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的人口流失有多严重?

-------------------------------------------------

我们需要友谊,我们也愿意首先伸出友谊之手。


屠龙有术


一、东北三省超低的出生率

东北三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城镇化水平较高,计划生育执行较好,近些年的出生率一直较低。到了这一代,年轻人受到观念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即使鼓励生育,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多生。

由于持续多年的一孩化政策,中国普通小学在校生整体都在减少,但黑吉辽三省降幅均远超全国水平。其中,黑龙江降幅最为严重,减少了超过七成,相当于全国降幅的近2倍。

二、年轻人越来越多的离去

比超低出生率更触目惊心的,是年轻人口的外流。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人口每年净流出180万。东北三省的老年人口占比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儿童和青壮年人口占比又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多项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都显示出过去几年东北人口在持续外流。其中,东北流出的高学历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居留意愿上,也显著地高于东北流入的高学历人口。这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高素质、技能人才离开东北的现实。虽然人才向发达地区集聚的现象在我国是长时期存在的,但是东北地区流出流入的高学历人口比例差距如此之大值得深思。

以上是爱农帮对于该问题的理解,如果大家对于该观点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可以在评论区里留言。


爱农帮


东北的问题,是中国产业调整和转移的问题。但最终我认为都可以合理解决。

东北大量人口流失,其实农业人口流失占大部分。除去年轻人不愿意种地这个因素。全球大的农产品价格下滑也是推手。小规模的农业种植,成本太高,根本无法抵消物料成本的上升和产成品的价格的下滑。这也是国内现在一直给予补贴的原因,一旦放开农业市场,那个时候才是真的狼来了。所以,农民也不能低头种地,也必须扩大规模来应对市场变化。而大规模的标准化种养体系,不需要那么多人。逐渐的一部分人被淘汰,转如其它市场,其它地方。

重工业发展,是东三省在国内的立足之本。随着产业转移,而落后工艺的大工业产品必然会淘汰出市场。二是新型大工业化的集约化发展模式,在东北国企思想浓厚的背景下,根本就是摊大饼式的发展。根本没有考虑现代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华,科技化的发展趋势。说白了,还是老国企那一套,比如说长春一汽,现在别看是合资企业,但水泼不进的老国企的底子很难进入新鲜血液。

年轻人既无法务农,又进不了国企,只有背井离乡。而老国企的退休人员拿的退休金其实并不低,同等收入情况下,在一些气候适宜的其他地区,拿着退休金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这部分退休人员也加入了外迁的大流。

人员外流其实不是问题,因为人口基数太大。外流的农业人口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租出去,增加一些收入。而规模大的农业公司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生产。多出的人员一部分人进入到城市,正好符合中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化发展。多赢局面,何乐不为呢!

顺便说一下,本人短期住在长春。感觉这个城市太依赖长春一汽。苗头不是太好,城市领导应该未雨绸缪,早做打算。


可乐加冰77845710


东北三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是重工业的领跑者,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从计划生育政策下来后,一直控制得非常好,所以出生率较低。随着年轻一代观念的转变,很多人都不愿意生孩子,即使国家鼓励生二胎,也没有多少家庭执行。黑吉辽三省小学在校生大幅度减少,远远低于全国水平,有些降幅甚至达到了2倍。

不仅是小孩的出生率跟不上,由于中国进行了产业转移,原本摊大饼式的重工业已经被社会所淘汰,本土并没有供年轻一代施展拳脚的机会。于是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创业,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都投向了北上广深的怀抱,据统计,东北三省人口每年净流出180万。当地的老年人口占比要高于全国水平,劳动力数量又低于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明显。

有的人表示,除了旅游之外,不会考虑在东北三省发展,也有的人说,东三省是工业基地,有良好的产业土壤,年轻人应该扎根本地,耐心等待未来的机会。对此,各位小伙伴,你们是选择在老家发展,还是出来一线城市打拼赚钱呢?


