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三)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三)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7-1937.7),也稱作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展土地革命,反對國民黨恐怖統治的內戰時期。從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開始,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結束。

毛澤東這一時期的詩詞以波瀾壯闊的社會革命和社會鬥爭場面為創作題材,以革命家和藝術家的獨特感受,史詩般地再現了中國革命風起雲湧的歷史畫卷;象浪花一樣隨社會革命的浪濤而跳躍,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渾然一體,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這一時期的鬥爭歷程。

讓我們繼續跟隨毛澤東詩詞走入中國革命戰爭的宏偉畫卷,領略革命領袖的戰鬥豪情與傑出詩人的創作激情,來一次引人入勝、美不勝收的精神遠足和靈魂的洗禮!

菩薩蠻·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

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三)

《菩薩蠻·大柏地》創作於1933年夏。 首次發表在1957年《詩刊》1月號上,後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毛主席詩詞》和1986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

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縣城北30公里。1929年1月,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軍從井岡山出發,2月10日,同追來的國民黨軍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柏地戰鬥),大獲全勝。1933年夏天,毛澤東重新經過大柏地,面對昔日金戈鐵馬的戰場,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了這首詞。

這首詞以歡快的筆調,描繪了一幅色彩斑讕的大柏地雨後的壯麗景色。上闋主要寫大柏地雨過天晴、鮮麗如畫的景色,首句七個顏色字,而且每字每頓,突兀奇瑰,有破空到來之感,同時又十分形象傳神地給了我們一幅斑斕的夏日黃昏圖。寓情於景物之中;下闕聯想回憶當年大柏地的激烈戰鬥,由過去寫到現實,由敘述轉到抒情。雖然是一首追憶戰爭的詩篇,卻沒有激烈憤慨的戰爭場面,“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在夏日黃昏雨後的晴空裡顯得分外美麗。詩人打破以往陳舊的模式和內容,為我們創造出一個新意境:“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全詞語句跌宕優美,氣勢高遠,意境深邃,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樂觀的革命豪情和對戰爭、對美的看法。

清平樂·會昌

一九三四年夏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

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三)

《清平樂·會昌》寫於長征即將開始之際。1933年夏蔣介石親自策劃了第五次“圍剿”。當時,以博古為代表的中央臨時政府推行“左”傾政治策略和軍事策略,並反對排斥毛澤東的正確領導,毛澤東被排擠出了領導集團,在會昌“養病”。這首詞作於1934年7月,毛澤東在會昌登山後所作,最早發表在《詩刊》1957年1月。

這首詞,毛澤東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心情。”

毛澤東心情雖然苦悶,但並不消沉,《清平樂·會昌》基調是昂揚的,語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澤東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和堅韌不拔的意志,但是字裡行間也隱約表露了詞人的憂慮和憤懣。“風景這邊獨好”的獨白,更加表達出詩人身處逆境,始終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樂觀、豁達之情,以及對革命前途的堅定信心。

“詩言志”,毛澤東豪邁地宣稱“踏遍青山人未老”,他看到的是,“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而遠望南粵,“更加鬱鬱蔥蔥”,立意深遠,用浪漫主義的精神,革命主義的激情,還有現實主義的深厚內涵,抒發積極樂觀努力奮鬥的情懷,給我們呈現出一個非常精彩、完美的詩詞藝術品。

十六字令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

其一: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三)

這三首小令作於1934年到1935年間。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各軍團分別從閩西的長汀、寧化和贛南的瑞金、雩都地區出發,開始了遠離中央根據地井岡山的二萬五千里長徵。長征途中,紅軍不僅大多數時候都在高山峻嶺中行軍,而且也常在萬山叢中衝破蔣介石的圍追堵截,既歷盡艱辛,又充滿勝利的喜悅。毛澤東這三首小令,就是在翻山越嶺的長征行軍途中寫下的。

這三首小令都描寫了長征路上的山,所寫重點不同,合起來卻是完整的組詩。氣勢博大雄渾,豪放灑脫,氣韻天成,盡顯山之體勢、風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負。

第一首表面上是極寫山之高,實質上是寫紅軍越過高山時,所表現出的藐視困難、一往無前、不可屈服的精神氣概第二首表面上是極寫山之大,寫群山之磅礴、險峻,實質上是寫紅軍在萬山叢中英勇戰鬥的雄偉、豪邁的氣概。第三首表面上是極寫山之堅,寫眾山之堅固、堅強,實質上是寫紅軍崇高、堅韌的意志和中流砥柱的作用。把山寫得瑰偉雄奇,絢麗璀璨,流動迴旋,又凸顯了湘江之戰後紅軍面臨的緊張局勢。“快馬加鞭”“驚回首”“奔騰急”“天欲墮”,寥寥數語,戰事危急的情形躍然紙上。但“萬馬戰猶酣”“賴以拄其間”,筆鋒一轉,就把紅軍將士飽滿的戰鬥激情和堅韌的革命意志表現得淋漓盡致。

憶秦娥·婁山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張守濤國畫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三)

1935年2月二渡赤水後,紅軍猛攻婁山關高地金山,經過肉搏,佔領了這個制高點,然後連續衝鋒,把敵人完全擊潰,傍晚佔領了婁山關關口。關上只有茅屋兩間,有一石碑,寫著“婁山關”三個大字。

攻破婁山關是四渡赤水戰役中間的一次戰鬥,整個四渡赤水河的戰役是一場非常巧妙的運動戰,用兵如神,是毛軍事思想的一個光輝範例,也是古今中外軍事史上的奇蹟。而《 憶秦娥·婁山關》 是他所有詞作中絕對第一流的作品,寫景狀物、抒發胸臆,堪當精品。 慷慨悲烈、雄沉壯闊,從內到外描寫了紅軍“風蕭蕭兮易水寒”般的鐵血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這一節情景這首詞生動地描寫了當年紅軍指戰員從拂曉出發到傍晚結束戰鬥的動人情景。

有專家將這首詞與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對比,認為毛詞從藝術性上毫不遜色,而描繪更為細緻,意境更為雄闊。

七律·長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1935年9月27日,紅軍到達甘肅通渭榜羅鎮。9月28日,毛澤東在通渭縣城東文廟街小學召開的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全軍排以上幹部會議上講話時,即興朗誦了自翻過終年積雪的岷山後就醞釀在心中的詩篇《七律·長征》。

《七律·長征》是長征時期毛澤東創作的唯一一首律詩,定稿於1935年10月。是毛澤東長征詩詞的巔峰之作,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讚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七律·長征》 既是長征的史詩,也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崇高革命精神的讚歌。

一般說來,以地名入詩很難,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現敗筆。毛澤東卻運用得很成功,借山水來反襯紅軍的壯舉,這不僅是他具備挫萬物於筆端的詩才,更具備吐磅礴於寸心的詩情。 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引用了這首詩,使其成為與世界讀者見面最早的毛澤東詩詞作品。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三)

未完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