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情不情」究竟如何理解

紅樓夢:情不情”究竟如何理解

提要:脂批在《紅樓夢》第八回中,將“情不情”解釋為:“凡世間之無知無識,彼俱有一痴情去體貼。”筆者認為這一解釋並非對“情不情”全面、嚴謹和準確的定義。理由是:賈寶玉並未始終“俱有一痴情”;他也並非對萬事萬物都“體貼”;脂批並非完全符合作者創作意圖;另一些脂批提供了不同的理解視角。事實上“情”具有雙向性,既有“施”的一面,也有“受”的一面。此批只從“施”的一面進行了解釋,而寶玉一生更多的是對“受”的一面進行思考並最終形成“情不情”思想的,因此要準確地理解“情不情”,必須從“施”與“受”兩方面來考量。

關鍵詞:“情不情” , “施”與“受”理解

紅樓夢:情不情”究竟如何理解

脂批在《紅樓夢》第八回中,將“情不情”解釋為:“凡世間之無知無識,彼俱有一痴情去體貼”,並在第二十五回補充道:“玉兄每‘情不情’,況有情者乎。”大部分紅學專家都認可這種解釋。如周汝昌先生即說,“情不情”就是“以‘情’心來對待那一切無情、不情之人、物、事、境”‚;李希凡先生的解釋是:“前一個‘情’字,是作動詞用,即‘用情’之意;‘不情’者,即賈寶玉經常用情於不知情、不識情、不領情(無情者)的人,併兼及於物”③;劉再復先生也認為:“所謂‘情不情’,便是打破情的世俗規定,把愛推向萬物萬有,把情推到不情物與不情人身上”④;蔡義江先生講得更明瞭:“‘情不情’,前一‘情’字是‘對……有情’的意思,‘不情’是指不知情的人或無知覺之物,也就是說,寶玉不但能鍾情於有情的人,甚至他也能用情於無情無知者。”⑤持上述觀點的專家還有很多,這裡不再一一列舉。但筆者認為脂批這一解釋並非對“情不情”全面、嚴謹和準確的定義,只是批者在特定語境下、就賈寶玉性格表現的某一方面隨性作的一種個人理解。

紅樓夢:情不情”究竟如何理解

首先,賈寶玉並未始終“俱有一痴情”。“痴情”無疑是賈寶玉最明顯的性格特徵,但賈寶玉的性格在書中是發展變化的,胡文彬先生對此作過精闢的概括:(在“情痴”基礎上)“他經歷了情困-情識-情悟-情絕(懸崖撒手)四個階段”⑥。賈寶玉的“痴情”表現在很多方面,但“喜聚”是其很有代表性的一個方面。為節省篇幅,這裡僅就“喜聚”來考察一下他性格特徵的發展變化。

賈寶玉與生俱來就有強烈的“喜聚”性情。第十九回當他得知襲人母兄要贖他回去、襲人要他依了三件事便留下時,他迫不及待的說道:“你說,那幾件?我都依你。好姐姐,好親姐姐,別說兩三件,就是兩三百件,我也依。只求你們同看著我,守著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飛灰——飛灰還不好,灰還有形有跡,還有知識——等我化成一股輕煙,風一吹便散了的時候,你們也管不得我,我也顧不得你們了。那時憑我去,我也憑你們愛那裡去就去了。”他希望大家看著他、守著他,直至成灰、成煙,這還不算,還要到風一吹散了的時候才行,只要大家跟他在一起,就是三百件他都答應,希聚之情何等急切、何等真誠、何等強烈、何等痴迷!第三十一回作者更直接了當地指明:“那寶玉的情性只願常聚,生怕一時散了添悲。”

