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三)

毛泽东诗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也称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的内战时期。从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结束。

毛泽东这一时期的诗词以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斗争场面为创作题材,以革命家和艺术家的独特感受,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象浪花一样随社会革命的浪涛而跳跃,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的斗争历程。

让我们继续跟随毛泽东诗词走入中国革命战争的宏伟画卷,领略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来一次引人入胜、美不胜收的精神远足和灵魂的洗礼!

菩萨蛮·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毛泽东诗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三)

《菩萨蛮·大柏地》创作于1933年夏。 首次发表在1957年《诗刊》1月号上,后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和1986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

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30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柏地战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了这首词。

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谰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上阕主要写大柏地雨过天晴、鲜丽如画的景色,首句七个颜色字,而且每字每顿,突兀奇瑰,有破空到来之感,同时又十分形象传神地给了我们一幅斑斓的夏日黄昏图。寓情于景物之中;下阙联想回忆当年大柏地的激烈战斗,由过去写到现实,由叙述转到抒情。虽然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却没有激烈愤慨的战争场面,“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美丽。诗人打破以往陈旧的模式和内容,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全词语句跌宕优美,气势高远,意境深邃,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乐观的革命豪情和对战争、对美的看法。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毛泽东诗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三)

《清平乐·会昌》写于长征即将开始之际。1933年夏蒋介石亲自策划了第五次“围剿”。当时,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并反对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毛泽东在会昌登山后所作,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

这首词,毛泽东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

毛泽东心情虽然苦闷,但并不消沉,《清平乐·会昌》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风景这边独好”的独白,更加表达出诗人身处逆境,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豁达之情,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诗言志”,毛泽东豪迈地宣称“踏遍青山人未老”,他看到的是,“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而远望南粤,“更加郁郁葱葱”,立意深远,用浪漫主义的精神,革命主义的激情,还有现实主义的深厚内涵,抒发积极乐观努力奋斗的情怀,给我们呈现出一个非常精彩、完美的诗词艺术品。

十六字令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

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毛泽东诗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三)

这三首小令作于1934年到1935年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从闽西的长汀、宁化和赣南的瑞金、雩都地区出发,开始了远离中央根据地井冈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红军不仅大多数时候都在高山峻岭中行军,而且也常在万山丛中冲破蒋介石的围追堵截,既历尽艰辛,又充满胜利的喜悦。毛泽东这三首小令,就是在翻山越岭的长征行军途中写下的。

这三首小令都描写了长征路上的山,所写重点不同,合起来却是完整的组诗。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尽显山之体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

第一首表面上是极写山之高,实质上是写红军越过高山时,所表现出的藐视困难、一往无前、不可屈服的精神气概第二首表面上是极写山之大,写群山之磅礴、险峻,实质上是写红军在万山丛中英勇战斗的雄伟、豪迈的气概。第三首表面上是极写山之坚,写众山之坚固、坚强,实质上是写红军崇高、坚韧的意志和中流砥柱的作用。把山写得瑰伟雄奇,绚丽璀璨,流动回旋,又凸显了湘江之战后红军面临的紧张局势。“快马加鞭”“惊回首”“奔腾急”“天欲堕”,寥寥数语,战事危急的情形跃然纸上。但“万马战犹酣”“赖以拄其间”,笔锋一转,就把红军将士饱满的战斗激情和坚韧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张守涛国画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诗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三)

1935年2月二渡赤水后,红军猛攻娄山关高地金山,经过肉搏,占领了这个制高点,然后连续冲锋,把敌人完全击溃,傍晚占领了娄山关关口。关上只有茅屋两间,有一石碑,写着“娄山关”三个大字。

攻破娄山关是四渡赤水战役中间的一次战斗,整个四渡赤水河的战役是一场非常巧妙的运动战,用兵如神,是毛军事思想的一个光辉范例,也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迹。而《 忆秦娥·娄山关》 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情景。

有专家将这首词与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对比,认为毛词从艺术性上毫不逊色,而描绘更为细致,意境更为雄阔。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9月27日,红军到达甘肃通渭榜罗镇。9月28日,毛泽东在通渭县城东文庙街小学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全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讲话时,即兴朗诵了自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就酝酿在心中的诗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长征时期毛泽东创作的唯一一首律诗,定稿于1935年10月。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的巅峰之作,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七律·长征》 既是长征的史诗,也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崇高革命精神的赞歌。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引用了这首诗,使其成为与世界读者见面最早的毛泽东诗词作品。

毛泽东诗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三)

未完 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