学及幼儿园、850所乡村中小学图书室。1997年亦有幸资助国家教委师范司“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惜香港经济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一直低迷不振,房地产首当其冲。本会资金来源,仅靠4幢位于地区略差的工业大厦租金输入,今因供求失常,空置率高企,租金持续急剧下调,收支顿失平衡。本会力微负重,目前仍承担着几十所大学及中学的巨额捐款,不得已于本月开始暂停新资助项目的申请,深感惋惜。亟盼香港经济能及早复生,带动楼市兴旺,俾使本会继续多为国家教育尽其绵薄。


家炳乃一布衣,荷蒙各方厚爱,惠予种种过分表扬与殊荣,除衷心感激外,更一直视为最有效的鞭策及激励,希望进一步多尽国民天赋,以报各界爱护雅意。兹为唤起各省、市领导及社会有识之士有力响应,特厚颜将本会捐资资料、各界给予荣誉及部分鸿文附此,并期有关当局订立一切可行办法,激励全国上下,各尽厥职,全力以赴,共同关注及办好关系国家民族百年树人大业,祈勿河汉斯言或以自我炫耀见责。

尊此奉达 并候

夏祺

田家炳基金会主席:

田家炳(签名)

二零零三年八月二十日


(注:该信件收录于:《田家炳兴学重教文献集成》,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80~681页。信件标题取自该书所拟目录。文件尚有注明:“副本寄:王湛副部长、袁贵仁副部长、管培俊司长”。信中提及的附件,《文献集成》未收。)



据田家炳基金会统计,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已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


附:田家炳基金会所捐助的“田家炳中学”(资料来自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


“高中就叫田家炳中学,老先生一路走好。”

“毕业于内蒙古田家炳中学,十分感恩。”

“眉山最好的高中就是田家炳高中,感谢田老先生发展教育。”

……

不知道这些声音,是否能让老先生心头感到一丝欣慰?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东家APP


教育是关系国家强弱、文化盛衰的百年树人大业,资助教育是“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不但经济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

田家炳先生像

百度百科关于田家炳的词条,今天变成了黑白色。

田家炳先生于今日上午(2018年7月10日)与世长辞,享年99岁。

在我就读过的两所大学里,都有田家炳先生留给学子的福利,一个是田家炳楼,一个是田家炳教育书院。

内地的大学,最为常见的通用教学楼名字应该就是逸夫楼和田家炳楼。

邵逸夫的大名众所诸知,而田家炳则有些低调。

田家炳先生1919年出生于广东梅州市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受良好教育,但是由于家庭变故,16岁时不得不弃学从商,在橡胶和塑料产业上大有建树,公司规模在国内名列前茅,号称香港的“皮革大王”。

也许是为了弥补失学的遗憾,田家炳先生积极支持内地的教育事业发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田家炳先生在国内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还有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此外还有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

因此田家炳先生被尊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比这些数字更感人的,是田家炳先生的高尚品德。

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田家炳基金会的运作受到影响,陷入捐款承诺难以兑现的困境。田先生毅然卖掉在香港的别墅,将5600万港币全部投入内地的教育硬件建设,自己携夫人在外租一个面积很小的公寓容身。

之后又卖掉一个13万平米,高24层的田氏广场,得3亿港币,悉数捐给内地的几十所大学和中学。

这样一笔一笔的捐款,动辄几百万,上千万。而田先生自己的生活状况如何呢?

他没有私家车,上班都是公共交通,一双鞋子穿近十年,袜子也是带着补丁。他不讲排场,不搞庆祝。他深知内地的一些官场习气,每次捐款之时,若有地方大鱼大肉奢侈招待他,那这个地方就会失去田先生的捐款。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却很难。

田家炳先生就是这样坚持做了一辈子的好事,功在千秋的好事。

1993年9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决定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1996年,英国女皇亲授M.B.E.(Member of British Empire)大英帝国员佐勋章。
2010年7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颁授给田先生象征香港特区最高荣誉的大紫荆勋章。

