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象姑館是什麼?為什麼當時上流社會出現了逛象姑館的風氣?

funnyapp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象姑館即男妓青樓,象姑取自“相公”的發音,即提供男妓的風月場所。

象姑館最早見於北宋時期,而盛於明清兩朝。

明末學者沈德福認為,1429年,宣德皇帝的禁娼令使部份官員轉向年輕男性取樂。到了萬曆年間,男娼業發展其勢之盛,直逼他們的女性對手。

清嘉道時期,京城的男性性工作者更進佔八大胡同。

象姑館的恩客主要是男性,也有少量的女性。

而淫樂男性並不是兩宋明清才有,最早在戰國時期,便已見文字記載。

所謂“龍陽之好”,“斷袖之癖”便是指的這一回事。

“龍陽之好”語出《戰國策·魏策》

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涕出?”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兇惡,而得為王拂枕蓆。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闢人於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魏王曰:“誤!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於是布令於四境之內曰:“有敢言美人者誅。”

意思是說有一天,魏王與龍陽君同船釣魚,龍陽君釣得十幾條魚,竟然哭了起來,魏王驚訝的問其緣故,龍陽君告訴魏王說最初釣得一魚非常高興,後釣得越來越大,便將小魚丟棄。由此思己,四海之內,美人頗多,害怕魏王寵愛其他的美人,必將拋棄自己,所以流淚。魏王為了不讓龍陽君傷心憂慮,下令舉國禁論美人,違禁者滿門抄斬,以表其愛龍陽君。

“斷袖之癖”語出《漢書》

《漢書.佞幸傳第六十三》 :“常與上臥起。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

說的是有一天哀帝早晨醒來,見董賢還睡著,哀帝欲將衣袖掣回,卻又不忍驚動董賢。可是衣袖被董賢的身體壓住,不能取出。但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來,情急之下,哀帝竟從床頭拔出佩刀,將衣袖割斷,然後悄悄出去。而董賢醒來,見身下壓著哀帝的斷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從此越發柔媚,須臾不離帝側的故事。於是後人把寵愛男色,稱作“斷袖癖”

以上便是中國男寵文化的淵源。

原創作品,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象姑館,男性賣淫之場所也。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而同性戀的歷史亦可追溯到很早。清代紀曉嵐所著《閱微草堂筆記》雲:“雜說孌童始黃帝。”孌童即是同性戀的意思,民間野史傳說同性戀從黃帝時期就開始了,當然只是民間傳說並無確鑿證據。

《尚書·商書·伊訓》記載:“惟茲三風十愆,卿士有一於身,家必喪;邦君有一於身,國必亡。”三風者,指兩種巫風:舞、歌;四種淫風:貨、色、遊、畋;四種亂風: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其中的比頑童就是指同性戀。說明至晚在商朝,我國就出現了同性戀,而且被認為是歪風邪氣。

此後歷朝歷代均有同性戀的記載。最著名的有“餘桃”、“龍陽”、“斷袖”等典故。

衛靈公和彌子瑕是一對男同性戀。彌子瑕是個美男子,衛靈公非常寵愛他。有一次,彌子瑕摘下一個桃子,吃了一半感覺很好吃,於是拿去給衛靈公,衛靈公很高興,覺得彌子瑕自己捨不得吃,留給衛靈公。男同性戀也有喜新厭舊的,後來彌子瑕老了,不再是個帥小夥,衛靈公漸漸疏遠他,還為彌子瑕拿吃剩下的桃子給他而生氣。

龍陽君陪魏王釣魚,釣上魚後潸然淚下,魏王問其故,龍陽君說:我釣到魚之後雖然很高興,但是釣上大魚就想把之前釣的小魚扔掉。如今魏王寵幸我,而四海之內美人那麼多,到時候我就成了魏王丟棄的小魚。魏王很感動,便下令:有進獻美人的滅其族。後來“龍陽之癖”、“龍陽之興”、“龍陽之好”成了男同性戀的代名詞,只是不知道龍陽君所謂的美人,是指男人還是女人。

西漢董賢英俊瀟灑,深受漢哀帝寵幸,兩人同床共枕形影不離。《漢書·董賢傳》記載:“出則參乘,入御左右,旬月間賞賜鉅萬,貴震朝廷。”有一次漢哀帝一覺醒來,而董賢沒醒,還壓住了漢哀帝的袖子,漢哀帝不忍心驚動熟睡中的董賢,拿刀割斷衣袖,斷袖也是中國古代男同性戀的代名詞。