找靓机二手机


东北三省的人口流失非常严重,同西南一些相对贫困地区不同,东北流失的主要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笔者一些同事的子女大学毕业后基本都是留在了外地,而笔者自己的孩子的同学很多都是去了北上广深,这些人都是家里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但最后择业时不约而同选择了经济情况后,有活力,有发展前途关内和南方。



而在东北的农村,人口也在大量的减少,很多人口进城,造成一些土地荒废,即便是农村也都是年龄大的人在居住和劳动,等有一天他们老了、干不动了,农业生产也会出现大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不在农村,他们不爱种地,也不会种地,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东北的人口流失绝对是个大的问题一定要引起国家的注意,一个富裕强大东北是国家振兴发展的根本。


书影


我生活在东三省之一的黑龙江省,个人觉得东北三省的人口流失可以说是非常严重,大体上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年轻人外出谋生,外地人除偶尔旅游不在东三省发展

在我认识的同学或者是年轻的朋友,大多不在东三省上学或工作,都是去北京或者南方沿海大城市发展,在东三省发展机会不大,除了辽宁省的几个沿海城市外,其他的东北城市知名度高的寥寥无几,而我在关内的年轻朋友,也就只有冰雪展览时来那么一次哈尔滨旅游,关于未来,东三省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

人口出生率低下

近些年东三省人口出生率相对于全国较低,而老年人日渐增多,人口老龄化日渐严重,在我生活的小城里,上街见到的十有八九是老年人,不到过年是见不到几个年轻人的,当然,我也是快过年才回来的。

经济发展前景不好

东三省在过去是全国重工业基地,工业产量占全国比重非常高,而近年来随着轻工业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东三省经济已经落后,其经济增长率连年走低。相对于我国东南,东三省服务业不够发达,新兴产业较少,难以符合年轻人的胃口。而在大多数南方人眼里,东三省是苦寒之地,不是宜居之地,当然不会考虑来东三省发展,而经济发展的吸引力,使东三省本就不多的劳动力奔往东南沿海城市。

以上是我在东北几年对东三省人口流失的看法,如有不当,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与批评。


颍州小史官


人往高处走,经济发展失衡是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

78岁的老程是河南省潢川县的农民。小暑这天,儿子、儿媳去忙活大田,他和老伴拾掇菜园。篱笆边,刚学会走路的重孙女用塑料铲子挖着泥巴。

这个曾有20多口人的大家族,如今只剩5个人守着三处院落。“等俺老两口不在了,儿子、媳妇就带着小妮儿进城去。”老程说,村里原本有近百户人家,现在房子空了一多半。“都打工去了,种地挣得太少。”

这是当下我国城乡间人口流动加速的一个缩影。2004年,国家统计局通过抽样调查预估当年全国外出务工农民约为1亿人,201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外出务工农民已达1.68亿人。随着户籍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曾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们,选择把巢和希望留在城里。

除了农民进城,还有另一条迁徙线路在悄然改变各省际间人口分布的格局——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跨省流动在提速。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浙江省外来人口中初中及以下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下降了6.1%,高中学历和大专及以上学历分别比“五普”时提高了3.3%和2.7%。而同样这10年间,黑龙江净流出人口增加了2.6倍,达204.8万人,其中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人群是很活跃的群体。

收入差距,成为吸引高学历年轻人南下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 2012年,黑龙江省社平工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843元,广东省已达5313元。

刘中博去年从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远赴广州一所中学任教。“近年来生源减少,东北地区教师行业已经饱和。即使不从教,与南方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福利待遇低,创业创新的氛围不及南方浓厚。”

“收入只是一方面,年轻人更看重南下能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今年毕业的冯广源在东北上了8年学,博士毕业后却奔向成都一家公益机构。

“求职过程中,我发现一些事业单位的招聘在考试前就内定了。我的同学大部分都去了北京、上海、深圳、青岛,其实有些工作收入挺低的,只是机会公平,让人感觉未来是有奔头的。”他说。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一些人为提高生活质量迁居,成为当前人口流动的另一特色。