我想,田家炳先生不会在乎这些荣誉,只在乎中国的莘莘学子和百年教育大计。

再次由衷感激田家炳先生之高尚行为与用心,愿您走好。


熊二History


我们学校的老校区一进校门就能看见一座叫“田家炳教育书院”大楼,那是田家炳老先生在1998年捐资600万建的,600万元在98年可不是小数目,是我们学校建校以来收到的最大的一笔捐赠。以下引用学校官微的纪念文章,希望大家能通过这篇文章对这位一生热心教育、奉献社会的企业家有所了解。

星光灿烂
文/ 刘路
(原文刊登于1998年10月5日 《陕西师大报》第255期,本文略有删减)
(一)
田家炳是一颗星。1965年由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1983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予编号的2886号行星。在璀璨的银河系中,它忠诚地闪耀着自己的光芒。
田家炳是一个人。一个客家后裔,一个蜚声中外的实业家, 执著不悔的慈善家, 一个爱憎分明、个性饱满的炎黄子孙。
无疑,以姓名来冠名星宿代表了社会对田先生至高的肯定与褒奖,但这种臻于极致的首肯,会使我们突然间与田先生遥远起来,遥远得只会在心中留下一个有关人与星的模糊对应而忽略田先生鲜活的性格魅力,而这魅力,才是更应当彰显与凸现的东西,才是田先生温暖我们的光华,值得去永远铭记、永远播洒。


田家炳先生1919年出生在广东省大浦县古野乡的一个偏僻山村。16岁父亲辞世,他不得不辍学以挑起执家重担。18岁即远赴越南,创立茶阳瓷土公司,业绩斐然,1939年夏,日军侵占汕头,瓷土出口受阻,田先生当机立断远涉印尼重新创业。先后创办超伦、南洋两家橡胶厂,业务鼎盛、如日中天。
在事业成功之时,保持冷静的头脑、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前进中的不利因素正是田先生的过人之处。1958年,田家炳举家迁徙香港。初到香港,田家炳就以非凡的气度与魄力买下了屯门30多万平方英尺的海滩、填海建厂,这种精卫式的举动被很多人嘲讽为“拿钱往海里扔”。田家炳不理会这些, 因为他明白,事业的巨轮刚刚扬起风帆,哪容得瞻前顾后、优柔寡断。1960年,奇迹出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化学工业大厦在荒芜的海滩拔地而起。投产后的第一批塑胶产品即倍受客户青睐,到了第二年,品种繁多的产品就占据了整个香港市场。
浅尝辄止、小富即安不是田家炳的性格,在他的心中孕育着更为远大的目标。
1968年,田家炳在元朗屏山扩建分厂,添置先进设备。在荔枝角道兴建田氏大厦,作为田氏化工企业总部。
1979-1982年,田家炳在屯门的厂地兴建起三座现代化工业大厦。田氏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经济效益扶摇直上,形成实力雄厚、誉满香江的“田氏王国”。

1992年,他又在广东东莞创建东莞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其规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均属全国一流,为国家出口创汇做出巨大贡献。

(二)

田家炳成功了,“香港人造革大王”的美誉理所当然地加在他的身上。田家炳富了,“岭南亿万富翁”,实在不是夸张。富翁的活法很多,飞扬跋扈者可以一掷万金博来丽人莞尔,循规蹈矩者可以锱铢必较留予儿孙奢华。而田家炳不会如此,他太眷恋生养他的热土,以至于家乡的发展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他的脑海,祖国的杆头日进每时每刻都会伴随他的心房勃勃律动。
“社会是由无数小我组成的,我们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都有赖社会各阶层人士分工协作提供。我的涓滴贡献,只是稍尽回馈社会之责而已。如果大家都能共同关心社会,各尽所能、奉献爱心,整个社会必然成为人类乐园……”
“我内心总觉得中国的每件事应该为每个中国人所关心,荣辱、毁誉、成败当然我都有份……”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田家炳先生的拳拳报国热肠;深邃的爱国情结决定了田家炳先生为了祖国的慈善事业义无反顾、执著不悔。

