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讓我們彼此隔絕?部落化與身份認同分裂

■ 文 | 張洪平

最近聽到一個新詞——槓精。我的第一反應是好搞笑,但仔細一想,還真是這麼回事。網上就是有人喜歡和別人抬槓,貌似每個話題都能引發論戰。

互聯網讓我們彼此隔絕?部落化與身份認同分裂

但這不是甜豆腐腦與鹹豆腐腦之爭,不是“X粉X黑”之爭,因為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這很正常。我們應該關注的是現象背後更深層的原因。為什麼人會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甚至是毫無利益衝突的事情,只是因為自己的喜好,而和互聯網上素不相識的人結成一個“派系”,與另一群素不相識的人大動干戈,口誅筆伐,不徹底駁倒對方誓不罷休呢?

有人說互聯網作為一種工具,激發了人性中的“惡”,導致網上不少人充滿了戾氣。這確實是一種現象,而根本原因,可能是在網上發出不負責任的極端言論,是一件成本低收益大的“很爽”的事。我們往期文章《為什麼遍地都是鍵盤俠?》中有相關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查看。除了這個原因,今天我們還要往深一步挖掘一下。在我看來,我們在網上慣於“拉幫結派”,原因在於互聯網傳播特點造成的“部落化”與“身份認同分裂”。

互聯網讓我們彼此隔絕?部落化與身份認同分裂

什麼叫互聯網造成的“部落化”呢?我們可以理解為互聯網背景下,全球規模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以前互聯網不發達的時候,大家的社交圈子是以地理距離的遠近,劃出一圈圈的同心圓,距離近的才有可能交往頻繁,你最經常來往的社交圈子,基本限制在本地。但是互聯網時代來臨之後,我們可以無視地理距離的限制,理論上你能和地球上任意一個有條件上網的人聯繫。“六度分割”理論形象地描繪了一個“地球村”的景象,托馬斯·弗裡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也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理想很豐滿,但是大家在短暫的興奮過後,很快發現互聯網的世界也沒能實現“無障礙溝通”的理想。數據氾濫,數據海洋淹沒了有效的信息。面對越來越多的選擇,你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滿意度越來越低,靠一己之力很難發揮互聯網的力量,反到是充滿了無力感。這種問題越來越明顯,所以互聯網應用場景從門戶網站發展到搜索引擎,再發展到社交媒體,再到現在的智能推薦。這種模式的變化順應了人的底層心理需求,即對“安全感”的追求。

互聯網讓我們彼此隔絕?部落化與身份認同分裂

人在碰壁之後會萌生“無力感”,本能地退回到自我設防的“安全領域”。下意識地去尋找和自己有類似價值觀的“同伴”。這就好像“刺蝟”之間想要抱團取暖,你們之間價值觀的差異程度就是“刺”的長度,有的刺蝟的價值觀和你差異太大,“刺”太長,你就不願意和他待在一起,相反,有的刺蝟的價值觀和你高度一致,“刺”很短,你們自然而然就會接近。

人在使用工具的同時,也會反過來被工具所“塑造”。互聯網降低了人與人交流溝通的成本,但卻增加了選擇與何人交流的成本。時間有限,精力有限,我怎麼知道對方是否和自己聊得來?我為什麼要花時間精力聽你說話?

“選擇困難”倒逼我們必須以一種簡單高效的方式,快速辨別對方是否對我“有價值”,這讓我們養成了給他人“貼標籤”的能力與習慣。但是很不幸的,我們的這種能力,是高度主觀的。我們總是在給對方貼標籤,從而確定自己應採取怎樣的應對態度。“鹹黨”“甜黨”“處女座”,以及各種“地域黑”“地圖炮”。你會發現,我們不僅給別人貼標籤,同時我們自己也是受害者。

互聯網讓我們彼此隔絕?部落化與身份認同分裂

互聯網催化了線下人格與線上人格的分離,讓我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產生了分裂。你不再是一個作為整體的“個人”,而是由不同“屬性”拼湊而成的一個“集合”。傳統社會交往中,我們評價一個人,也會從不同維度進行分解,比如“張三是個老好人,但有點摳門”“李四心思縝密,但也爭強好勝”等等。不過因為這些人都和我們在現實中有接觸,我們能從更全面的角度評價他,最終我們會將其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在我們腦子裡,張三李四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人,只是有不同性格罷了。

而互聯網交互界面不能完整展示所有這些信息,大量信息缺失,重點突出關鍵信息,會將這些人格特質一個個抽離出來,同時抹去不相關的細節,最終呈現給外界的就是經過“特化”處理的片面信息,所有的優點和缺點都被高度放大。

互聯網讓我們彼此隔絕?部落化與身份認同分裂

由於互聯網的傳播特性,只有那些特別突出的特點才會得到傳播,才會被眾人所知。所有重點不突出,不夠吸引眼球的信息都會飛快沉寂,無人關注。只有那些夠勁爆,有噱頭有話題性的內容,才能脫穎而出。從互聯網的邏輯來看,你沒有缺點是不夠的,如果你是“大眾臉”那你就沒有價值,只有那些特點特別突出(無論好壞)的人和事才有被傳播的價值。所以才有人說“惡名也好過沒名”。

我們每個人,只要你參與網絡生活,其實都在有意無意地強化某個方面的屬性。發朋友圈時會下意識地去打造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每發一張自拍都要花半天時間修圖。我們不必對這種行為的好壞做道德評判,這屬於每個人的自由權利。

互聯網讓我們彼此隔絕?部落化與身份認同分裂

但是你要意識到,你對外展示的只是你個人的某一個方面,而對方可能會將其放大為你這個人整體的形象,會將你的一個“屬性”當做你這個人的“符號”,必然會以偏概全。這種以偏概全又會引發其他問題,比如導致對立與衝突。

今時今日,互聯網已成了我們每個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但我們在利用互聯網工具的同時,也反過來被工具所塑造。互聯網作為我們所處“環境”的一部分,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行為習慣,甚至我們的道德觀念也會被其影響改變。這是一個問題嗎?也許幾十年後的人會視其為理所當然,但今天處在快速變革過程中的我們這一代人,勢必要面臨很多思想觀念上的衝擊,進而引發各種問題。我們首先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正視問題,然後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於互聯網影響的分析,往期文章《今日頭條、特朗普與娛樂至死》還有相關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查看。

互聯網讓我們彼此隔絕?部落化與身份認同分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