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信、愛發脾氣、逆反……媽媽的控制欲對孩子的傷害這麼大

有一位有暴力傾向的媽媽曾經向我們傾訴:

我覺得,我真的不是一個很稱職的媽媽,有時候我甚至有點虐待狂的感覺,有時候看到寶寶那可愛的臉我就想掐她可愛的小臉,看到她身上的肉肉我就想咬兩口,我是不是有病啊,有時候打孩子有一種想要往死裡面打的想法,可是我卻不能沒有她,我想要給她好的生活,好的環境成長,可是我這樣的變態行為我該怎麼辦,很多時候我都努力控制自己,可是有時候就是控制不了。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行為,有時候我都控制不了自己一樣,前兩天晚上我又掐她了,就因為她晚上撒尿在床上了,我就拼命的掐他,掐完了以後就覺得心裡好像舒服了很多,請問我這是怎麼了,我該怎麼辦啊?

不自信、愛發脾氣、逆反……媽媽的控制慾對孩子的傷害這麼大

為什麼這位媽媽對老大會如此有“控制意識”?其實是安全感極度缺失的父母,才可能出現過度控制孩子的現象,並會養出迴避型或者暴力型孩子。

其實,這位媽媽是典型的沒有安全感的表現。沒有安全感會怎樣?她希望有所控制。能夠被控制的對象實在有限,孩子就成為最佳的控制對象,因為只有這個孩子看起來是完全屬於她自己的。於是,媽媽把全部的心念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果然,與媽媽深入溝通後,她跟我們承認:

在情感上,女兒是我唯一的寄託,因為爸爸媽媽是離婚了的,從小又是留守孩子,所以我覺得在感情上我特別沒有安全感,我努力的想要做一個好媽媽,可是我卻時不時的虐待她,我真的不知道要該怎麼辦,要怎麼去控制自己。

可以說,她的處境我們能理解。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會像自己曾經那樣不被關注、不被愛,所以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甚至想要養出一個完美的小孩。媽媽掐孩子,其實也是一種愛的表達,只是沒有找對方法。我的建議是,媽媽應該把這種情況告訴孩子爸爸,坦誠自己的困境,讓爸爸來幫助自己。

針對這種情況,如果爸爸能介入,既起到了對孩子的保護作用,也能緩和媽媽的情緒。因為爸爸對媽媽的愛,能夠部分彌補媽媽童年時候的陰影和情感缺失。

後來媽媽又跟我說了她的擔憂,即因為內疚、自責,讓她害怕將事實告知丈夫或者其他人,因為怕他們“怪我太狠心”。

其實媽媽們要相信自己的丈夫。沒有人想要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有時候,不是別人太冷漠,是我們不懂得如何求助。要知道,尋求他人的幫助,也是一種需要我們有意識去培養的能力。

不自信、愛發脾氣、逆反……媽媽的控制慾對孩子的傷害這麼大

其實,當我們向外求助的時候,不要說自己現在的行為,說困惑就好。如果覺得丈夫和家人都不行,那就需要再邁出一步,找自己親密的朋友訴說,並從全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的狀態慢慢走出來,不能全部都在孩子身上。要知道,孩子是屬於自己的,無論是24小時守在孩子身邊,還是每天只有2小時陪伴孩子。

類似這樣沒有安全感的媽媽還有很多,必須要嘗試跟孩子做一些分離。

不自信、愛發脾氣、逆反……媽媽的控制慾對孩子的傷害這麼大

如何轉變?

第一,這樣的媽媽需要主動去尋找能量,幫助自己去轉變;

第二,如果還有傷害寶寶的衝動,給自己做個限定,想的時候,立馬離開,找個其他人介入進來,做情緒控制的第一步。

很多時候,雖然父母的某些心理並不能稱之為病態,但不恰當的心理狀態,同樣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影響。比如最常見的,是父母自己情緒管理不當,給孩子造成的不必要負擔,影響到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情緒化的父母“造就”情緒化的孩子

有一些年輕的父母,他們對待孩子比較情緒化:高興時愛得不得了,又是親又是抱;不高興的時候,就大發脾氣,非打即罵,對孩子的愛隨著情緒走,喜怒無常,讓孩子無所適從。

還有些家長由於工作壓力大,精神容易緊張,心情有時也像天氣一樣,變化無常。孩子變成了家長髮洩情緒的工具。甚至有些父母特別自以為是,常常居高臨下使用家長作風,強迫命令孩子做一些事情,以為孩子是自己養的,想打就打,想罵就罵,一點都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不能說這樣的父母就不愛孩子,當他們心情好的時候,也會對孩子溫和慈愛。但他們情緒的變化使孩子不明究竟,產生極度的不安全感。

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也是情緒化的。這不是因為遺傳,而是因為孩子模仿學習的天性、家庭的薰陶和父母情緒影響所造成的。同時,無緣無故的訓斥、責罵對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人格影響很大。其結果是親子關係緊張,孩子有逆反心理,你越想讓他聽你的,他越不聽。

父母是幼兒最親密、最直接的生活與成長夥伴,為人父母者的生活行為對幼兒的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緒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謙虛禮貌,有助於幼兒的心理健康發育;而如果父母在家裡經常情緒惡劣,吵架鬥嘴,則會讓幼兒經常處於緊張和恐懼之中,對於孩子的心理發育極其不利。

文章內容來自於《陪孩子走過關鍵六年》

不自信、愛發脾氣、逆反……媽媽的控制慾對孩子的傷害這麼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