近年来,南下过冬的东北老人群体在不断扩大。“空气好、景色好,打车、吃饭,到处是老乡。”去年从黑龙江省一家事业单位退休的徐老先生第一次到三亚旅游,就萌生了来此养老的念头。三亚市异地养老老年人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三亚养老的哈尔滨老人近20万人。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因素,说白了就是‘人往高处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收入水平更高的地区。” 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罗丹丹根据多年跟踪调查结果指出,东三省人口流出近年来呈现加速态势,已成为净人口流出地,主要流向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

一走难了之, 人口流失令经济洼地面临窘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研究员张展新指出,人口流动提速是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的体现,对此应持积极态度。

“从‘普六’人口迁移的数据看,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比2000年增加了1亿人。更多的人口从中西部地区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这种趋势反映了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格局是协调一致的。人口迁移既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其劳动力需求,也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方面,能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把人从‘户籍枷锁’中解放出来,促进公民平等、社会相融,具有积极意义。”张展新说。

“不过,人口流动加速,对流出地、流入地也是巨大的挑战。”张展新认为,流出地会丧失劳动力优势,而流入地则面临环境承载压力。

作为齐齐哈尔“七大厂”之一,第一机床厂曾有辉煌的过往。“现在不管老少都走了。”老员工王春福(化名)说,眼下七大厂都深陷发展困境。“大学生不愿来,有点本事的老员工也被南方的企业挖走了,走时都拖家带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将来企业发展和养老保障都是难事儿。”

齐齐哈尔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净迁出37779人,2013年这一数字为25381人,流出速度呈加快趋势。

被年轻一代“抛弃”的农村也面临同样的难题。河南农民老程很想念儿子孙子们,可他不希望孩子们经常回村探亲。“养殖场把村里熏得待不住人,河水、井水都臭。有点能耐的人都进城打工、做买卖去了,现在的摊子谁来管呢?”

专家指出,未来十几年,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动,农村空心化现象在中西部地区将更加明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既缺少较高素质的村干部,也缺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作保障。

走的人也不轻松,怀揣憧憬希望,也有许多难处和牵挂。

小陈在北京打工快10年了,在一家五星级大饭店做厨师,他的孩子快两岁了。他最大的愿望是快点攒够钱,回安徽老家县城开个小饭馆。“物价贵、买不起房,这些都能克服,就差一件事儿——落不下户口,孩子就算能上打工子弟小学,也很难上中学。”

冯亚飞是黑龙江省勃利县人,五年前他带着家人去山东日照经商。“开过烧烤店,摆过水果摊,如今已买房子落户,可没啥亲戚朋友,逢年过节,孤单得想掉眼泪。”

“乡愁是一种寻觅。寻觅什么?经济上的安全感,心理上的归属感。”罗丹丹认为,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重土难迁。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是战乱使然。即使在和平时期,对第一代“移民”而言,要面对经济、心理上的多重压力,摆脱孤独感甚至不安全感,都需要较长时间。“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城中,人口加速流动不可避免,乡愁将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罗丹丹说。”

产业振兴,优化环境,实现人与经济的再平衡

“衡量一个地区人口生存条件的首要因素就是经济承载力,用公式表示就是:人口经济压力指数=人口数量×全国人均国民收入/地区国民收入总额。如果这一指数大于1,说明经济承载力不足。”罗丹丹说,2000年,黑龙江省人口经济压力指数为0.97,而到了2010年,这一指数达到了1.1。理论上,东三省人口净流出是经济发展降速的必然结果。

人口的外流是否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进一步的影响,从而导致“经济下滑——人口外流——经济进一步减速”的恶性循环呢?