1982年,田先生预立遗嘱,指定将全部资产的百分之八十,逾十亿港元捐献出来成立“田家炳基金会”,全力资助祖国发展教育和各种公益事业。截止1997年底,该基金会已在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捐助大专院校二十一所,兴建中小学六十九所、医院十所,图书室三百五十所,以及展览馆、水电站、道路、桥梁……共耗资数亿元。
人的行为总有着各种各样的动因,或是欲念的撩拨、或是形势的逼迫,而要固化成奋斗终生的事业则必须无容置疑的信仰支持。多半个世纪过去了,田先生的耳畔还时常响起自己幼年时父亲的话语:“宁可实而不华,切忌华而不实”;“做好人就要谦恭诚信、薄己厚人、勤奋正直……”。他眼前会时常浮现父亲的身影,依旧把着他的手,端方周正地写下“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父亲的耳提面命与言传身教让年幼的田家炳懂得怎样去做一个人 、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朴素的传统道德、精深的传统文化和风细雨般沁润着稚气的田家炳。直到有一天,当父亲已离他远去的时候,他才清清楚楚地发觉一种东西已深深地融入血脉、成为他恪守不渝的信条。这种信条成就了田家炳、也正是这信条决定了他回馈社会的无悔选择,决定了他把报答与奉献当作终生的事业而奋斗不息。

田先生热心慈善不图名利,他说过,香港有很多人热忱善事善举,他不想锦上添花,内地有些地方很困难,他力争雪中送炭。他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给予,怎样去真正的回报,他要做的是把自己受用终生的道德财富真正地播散出去,使这精神之火在人群中点燃并燎引,使它最终成为骨骼,支撑起我们的民族;让它化为雨露,滋润万物苍生。
田家炳先生是幸福的,这幸福因为他贤美的妻子,因为他颖惠的儿女。因为布衣素食绝无半点巨贾气派疏放旷达容涵一袭仙风道骨,因为亲自驾车伴旧故历览香江风物体验起友情的融融切切,也因为吟辞章书文赋调琴瑟歌乐府时品咂出从容的雍雍雅雅。这种幸福朴素而不苍白、深邃而不艰涩,坚持文化传统使他得以愉悦康乐,而恪守道德节操更使他通体舒爽。
“我们希望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并无可厚非,但如果大家只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的提升,这样的社会是不完美的。我们的家庭,如果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纵是家肥屋润,富甲一方,能否称得上幸福的家庭?一对夫妻,如互相猜忌,同床异梦,你疑我诈,纵是珠光宝气,家赀巨万,算不算美满的婚姻?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从这些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得知:物质文明只是促进人类幸福的一个环节,我们还需要和谐的社会和有爱心的人群。要达到这个目的,自然需要培养个人的精神文明,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需要大家重视道德二字”。

田先生用他切肤的感受,用他质朴的言语向人们播洒着一种看似浅显,但太易忽略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只有当孩子们花儿般的笑脸沐浴在文明的圣光下,只有在我们的国家民康物阜,仪理有嘉时,我们才会觉出它的弥足珍贵,而由衷地感谢田先生近似执拗的固守与坚持。

(三)

冷静的田家炳清楚地懂得,一种道德的承袭,精神的燎引是何等困难,但他更倔强地相信在这种承袭时榜样与楷模的伟力,就像父亲对于他,像烛火对于暗夜。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只有通过它才能使精神更快地薪火相传,只有通过它才也会使道德越发地生生不息!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繁荣昌盛,先进的科技是最大的推动力。而科技的进步有赖于普及的教育。同时,最重要的是——和谐的社会秩序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是由教育中传播和建立的”;“二十一世纪的希望在于教育,要使十三亿人口变成政府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教育。中国是文明古国,国要富强,就要造就人才,就要办学校。教育的涵义是一切文明之本。另外就是要重视德育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科技、经济当然重要,但忽视了道德教育,经济再发达,社会也未必安宁、幸福。”;“依我个人经验来说,无论工商贸易的交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信誉、德行是很重要的。俗话说品学兼优、敦品励学,都可见德行的重要。我希望透过教育给年轻的一代传扬和建立以德服人的态度,使社会有良好的道德风气;我希望通过老师的身教言教给学生提供范例,以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品德,将来成为社会上的好公民,亦成为他人典范”……