明朝萬曆年間,社會經濟充分發展,國庫充盈,百姓豐衣足食,所謂飯飽思淫慾,此時貪圖享樂之風盛行,官員、商人、文人爭相嫖娼。只不過玩法多了,妓女已經不能滿足這些人的需求,於是他們開始玩妓男,象姑館即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是專門供妓男賣淫的地方。

明代謝肇浙《五雜俎》雲:“今天下言男色者動以閩廣為口實,然從吳越至燕雲,未有不知此好者也。今京師有‘小唱’專供縉紳酒席,蓋官妓既禁,不得不用之耳。 ”

明沈德符對明武宗正德皇帝孌童的記載雲:武宗初年,選內臣俊美者以充寵幸,名日老兒當,猶雲等輩也。時皆用年少者,而日老幾,蓋反言之。

晚明張岱《自為墓誌銘》雲:“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直接把同性戀當做自己的諸多愛好之一。



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板橋自敘》雲:“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餘桃口齒及椒風弄兒之戲。”跟張岱一樣,直言不諱地說自己喜歡“餘桃”,即前面說的餘桃,同性戀。

《燕京雜記》記載清代男妓的情況:“京師優童,甲於天下⋯⋯妖態豔妝,逾於秦樓楚館。初人都者,鮮不魂喪神奪。”妓男比妓女還銷魂,孌童是正當娛樂,嫖娼反被恥笑,真是讓人費解。

清代梁紹壬作詩云:“軟紅十丈春風酣,不重美女重美男。婉轉歌喉嫋金縷,美男妝成如美女。”

明清兩代是中國古代同性戀發展的巔峰時期,尤其是明代中晚期到清代的四百年期間。中國古代同性戀又以男同性戀為主,這期間巔峰到何種程度呢?同性戀幾乎與異性戀平起平坐,官員士大夫等上流社會對其趨之若鶩,以致出現了“不重美女重美男”、“有歌童而無名妓”之說法,男風盛行導致妓院的市場份額急劇下降,甚至有官員士人視孌童為風流韻事,視同性戀為彰顯身份的標誌,可見同性戀之風規模之大,影響之深。

何以明清時期男同性戀如此盛行?

第一:中國傳統性文化不排斥男同性戀。一般認為,男女性交會導致男子折損陽氣,因此主張節慾,而男子與男子性交,由於射精損失的陽氣可從對方體內取回,故不會損失陽氣。

第二:中國傳統封建家庭倫理對男同性戀持中性態度,不褒不貶。男子履行成家立業,傳宗接代的任務之後便不受道德約束,與其他男子性交,妻子無權過問。男女之間的異性戀會擾亂家庭和宗室的秩序,而男同性戀不會影響封建社會家庭倫理。這種道德上的默認與縱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社會經濟不斷髮展,人們對宋明理學積怨已深,性解放是人們衝破禮教束縛的形式之一。明初對禮教的推行比宋代還要嚴厲,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長期束縛著人性,晚明上流社會從長期的性封鎖與性禁錮中解脫出來,性得到了充分地解放,當然也包括男同性戀這種形式。

第四:明清律法對異性戀的束縛。明清法律均嚴禁官員士人嫖娼,卻忽略了同性戀這種情況。乾隆皇帝雖然下令禁止男性賣淫,但並未起到實質性作用。一方面法律禁止嫖娼,另一方面道德和法律對同性戀均無有效約束,於是士大夫另尋途徑以滿足需求。前面也提到過明代謝肇浙《五雜俎》雲:“今京師有‘小唱’專供縉紳酒席,蓋官妓既禁,不得不用之耳。 ”


理工科直男



象姑,應該是相公吧,他是男性花錢找男性的地方。也就是同性戀的地點。但是象姑館裡找男性是需要花錢的,就是男性的妓院。據說,象姑館的男性非常妖嬈,從小就會按照女孩子來培養。長大後也會吃一些藥,身體柔弱,接近女人。也是當時國家不允許開妓院,鑽了一個國家空子,才出現的。

清朝傳下來的同性故事很多,在紀嘵嵐的小說草堂筆記裡,就有不少。我記得一個是有個秀才,被一個大漢強姦。秀才去告狀,當官的問他怎麼了。秀才說被人雞姦。當官的不明白這個詞,秀才又說分桃,當官還是不明白。後來秀才沒招說他將男作女。當官的才明白過來。


