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山旅遊扶貧助力脫貧摘帽

“做好旅遊扶貧,就要找準旅遊與扶貧的交集,有效將兩者相結合,發揮旅遊產業帶動扶貧的最大效益,為貧困村、貧困戶找到增收來源,徹底解決貧困問題”潛山縣旅發委主任方向明介紹說。

2016年,潛山縣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領導小組下發《潛山縣旅遊扶貧行動計劃實施方案》,預示著通過開展旅遊扶貧脫貧摘帽正式成為潛山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又一條新的途徑。

2017年,全縣共接待遊客890萬人次、同比增長19.8%,實現旅遊收入79億元、增長40.6%,帶動2021戶,8053貧困人口脫貧。

2018年1—6月份,全縣接待遊客440萬人次、同比增長10%,實現旅遊收入40億元、增長13%,預計帶動2000戶,4650貧困人口脫貧。

試點培育 窮山溝變“旅遊村”

2014年,我縣以全國旅遊扶貧重點村天柱山天鎮茶莊村為試點,開始探索“旅遊+扶貧”脫貧攻堅新模式。

“以前我們這裡,窮得叮噹響,全村看不到幾個人,都出去打工噠!”2014年,該村農民過著“砍樹換得油鹽錢,到了臘月愁過年”的苦日子。

潛山旅遊扶貧助力脫貧摘帽

首屆中俄●天柱山文化旅遊交流活動

茶莊村地處天柱山景區腹地,天柱山旅遊的遊客集散地、交通換乘地,得天獨厚的資源特質,讓茶莊村的脫貧思路瞬間明朗了起來。

潛山旅遊扶貧助力脫貧摘帽

茶莊村農民在家開上了農家樂,吃上了旅遊飯

“發揮區位優勢,依託旅遊扶貧,建設美麗村莊,服務核心景區”。2015年,一場華麗的“蛻變”正式上演,投資2億多元,對茶莊公路兩側的民房進危房改建和風貌改造,打造集氣功養生、休閒度假、民宿體驗為一體的天柱山腳下“俄羅斯”村, 既能滿足遊客休閒娛樂需求,又能讓當地居民開展農家樂,實現脫貧致富。短短3年,70%農戶端上了旅遊的“金飯碗”,榮獲“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和安徽省“鄉村旅遊示範村”稱號。

潛山旅遊扶貧助力脫貧摘帽

天柱山鎮茶莊新農村

該村以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天柱峽谷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開發峽谷景區,創新“公司+農戶”的旅遊產業發展模式,農民以林地和投資額入股參與分紅,每年按照門票收入的10%支付給林地承包戶,按照投資額的20%兌現入股分紅,部分村民每年最高分紅額達到2萬元。

潛山旅遊扶貧助力脫貧摘帽

九曲河皮划艇漂流驚險刺激

利用九曲河河谷風光通過招商引資搞起了九曲河皮划艇漂流,附近村民勞務用工得以解決。“以前,村民主要是靠砍伐樹木或外出打工賺錢,收入有限。現在通過發展鄉村旅遊,村民或以山地山林等資源入股,變身股民,或開農家樂、或在景區務工,收增長了好多倍。”茶莊村黨支部書記宋月凱高興地說。

四輪驅動,好山水變“潛力股”

在“茶莊模式”取得成功後,潛山縣“乘勝追擊”,全面深挖旅遊扶貧潛力,創新了四輪驅動旅遊扶貧模式。

潛山旅遊扶貧助力脫貧摘帽

景區輻射“帶動”。水吼鎮依託天柱山的品牌優勢,充分利用山水資源,開發白馬潭、天仙峽等景區,並把周邊村落作為景區休閒、觀光和民宿文化體驗承接區,變封閉式景區為開放式景區,充分發揮景區帶動的“溢出效應”。 2017年白馬潭景區接待遊客近3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達11萬元,全村120餘名男勞動力成了筏工,20餘名村姑成為景區講解員,300多貧困人口吃上了“旅遊飯”, 年人收入達3萬餘元。

潛山旅遊扶貧助力脫貧摘帽

天仙峽景區玻璃滑道

鄉村線路“撬動”。按照點串成線、線組成面、面連成區的思路,積極培育發展以“農家樂”為主題的休閒農業、觀光農業,鼓勵支持貧困村、貧困戶發展餐飲、住宿性農家樂及生態、休閒、體驗性農莊,建成三星級以上鄉村旅遊點12家,包裝、推出了山水田園鄉愁遊、康體養生運動遊、森林古道穿越遊、紅色教育愛國遊、戲曲文化體驗遊、跟著課本研學遊、緣分天柱浪漫遊等八條精品旅遊線路,直接間接帶動20多個貧困村、400餘戶貧困戶參與發展。

潛山旅遊扶貧助力脫貧摘帽

痘姆鄉仙駕葡萄

旅遊商品“推動”。扶持鼓勵有條件的貧困村,大力發展茶葉、瓜蔞、水果等種植基地,痘姆鄉中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委託幫扶和直接幫扶的模式,幫助貧困戶建設、管理葡萄基地,為貧困農戶提供務工機會,貧困戶每年每畝土地可分紅600餘元,用工收益可增收8000餘元。

潛山旅遊扶貧助力脫貧摘帽

節慶活動“舞動”。 以“春遊、夏宿、秋賞、冬品”為主題,常態化開展“最美鄉村在潛山”旅遊系列活動,舉辦天柱山國際山地越野挑戰賽、天柱山國際長板速降大賽和天柱山國際溯溪越野挑戰賽等高端體育賽事和賞花節、採摘節、農事節,越野賽等活動,既豐富了該縣旅遊產品供給,又為貧困戶就業、農副產品外銷搭建了平臺,實現了農民增收致富。

潛山旅遊扶貧助力脫貧摘帽

潘鋪生態園荷花盛開遊人如織

2018年,潛山縣要實現整縣脫貧摘帽,旅遊扶貧是該縣扶貧攻堅和脫貧摘帽的重要一環,通過模式創新,旅遊扶貧將成為為貧困村、貧困農戶提供產業發展、收入來源的又一主要途徑。(張澤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