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爲何終身未嫁?

哲學詩畫


讀過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的童鞋們,一定不會對她感到陌生。《傲慢與偏見》永遠是中國各大書展原版書櫃最早被搶購一空的書籍……

先簡單地介紹一下簡·奧斯汀吧。

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出生於1775年,英國漢普郡的史蒂文頓的一個教師家庭,她的代表作品有《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諾桑覺寺》等等。奧斯汀的作品風格輕鬆詼諧,充滿喜劇性衝突。其內容始終圍繞著英國鄉村淑女紳士們的社會交際、愛情婚姻展開,反映了當時英國鄉村社會中產階級們的百態。她始終在描繪著一種平等、尊重、自由的理想婚姻,希望以此來幫助人們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從而找到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

簡·奧斯汀的人生,可沒有她筆下的男男女女那般精彩紛呈,唯一值得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她終身未嫁的事實。在我看來,其主要原因來自於三個方面,分別是她個人的性格、她所處的家庭以及她所在的時代大背景。

1、 個人:曇花一現的愛

熟悉簡·奧斯汀的童鞋都知道,她曾有過一段短暫的愛情。1796年,20歲的奧斯汀遇到初戀湯姆·勒弗羅伊,她對這個聰明狡黠的愛爾蘭年輕律師一見鍾情。然而奧斯汀的家庭希望未來女婿擁有相當的經濟實力,而偏偏那時的勒弗羅伊還是個窮小子。而勒弗羅伊家也執意自己的兒子要與富貴之家聯姻,要求勒弗羅伊返回愛爾蘭,從此兩人便再沒有相見。關於這段戀情,大家可以看看簡·奧斯汀的傳記電影《成為簡·奧斯汀》,由安妮·海瑟薇出演,描繪得要更悽美、更令人惋惜遺憾。

奧斯汀的眼光是很棒的,後來湯姆·勒弗羅伊成為了愛爾蘭的首席大法官,年老時他回憶這段初戀,將其稱之為“少年之愛”,並將第一個女兒起名叫“簡”。有歷史記載,在簡·奧斯丁死後,湯姆親自來悼念過,並買走了當時《傲慢與偏見》被出版商拒絕出版的那封信。

這段愛戀對於後來位高權重、兒孫滿堂的湯姆尚且如此,對於奧斯汀而言,更是影響了一輩子,懷念了一輩子。後來她也有很多追求者,但是她都拒絕了,也許是因為他們都沒有湯姆優秀,又也許她是覺得自己再也不會愛上別人了。她知道金錢在婚姻中很重要,但是她依然不願為了金錢而結婚。

每次讀《傲慢與偏見》時,都會覺得奧斯汀和書中的女主角伊麗莎白何其相似,可是現實中的簡·奧斯汀哪有這麼幸運,湯姆終究不是她的達西,無法匹配的身份,只能變成曇花一現的愛情,開不出理想的果實。

2、 家庭:成就了她,也孤獨了她

簡·奧斯汀受家庭影響是非常大。

(1)寬鬆溫暖的家庭環境給了創造小說的溫床,也成為終身未婚的伏筆

她可以隨意閱讀父親書架上的書籍。而且全家人都愛讀小說,恰似20世紀50年代家庭對電視的迷戀。毋庸置疑,這樣的家庭氛圍培養了簡對於小說的濃厚興趣。她大概就是從那時開始創作,每寫完一篇就迫不及待拿給全家人看。家人會毫無保留地提出或褒或貶的意見,家庭似乎都默許著這個滿腦子幻想的十幾歲女孩如此肆無忌憚地寫下去。要知道在喬治時代甚至更晚的維多利亞時代,女子一生只被允許完成兩件事,信仰上帝和結婚。奧斯汀家的教育方式無疑是社會中的異數。

但這無疑成為她終身未婚的伏筆。在簡·奧斯汀逝世70年後,她的侄女回憶說:“她正坐在壁爐邊幹活會突然地大笑,匆忙起身到房間的另一邊寫下什麼,過了很久再若無其事的回來接著幹活。”對於小說家,這當然是她靈光乍現的天賦使然,但對於那個時代想要成為人妻的女性,這是令人無法接受的神經病行為。

(2)不高不低的家庭地位給了她無法私奔的理由

我曾無數次思考過,奧斯汀是不是也曾想過,當時如果和湯姆私奔,是不是就會得到自己的幸福?但我敢肯定,這個答案,必然是否認的。因為她知道,如果私奔,湯姆將不是後來的湯姆,她也不再是那個她。沒有任何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只會把他們都逼瘋。

奧斯汀會這麼想,和她的家庭環境有著很大關係。簡的牧師父親收入並不高,還要養活一大家子人,經濟上並不寬裕。但是簡的母親卻出身貴族,祖上是勳爵,還擔任過倫敦市長。這樣的家庭背景,如果不融入上流社會,是要被人恥笑的,所以簡姐妹成人後,要經常參加各種舞會。她們買不起新衣服,舞裙和襪子大都是自己縫製的,有時還要向親戚借;參加舞會出門要有馬車,但父親沒有馬車,姐妹倆只好搭乘別人家的車子。

奧斯汀無法成為她自己,家庭的經濟基礎和社交圈子是不可兼容的,這更讓她意識到金錢的重要性。愛情可以一蹴而就,但婚姻卻是長久的,沒有金錢就不可能成功。但奧斯汀的要求更高,她不僅想要金錢為基礎,也想要愛情融合進去的婚姻,這使得她必然終身未嫁,孤獨終老。

3、時代:女性意識的覺醒

在簡·奧斯汀所處的時代,統治英國文壇的是浪漫主義詩歌,那些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名字:約翰·濟慈、威廉·華茲華斯、珀西·比希·雪萊、喬治·戈登·拜倫,無不在詩歌領域成績斐然。這種浪漫自然而然地在影響奧斯汀的性情。

但是現實卻是與這種浪漫相背離的。隨著她的家庭成員漸漸因事業和婚姻離開父母的家,她的階層也越來越頻繁地提醒她社會賦予她的義務以及金錢的重要。在她的所有作品中,適婚女子對於自身地位和愛情的焦慮隨處可見。喬治時代的英國講究“出身論”,女人想要愛情和地位,可等級森嚴的社會現實讓她們難以得償所願。在簡·奧斯汀生活的年代,婚姻對於人們意味著一種迴歸,一種從成長中慢慢脫離家庭到重新建立家庭的演進。這種迴歸的過程更富革命性,它意味著女性對由親屬關係到契約關係所構成的廣闊社會的勇敢一瞥。這是那個年代女性擁有自由的唯一且短暫的黃金時期。因此,簡·奧斯汀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總是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與主見,簡·奧斯汀拼命地想要抓住這份女性的自主權,使得故事中的人物獲得完滿的結局,這樣她也從中獲得了歸宿感。

可以說,後來的奧斯汀就是在這樣的歸宿感中獲得了強大的慰藉,婚姻已經不再重要,嫁人對於她而言已經失去了意義,創作使得她獲得了永恆的活力與生命。即使是現在,她和她的作品依然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正如傳記作家卡羅爾·希爾茲所言:

“她留給我們的,不是一份關於過去某個時代的社會報告,而是對人性睿智而令人信服的解讀。她筆下的男男女女,訴說著自己的渴望,也闡釋著那些妨礙自己獲得平靜和滿足的障礙。今天,他們的渴望,如同兩百年前她第一次賦予他們生命時一樣,依舊旺盛如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