當時的奕童之風,在上流社會流行,一是民生比較富足,二就是古風所致。相傳秦始皇時丞相李斯就養有奕童。清朝也有不少官員家裡養奕童。這個可以談一下,我怎麼感覺是人吃飽喝足了,一些心思就出來了,就是開始胡思亂想。在清朝禮儀之風盛行,給這個地方還取了一個這麼文雅的名字,象姑。有這個地方,還能公開,可見當時的社會是什麼風氣。

感覺人性墜落到底了,現在人們倒是理解同性戀了。我也接觸過好幾對。不知道為啥,我總感覺很是彆扭。但這是人的選擇,不要歧視吧。


東北農村陰陽先生


“象姑”的由來,應該江南地區等地有人以方言稱“相公”,而聽者是北人,耳中就成了“象姑”。(類似的情況,比如東南沿海多稱母親為“姆媽”,全國各地有稱“阿媽”“媽媽”“娘“媽”等十多種)

提供性服務的男妓稱為孌童、龍陽等。明代時稱為小官,清代則稱為相公或象姑,開設有象姑館。男妓有時亦被俗稱為兔子。在現代,為他人提供服務的男性俗稱為牛郎。

最早體驗過男妓的中國人,可能是黃帝他老人家,當然這是清代文人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寫的“雜說孌童始黃帝”,當然這個記載當不得真。

若是紀昀說的屬實,那麼男同性戀恐怕是貫穿中華歷史了。

明清時期,士大夫皆好男風這有很多原因:

1、資本主義萌芽(兜裡有錢)

商品經濟開始發展,工商業發達,金錢帶來浮華之風。因而文人中科舉之後,立刻納妾大興土木興建宅邸,歌舞酒宴,奢華不止。(明初就有沈萬三這樣的鉅富,鉅富人家玩弄孌童不稀奇,喝人奶吃胎盤都有;阿拉伯土豪們獅子老虎獵豹鷹隼等等都能開動物園。簡單的形容,就是有錢閒的慌,到處找樂子。恰好士大夫們喜歡孌童,下面的人效仿,隨後蔚然成風)

2.思想開放(注重享受)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都主張重農抑商,因為封建統治者都實行愚民政策,農民質且樸,沒了土地啥也不是,啥也幹不了。好不容易出了幾個讀書人,就拉攏他成為統治集團的一員。而商人刁滑,事事偷稅漏稅,僅僅做個二道販子,利用信息差就能很快富裕起來。整體上商人比農民聰明的多,對於統治者來說很難管理。

商人思想開放,腰包也富裕,商業上官商勾結很普遍,因此協同前往“象姑館”狎男妓(大保健)以談談生意,促進感情,是比較普遍的方式(雖然朱元璋嚴禁貪汙,但明後期貪腐嚴重,廣為人知的崇禎要錢沒有,叛軍攻城搜出無數白銀)。

還有談到宋人經濟更加繁榮,更加開放,為什麼沒有大量“象姑”?因為宋人一直生活在遊牧民族的壓迫之下,文化方面更加繁榮,如“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的典故。不像明代已經被宋明理學這座大山壓的喘不過氣,而朱熹等代表的程朱理學要在作者死後才得到推崇。

3.溫飽思淫慾

“秦淮十八絕”是青樓文化的集中體現,長期處於安定富裕的生活都會造成大量的人滿足於感官刺激。這有很多例子,如盛唐玄宗獨寵楊貴妃;西班牙航海發現後,大量白銀被用於購買奢侈品,都是買給妻子和情人。

對於有錢有閒的古代紈絝子弟而言,女妓嘗過味道了,換換口味試試象姑也無妨。(如《紅樓夢》賈寶玉就差點愛上了一個戲子)

以上


木劍溫不勝


明清時期象姑館,既是個性的的解放,也是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的產物。當然,也與個人慾望的激發有關。提供服務的男妓,明代時稱為小官或兔子,清代則稱為相公或象姑。