“经济压力会造成人口外流,但并不是说人口流出就会形成衰落趋势并且持续下去。”张展新认为,当一个地区环境承载力有限的时候,投资就会面临边际收益递减。“下降到一定点位,企业不得不另找地方,相应的人员流动也会伴随发生。人口流出到一定程度,人力资源的市场价值将重新得到体现。”

贾洪涛1993年从黑龙江省绥化老家到山东龙口打工,后来在两地之间倒腾粮食和水果。1995年,他的物流生意已经辐射到海南海口等地。2008年他回乡创业时,永兴村是一个负债20多万元、没几个壮劳力的“空壳村”,他带领村民相继成立了水稻、烤烟、瓜菜、农机等合作社。“村子富了,人都回来了。本村劳力不够用,我们还外聘了1000多人。”

“富的地方有拉力,穷的地方有推力。”张展新认为,要实现人口流动向着有序和良性的方向发展,一定要改变经济发展的环境、打造自身的优势产业。黑龙江等省改变人口流出现状,还是要依靠发展留人。“有产业就有税收,有税收就有教育、医疗、就业等一系列的保障和福利,自然会把高素质人口吸引进来。”

“在引导人口流动方面,政策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美艳认为,目前大城市人口过分集中,会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要使人口布局更加合理均衡,必须依据生态、环境状况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人口承载步入良性循环。

“无论是城乡之间,还是区域之间,在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格局形成新的平衡之前,要通过政策安排,确保迁居者的民生福祉。”张展新认为,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还没有做到钱跟着人走,应该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大中小城市之间的财政平衡关系。“这是实现人口流动过程中,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条件。”


娱乐嘻哈馆



无144130998


说的直观一些,现在东北大都成了老年人的天下了。我所在的镇号称人口7000,可实际人口不足4000。这么多人去哪了?当然是就医、教育、经济更好一些的地方。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一为生存,二为孩子。单位里也是青黄不接,岁数大的一旦退休,连个接替的人都没有。而这样的情况,各县区普遍存在。本地考出去的大学生,回来就业的都不足五分之一。我问过其他地区,也都尽皆如此。这说明东北已经成为人口净流出地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主要就是经济发展缓慢。流动,随时都在进行。省内的去省城或外省,省城的则都去了外省。经济发展不起来,这个趋势难以改变,毕竟人往高处走是人的本性,也是发展的必然。

何况,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得不到更好的教育,谁也不愿意眼看着自己的家人遭受病痛的折磨而得不到更好的救治。但凡有一点办法,大家就都会想要去条件相对更好一点的地方。因为那里会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更完备的生活设施。不然,何以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会人满为患!


老春开聊


东北地区建国初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那时的GDP占到全国的70~80%。中国的第一辆汽车、第一驾飞机等众多工业产品就是从东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

那时的东北地区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人才,聚集了全国各地的精英。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时陈赓大将为院长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网罗了全国各地的顶尖人才,教授和副教授人数比同期的清华大学还多,当时有许多能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放弃去清北的机会,而投身哈军工。



毛泽东主席在和平解放北京前,曾经想把首都放在哈尔滨。后经王稼祥的劝说和投票表决,最终把首都定在了北京。


东北陷落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的,也就是1998年到2002年这几年,东北经济由于体制和市场的重大变化,陷入了困境,国家在东北实行了激进的政策,让许多资不抵债的中小企业破产和私有化。许多职工因为企业破产而下岗再就业,这里面许多技术骨干也遭遇同样的命运。许多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甚至上街摆起了小摊,年轻些的远走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去寻找机会。这使得东北人材大量流失,这就是东北之殇的开始。

加之东北资源的枯竭,中国调整了能源结构,对煤炭的需求减少。木材的采伐量也受到限制,国家对钢材产量的限制,东北的资源型企业受到重创。

东北在经济转型中没有把握好机会上马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没有跟进互联网前进的步伐,使得民间资本不敢对东北投资,也就出现了尴尬的"投资不过山海关"这种局面。

现在的东北是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广大的青年尤其是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员近的走进关内,在京津唐地区发展,远的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发展。有钱的老人在海南买房,过着"侯鸟"的生活。

东北地区唯一好转的是气候大幅好转,天气质量越来越好,可反过来想想,这里面不知有多少企业倒下了换来的!

东北地区人口流失最多的是以前的老工业基地抚顺、鞍山、鸡西、鹤岗、齐齐哈尔等地。多轮的经济刺激计划出台后,东北还是没有走出衰退的漩涡,因此东北人员的流失还在持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