聚有物理形態的日常生活之聚,還有高一級的精神契合的心靈之聚。先來看寶玉對生活之聚的困、識、悟。第二十一回寫道:“至晚飯後,寶玉因吃了兩杯酒,眼餳耳熱之際,若往日則有襲人等大家喜笑有興,今日卻冷清清的一人對燈,好沒興趣。待要趕了他們去,又怕他們得了意,以後越發來勸,若拿出做上的規矩來鎮唬,似乎無情太甚。說不得橫心只當他們死了,橫豎自然也要過的。便權當他們死了,毫無牽掛,反能怡然自悅。”孤單冷清是日常生活中無法避免的,這裡明顯感覺到他很落寞、很困惑。他不願“趕了他們去”以上屈下,又不忍“拿出做上的規矩”以上壓下。他想聚而不得,欲罷又不能。他只得從自己的內心尋求解決辦法,他找到的辦法就是“權當他們死了”。從這句話,我們可體味出:他已開始被動接受日常生活中的孤單,並開始思考如何來適應它;他產生了放開、看淡思想,甚至有點“狠心”了起來。

紅樓夢:情不情”究竟如何理解

第二十八回,賈寶玉對聚散作了更深層的思考。他由黛玉的無可尋覓,想到寶釵、香菱、襲人等,再又想到自身,“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覆推求了去……逃大造,出塵網,始可解釋這段悲傷。正是:花影不離身左右,鳥聲只在耳東西。”他因想到散後情景,重又跌回到了悲傷之中。這正是作者慣用的“迴風舞雪”、“千皴萬染”之法。但他在認識到一切都將“無可尋覓之時”,不只是“心碎腸斷”,還同時悟到了須“逃大造,出塵網”,也就是像後面那句詩寫的超越於影、聲之外,才能消除心中的悲傷。可以看出,他慢慢地有了超脫的思想。

至七十一回,寶玉對生活之聚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在尤氏講他只知和姊妹們頑笑、一點後事也不慮時,他只淡淡地笑道:“我能夠和姊妹們過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麼後事不後事!……人事莫定,知道誰死誰活?倘或我在今日明日今年明年死了,也算是隨心一輩子了。”他認識到除因日常事務造成不能常聚外,更有人事無常、生死不定,今日明日隨時都有可能散的。對此,他只希望能“隨心一輩子”。對待這種無可奈何之事,他悟出的對策就是“隨心”,也就是尊重自己的內心,與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做自己想做的事,對自己不喜歡的人與不願做的事不在意、不執著。他痴迷的濃度在一步步稀釋。

紅樓夢:情不情”究竟如何理解

接下來,他的這一思想進一步發展,他的心也進一步堅硬和超脫。第七十七回,寶玉因階下海棠花死了預感到晴雯將死而傷感、襲人為勸他說是自己可能要死了時,他反忙勸道:“罷了,再別提這事,別弄的去了三個,又饒上一個……從此休提起,全當他們三個死了,不過如此。況且死了的也曾有過,也沒有見我怎樣”。“全當他們死了”的話在這裡再次出現,只不過前面是假設“他們死了”,這裡是“死了的也曾有過,也沒有見我怎樣”。具有語言天才的作者如此重複地寫出,無非是要提醒讀者注意寶玉這一想法。他已完全不象以前那樣敏感而痴迷,他的心在一次次的淬火中已越來越硬、越來越淡了,正如此處脂批所言:“寶玉至終一著全作如是想,所以此始於情終於悟者。”第七十四回,作者借惜春之口說出:“不作狠心人,難得自了漢。”寶玉何嘗又不是這樣想的?

到了七十八回,他對生活中不可能常聚有了更透徹的識和悟:“悲感一番,忽又想到去了司棋、入畫、芳官等五個,死了晴雯,今又去了寶釵等一處,迎春雖尚未去,然連日也不見回來,且接連有媒人來求親——大約園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縱生煩惱,也無濟於事。”至此,他通過自己反覆的識與悟,已認識到散的必然和煩惱的無用,基本上擺脫了對生活之聚不可得的困惑。