田先生寄最多的希望于师范教育。“我之所以钟情于师范教育,是希望师范院校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教师和校长,更希望他们再教出更多更好的学生”,通览田先生成百上千的慈善项目,不难看出其中对师范教育的资助最不遗余力,最矢志不渝。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坐落在古城西安的陕西师范大学的资金困难才会使远在香江之滨的田家炳先生牵肠挂肚、寝食难安。这是教育部在大西北直属的唯一所国立师范大学,它肩负着中国相对贫困的西部省份的师资培养任务,田先生欣然解囊,捐助人民币600万元,建立陕西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
600万元,这是我校创办半个多世纪以来得到的最大的一笔资助,有了这笔资助,我们儒雅古朴的校园将新添一座现代化的九层教学大楼。
我们感念田家炳先生的古道热肠。而尤其感动与激励我们的是田家炳先生的这种精神与情怀。
有这样一件事, 或许对田先生来说是极微不足道的小事。田家炳先生对我校教育书院进行资助的决定成型后,多次亲自审阅修改工程图纸,他曾经在细致地看完图样后这样告诉吕九如副校长:
“还比较好,但有两处要修改。楼前的台阶是六阶,是双数,这不符合一般习惯,要改成七阶;西安夏天很热,楼内又不装空调,所以楼内走廊两侧的玻璃墙不要做成死的,要能够开启,以便通风降温, 让师生们感到舒适。”

田家炳教育书院奠基之日,适逢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丹桂飘香,花好月圆。是夜,师大校园一片欢歌笑语。 仰望天庭,头顶,一轮明镜似的圆月,正以庄严的步伐迈动,北斗熠熠,长庚灿灿,闪闪烁烁的星海中,哪一颗是田家炳星呢?

陕西师大的师生们,不必为肉眼无法寻觅那颗亲爱的行星而遗憾!让我们深切地铭记一位名标星汉的炎黄子孙,一位让你永远觉得温暖的慈善长者吧!


中国有许多楼叫“田家炳楼”,宇宙中有一颗星叫“田家炳星”,我们仰望星空时可以想起先生的教诲: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费曼学习法


借用一个佛家的说法,田老先生是人间菩萨,是真正的大德!作为一个客家人我对先生无比崇敬和钦佩,也感到很骄傲和自豪!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青年漂泊,拖家带口,艰难创业,成功后却为教育倾尽所有,全国各地都是他建得学校,从大学,到中学,到小学,甚至幼儿园,有无数的孩子在他的呵护和支持下成人成才,成为家庭的支柱,国家的栋梁,创造一个时代的时候,也成就了少数的功业,这个功业不是大富大贵,高官厚禄!而是树人,而是为子孙后代拔断愚昧的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虽九死其犹未悔!田老先生的善举大爱就是在为天地立心,田老先生的助学就是为生民立民,田老先生为教育就是在让所有中国的下一代能有机会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田老先生一生为此志业殚精竭虑,坦荡无私,全无保留,那就是虽九死犹未悔!他做得都是圣人的功,圣人的德,圣人的言行!


田老先生背井离乡数十年,乡音未改,赤子之心未改,客家人的朴素勤劳坚韧未改,尊师重教的精神未改,不但未改,还未天下立了榜样!


田老先生,身价亿万,却卖房房卖产,于己却节俭到极致,一分一毫皆无比珍惜!身为名流,却谦和朴实,平易近人,无丝毫架子!


笔者一直认为,人的一生的就是追求圆满,走向究竟和解脱的一生,是由粗糙走向清凉朝圣的一生,而田老先生的一生便是印证!


大哉田老,大哉先生,流芳百世,遗爱千秋,音容宛在,浩气长存!先生千古,先生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