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際網路迎來ATM時代

不吹不黑

中國互聯網迎來ATM時代

文丨方浩

中國互聯網迎來ATM時代

前幾天螞蟻金服完成140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估值達到1500億美元,成為僅次於阿里巴巴和騰訊的中國第三大互聯網公司。

上個月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發佈“2018互聯網趨勢報告”,列出全球TOP20互聯網科技公司排行榜,螞蟻金服緊隨騰訊、阿里巴巴之後,名列第9。

“新三巨頭”呼之欲出。

螞蟻金服的晉級,多少有點意外。此前的熱門候選,都是上市公司老司機,螞蟻金服更多時候被當做阿里的“策應”。這種理解顯然有Bug。

BAT代表了一個時代,它是三巨頭的簡稱,也解釋了在中國,什麼樣的公司才能稱得上巨頭。

互聯網公司其實就分為三類:產品型公司、平臺型公司、生態型公司。產品型公司自己賺錢偷著樂、平臺型公司自己賺錢的同時幫別人賺錢、生態型公司讓別人賺到錢之後再自己賺錢。

過去二十年BAT之所以成為BAT,主要滿足了兩個條件:1、市值上長期碾壓其它公司;2、都不同程度搭建起了自己的生態體系。說白了,就是有錢有人有江湖地位。

從BAT到ATM,既有連續性,又有非連續性。

首先,看螞蟻金服的估值。自A、T之後,中國一直沒有出現過估值(市值)過千億美金的互聯網公司,螞蟻金服是第一家。而且,1500億的美金,大致相當於此前爆出的小米、滴滴等公司IPO估值的兩倍,也至少是BAT之外任何互聯網上市公司市值的兩倍。從資本市場的認可來看,螞蟻金服完全夠得上新巨頭。

其次,關於螞蟻金服的定位。有人總是把螞蟻金服看成阿里的“附屬”,其實馬雲常說的一句話是最好的答案:始於阿里,不止於阿里,更不屬於阿里。以支付寶為原點,螞蟻金服已經進化成一家獨立的科技公司。

據報道,2015年螞蟻金服約64%的收入來自於支付連接,23%的收入來自於金融服務,14%來自於技術服務;而到了去年,技術服務的收入佔比大幅上升至34%,支付連接收入佔比下降至54%,金融服務收入佔比縮水至11%。根據預測,到2021年,螞蟻金服的技術服務收入將上升至總收入的65%,超過支付收入成為第一大收入項。金融是表,技術是裡。

中國互聯網迎來ATM時代

再次,生態體系。螞蟻金服作為科技公司的屬性,其實不僅僅是螞蟻自主研發的底層技術能力,更是技術背後的商業模式。

從2017年開始,螞蟻金服陸續開放其技術底層能力給到B端合作伙伴、政府、機構、公司,通過技術賦予能B端來服務好C端。

我們身邊所熟悉的線上和線下的諸多應用,比如支付寶的充值中心、生活繳費、碼上挪車等小程序;上海地鐵開發的“Metro大都會“App等,背後是螞蟻技術能力對B端的賦能。

據中信證券報告預測,螞蟻技術服務在B端的收入,2019年將佔到螞蟻總收入的一半以上。

藉助支付寶積累下原始數據,通過金融進行技術落地,然後再把技術應用到更多場景,是螞蟻金服的演進路線。在這個過程中,搭建自己的生態圈並形成商業閉環,是所有生態型巨頭的典型特徵。

非連續性在於,過去二十年BAT的形成,主要依託國內市場,做存量競爭;而在ATM時代,巨頭的競爭將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做增量市場。目前支付寶全球活躍用戶已經接近9億,覆蓋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9個國家和地區打造出本地版支付寶。

螞蟻金服董事長兼CEO井賢棟說,螞蟻的願景是未來能夠服務超過全球20億消費者和2000萬中小企業。從中國生態到全球生態,也是ATM時代的一個明顯特徵。

在市值或估值背後,真正覺有決定意義在於核心競爭力是什麼。過去二十年中國互聯網公司都是Copy to China模式,直接照搬美國的套路,市場也都集中在中國,;未來中國公司的想象空間,是中國模式、中國科技的輸出,這考驗的是真正的軟實力。目前ATM的兩個共性,就是技術驅動和全球化,這也是螞蟻金服能夠後來居上的原因。估值是起點,而不是終點。

不管怎麼說,互聯網江湖的座次,動態平衡總比絕對平衡好。

中國互聯網迎來ATM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