市井文化的發展促進了多元的社會需求。

風月場所,既有柔情似水的美嬌娘,也有身體雄壯,面容清秀的男妓,今天俗稱鴨子。為什麼叫象姑,大家可以從字面理解,男性的生理特徵,一柱擎天,而大眾認為妓女是風月主流,男妓以象姑稱呼,再恰當不過了。浮華的世風,助長了士大夫和官僚階層享樂的生活。而且,同性戀古已有之,在人群中佔有一定比例,以男妓服務有這方面需求的上流人士,逐步演變稱俗。甚至,一些人以龍陽為好。

當然,一些貴婦人或者女性商賈,行途寂寥,也喜歡找象姑尋歡作樂,促進了象姑館的興起。而且,1429年宣德皇帝鑑於納妾和尋歡之風太盛,下令禁止娼妓業的發展,取締了合法性,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部分官紳開始喜好年輕的男性,以此取樂,滿足自己的征服慾望。據有人研究,萬曆年間的象姑行業甚至超過了青樓。如陶谷《清異錄》稱,

目下京師出賣色相的戶頭將近一萬家,乃至男娼自賣肉體,進退怡然。此類特殊的風月作坊,俗稱“蜂窠”。

清代也是如此,以致於乾隆皇帝都想要遏制這股風潮,然而沒有合理的方法解決,只能不了了之。到了晚清時期,八大胡同成了象姑的集中地,豪客輒於此取樂,成為一道奇觀。

歷史傳訊社,秉持原創,期待評論轉發和寶貴點贊👍!您的支持和關注將是我繼續前行的動力!

秦右史


象姑館就是古代男性賣淫的地方(即男妓青樓

),男性從事性工作的古已有之,最早記載男性賣淫的是宋朝的典籍,在兩宋期間,有眾多男性在妓院賣淫。

明清時期,男性從事賣淫工作的越來越多,就單獨開闢地盤,因為當時的男妓多被稱為相公或者象姑,因此稱男性從事賣淫的地方被稱為象姑館,明萬曆年間,男娼業發展迅速,直逼他們的女性對手,清嘉慶道光年間,北京城的男性工作者已經進佔八大胡同了。

至於為什麼當時上流社會出現逛象姑館的風氣,主要有三點,一、西學東漸的影響。二、明清兩朝太平盛世時間較長,工商業發達,從而滋生了浮華世風,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商賈文人,嫖娼成風,使娼妓業快速發展。三、政府禁娼令的影響,明末學者沈德福認為,1429年,宣德皇帝的禁娼令使部分官員轉向找年輕男子取樂。

對於男性出賣色相和肉體主流社會是極為鄙視和厭惡的,歷代統治者都頒佈禁令,禁止男性從事性工作,清代乾隆皇帝把這種行為當做危害社會的事情來處理。


司馬長史


就像封建社會一個普通中國農民,他的概念裡的皇帝,大概天天用金扁擔、金鋤頭一樣,在普通民眾的思維裡,可能也永遠無法揣測封建社會達官貴人、富商大賈們,到底都玩些什麼,又怎麼玩兒?

當我們還在意淫揣測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妃、美女如雲的時候,人家已經可能已經玩膩了,已經轉了一個大彎兒,開始對於男性感興趣了。

事實上,同性之愛在中國歷史上從來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春秋戰國時的龍陽之好,到漢朝的斷袖之癖,乃至於明清之時,幾乎成為時髦代名詞的“孌童”、“相公”,王公貴族乃至於士大夫們的玩法,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

有需求,自然會有“市場”,專門提供男性服務的象姑館應運而生。“象姑”,很顯然,是從“相公”一詞轉音而來,或者也有避免“相公”太過赤裸的稱呼。而象姑館之所以能夠成為上流社會的流行的風氣,與明清特殊的社會環境也有很大的關係。



第一,理學的興盛。一方面使人們思想受到禁錮,尤其是清朝之時,文字獄大興,使得有知識的士大夫階層,感到極為壓抑,也因此,他們將興趣轉向了最為安全的“相公”,如袁枚、鄭板橋,都是此道中人。


第二,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繁榮。明清之時,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這也給了象姑館大規模生存的空間。其實,對比當今社會也可以看出,同性之風最為熾烈的地區,往往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

