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么小朋友不會當「好人」?合格父母都該懂

下面三個情景,作為父母的你,一定不會陌生:

情景1:撿了玩具不會歸還

為什麼小朋友不會當“好人”?合格父母都該懂

一位小男孩跟奶奶出外玩耍,半路上看到一隻玩具小鴨子,“趕腳”的撿起來抱懷裡,無比激動地奔到奶奶面前:“鴨子鴨子!”

“這是別人的玩具,不能要,趕緊放下來!”

“不!我就要!”

“你這孩子太壞了!”奶奶揚起手要打孩子,小男孩乾脆躺地上打滾。

情景2:偷吃

為什麼小朋友不會當“好人”?合格父母都該懂

姥姥生病了,媽媽給燉了雞湯,廚房傳出陣陣香味。

小女孩跟媽媽說:“好香啊,我想吃!”

“不能啊!這是姥姥的,小朋友要尊敬老人!”

才剛進了一趟廁所,媽媽就看見女兒手裡抓著雞腿躲在桌子下偷吃!

情景3:搶玩具還咬人

為什麼小朋友不會當“好人”?合格父母都該懂

幾位小朋友在客廳玩玩具,

突然一位小男孩搶了旁邊一位小朋友的玩具熊,在爭搶中還抓起別人的手咬了一口。

小男孩抱著玩具熊歡天喜地,被搶小朋友哭得鼻涕眼淚滿臉流。

▲為什麼小朋友會做壞事?

年幼孩子們的行為表現,常常是他們內心最真實的鏡子,寶寶們降生後的前幾年,重要的任務是“生存”,所以他們會做大量利己的事情。這個說法被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稱為“自我功利”。什麼是“自我功利”?簡言之,也叫“本我”,即小孩子的自我本能。

為什麼小朋友不會當“好人”?合格父母都該懂

在孩子們生命的初期,他們餓了痛了會狂哭,遇見有趣的東西會歸為己有,看到自己喜歡的就搶,味道好吃的就顧不了別人……幼年時期孩子的“本我”非常典型,所以小朋友不會當“好人”,因為他們還沒有這種意識。

▲6歲前,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

雖然不排除某些孩子本性的問題,但其實大部分小朋友6歲前基本無“道德感”,父母需要做的一件重要事——別讓孩子的“本我”佔據了他們所有的心智,從小給孩子建立道德規範,幫孩子心裡“裝下”別人。兒童心理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也說,孩子7歲後,才開始思考道德上的矛盾。可以說,孩子們6,7歲前,是道德感搭建的重要階段。父母們就把各種做壞事的孩子們當成一張張白紙,你要耐心地在上面“塗抹”出各種道德規範。

為什麼小朋友不會當“好人”?合格父母都該懂

面對小朋友做壞事,父母們常常做的下面一些蠢事是不建議的:

打罵孩子;

嘲諷孩子;

給孩子貼上“壞孩子”標籤……

相比之下,父母需要做的,是阻止孩子的不正確行為,耐心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父母最好在平時的生活中以身作則,當一本“活教材”;注意給孩子建立系統的道德規範,哪些行為能做,哪些行為不能做,哪些行為會被他人歡迎,什麼品性會更有利於成長和幸福……這些是寶寶們出生後,父母就要一點一滴地給孩子建立起來的。

▲為什麼培養孩子做好事,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在給孩子建立道德規範的同時,要引導孩子做好事的優良品德。為什麼?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1、有助於孩子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

一位小朋友在幼兒園的郊遊中,她旁邊的小同伴摔倒了,小同伴“哇哇”哭時,小女孩從自己的小書包裡拿出一張紙巾,幫小同伴輕輕地擦掉傷口的沙子,還輕拍小同伴的肩膀安慰。小女孩一本正經地說:“你看,你不小心摔倒了,下一次見到樹枝就會繞開……”她在跟別人說話時,其實也是給自己忠告和做總結。不僅有助於她建立積極的價值觀,還有助於自己未來的成長。

為什麼小朋友不會當“好人”?合格父母都該懂

心理學家皮列文(Jane Piliavin)和同事經過大量的研究,他們發現,那些從小經常做好事的孩子,未來將擁有積極的社會價值觀和生活態度,除此之外,

這些為他人付出的孩子,未來也較少出現犯罪、早孕、輟學等狀況。這是一種幫助了別人、自己又獲益的真實寫照。

2、有助於孩子獲得幸福感

為什麼小朋友不會當“好人”?合格父母都該懂

簡言之,常做好事的孩子,幸福感會更高,容易獲得寧靜的人生。這,不正是我們這些父母,期盼自己和期盼孩子們擁有的最珍貴的東西嗎?

所以,別以為孩子人性本善,也別以為孩子人性本惡,他們是一張張帶著“顏色”的空白紙,父母們有責任在上面描繪出一些“正確”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