第三,“禁娼令”的頒佈。由於明清多位皇帝曾頒佈禁娼令,無處發洩,娛樂方式又極為貧瘠的達官貴人、士大夫、富商大賈們,轉向了最為“安全”,或者成為禁令漏洞的象姑館。


鳶飛九天2018


充滿禁慾的“男色”文化。

明朝的男色從正德年間開始興盛,主要原因是和朝廷發起的禁慾運動有關,從明太祖禁止官員狎妓開始,到明宣宗時期官員尚奢狎妓,禁妓的效果一直不明顯。為此,明宣宗加大禁妓力度,無論官員或讀書士子,凡有宿娼或稍有邪行者,輕則貶謫,重則加以褫革,永不錄用。當禁慾運動達到頂峰時,官員士人不得不尋找新的發洩途徑,男色自然就重新興盛起來。

男色最為興盛的還是在清朝,一是清朝禁妓的範圍比明朝更廣,甚至認定“名雖戲女,乃與妓女相同”,不僅禁止女子演戲,甚至禁止戲女進城,城裡的戲班一律變成了男班。二是京劇的出現與流行,京劇中的男旦被稱為“相公”,男旦匯聚的地方被稱為“相公堂子”。

男旦往往具有雙重身份:“上臺唱旦角,下臺當相公”。在嘉慶時期的相公還只是重色不重藝,後來就發展為色藝俱佳為尚。直到清朝末年,八大胡同的男旦才基本被女妓取代,這些都是後話了。


五味社


象姑館,即男性出賣身體的場所,提供男妓的青樓。明清時期,男妓多被稱為相公或象姑,象姑館的稱號由此得來,當時為了滿足一些好“男風”之人的特殊需要,出現了許多這樣的館子,為達官貴人、富商大賈提供遊樂狎妓的場所。

至於為什麼會在明清時期上流社會出現了這種逛象姑館的風氣,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待這一問題:

1. 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明清時期,伴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和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商品流通逐漸擴大,一批工商業市鎮興起,都顯現出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繁茂景象,為這種風氣的出現奠定了經濟基礎。

2. 道德觀念和思想文化上的“開放”。眾所周知,明清時期不能算是一個思想管控鬆弛的年代,理學的興盛和統治者大興文字獄使得人們的思想受到很強的禁錮。但在另一方面,這又是一個或可稱之為“開放”的時期,當時的一些文學作品都很袒露地描寫了男性之間的情愛,顯現出這一時代風氣之“開放”,也為上流社會出現逛象姑館行為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3. 國家和社會的穩定。明清時期都曾有過較長一段時期的比較安穩的時期,國泰民安,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在這樣安穩生活的促使下,享樂之風興起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4. 也有人認為,逛象姑館風氣的出現與政府禁娼令的頒佈有關,如明宣宗時期就曾頒佈過這樣的禁令並對違禁者處以嚴厲的處罰,使得一些人選擇鑽制度的空子,轉向男妓群體。

總而言之,逛象姑館是明清時期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在當時也引發了統治者的關注,清代的乾隆皇帝就曾頒佈法令禁止這種行為,把它當做危害社會的事情來處理,成為一件獨特的歷史事件。


國家人文歷史


象姑館,男性賣淫的場所。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而同性戀的記載也可以追溯到清代時期。清代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曰:“雜說孌童始黃帝。,而這孌童指的就是同性戀。

明朝萬曆年間,社會發展迅速,百姓安居樂業,國庫充實,正所謂的飽暖思淫慾,因此那個時候淫逸之風盛行,從商人,,官員,再到百姓,可謂是邪風盛行。

宣德皇帝年間,頒佈了禁止嫖娼的法令,這一法令可謂是讓很多人痛苦不已,沒有地方去找樂子了,沒有地方發洩自己的情緒了,於是乎,他們把目標轉向了男性,而到了萬曆年間,男性職業的發展與女性職業的發展可謂是齊頭並進,不相上下。而象姑館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延伸出來的一種職業。



而為什麼在上流社會那麼盛行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鼓勵男男之間的交往的,因為他們認為男性為陽,女性為陰,經常與女性在一起會傷陽氣,而與男性在一起會補充自己的陽氣,因此只有陰陽結合才是對自己是最好的。


其二:明朝時期,宋明理學可謂是推行迅速,而宋明理學提倡”存天理,滅人慾”,而這一主張無疑是對人性的一種極大的壓制,而到了晚明時期,這一主張慢慢的退行,壓制長久的性得以釋放,因此象姑館就流行了起來。

其三:明清時期,經濟發展可謂是迅速,那麼在迅速發展的經濟情況下與之伴隨的就是人們的慾望的增加,而淫慾則是這慾望之一,可以說,正是因為社會的發展才奠定了象姑館發展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