紅樓夢:情不情”究竟如何理解

再來看寶玉對心靈之聚的困、識、悟。第三十六回,他聽到賈薔與齡官的一席情話,又聯想到此前齡官雨中劃“薔”之事,便“一心裁奪盤算,痴痴的回至怡紅院中,……一進來,就和襲人長嘆,說道:‘我昨晚上的話竟說錯了,怪道老爺說我是管窺蠡測。昨夜說你們的眼淚單葬我,這就錯了。我竟不能全得了。從此後只是各人各得眼淚罷了。’……自此深悟人生情緣,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傷‘不知將來葬我灑淚者為誰?’”。這裡,他接受了得不到眾人眼淚的現實,但他認為、也希望能得到最親、最知心人的眼淚。

紅樓夢:情不情”究竟如何理解

第五十七回,當他聽到林家要接黛玉回去時,他“便頭頂上響了一個焦雷一般”,滿臉紫脹發起了呆病,後來紫鵑瞎說他與琴姑娘定親了,他更是急了,咬牙切齒的說道:“我只願這會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來你們瞧見了,然後連皮帶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灰還有形跡,不如再化一股煙,——煙還可凝聚,人還看見,須得一陣大亂風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時散了,這才好!”他要“把心迸出來”,只是想證明給黛玉看,其他人已無所謂。他迫切希望能與黛玉在一起:“我只告訴你一句躉話:活著,咱們一處活著,不活著,咱們一處化灰化煙,如何?”他第三次喊出了成灰成煙的話,他的“喜聚”思想是多麼的根深蒂固!但這裡一句“如何”,與其說是喊出,不如說是哀求,他對這個有情世界在不停地作出讓步。

第七十八回寫道:“不如還是找黛玉去相伴一日,回來還是和襲人廝混,只這兩三個人,只怕還是同死同歸的。”他在認識到其他人都將散去後,更加意識到只能得到黛玉等人的眼淚了。他對各得各眼淚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堅定,但他仍然相信能與黛玉相聚一起,他對心靈之聚的悟還只悟透一半,正因此,全書還沒有結束。因續書不能確定為曹雪芹所作,故後來寶玉有怎樣的識與悟這裡不敢妄加引證,只能按可確定的情節加以分析。

紅樓夢:情不情”究竟如何理解

據脂批,黛玉後來死了,寶玉娶了寶釵,寶玉最後“懸崖撒手”離家出走了。可以想象得到,黛玉之死對寶玉是何等的打擊。當他聽到黛玉要回去時,頭頂就如焦雷響起,在聽到黛玉死時豈不如直接被閃電劈中、五內俱毀?他一路識、一路悟,一路退讓、一路放下,但與心靈相通的黛玉在一起是他最後的底線。正如白盾先生所說:“他天真地幻想贏得所有女兒的眼淚,經過多次碰壁,逐漸縮小範圍,最後集中到黛玉一人身上,這是他負隅扼守的最後一塊陣地。”⑦黛玉之死,讓他徹底認識到“各人各得眼淚”也已不再可能,一切之聚都不可得到。他在經歷最痛徹的識後,有了最透徹的悟。至於悟到了什麼,因後文迷失,無從得知作者具體是怎樣寫的,但我們可從前文中尋找到一些線索,作者在書中經常是草蛇灰線、前呼後應的。第二十五回癩頭和尚接過那塊“被聲色貨利所迷”的玉道:“可羨你當時的那段好處: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卻因鍛鍊通靈後,便向人間覓是非。”這應是對後文的伏設。蒙塵就中魔法,脫塵便可解除。寶玉後來也應像第一回中甄士隱那樣“同了瘋道人飄飄而去”。續書中也大致是這樣描寫的,對此林冠夫先生特別指出:“這一點,後四十回書的續作者倒還沒有違背曹雪芹的原意。”⑧這裡作者點明“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是“可羨”的“好處”,筆者認為,此即寶玉最後的悟,這也符合作者整個的結構佈設和書中所體現的一貫思想。寶玉最後達到了不拘不羈、無悲無喜的境界,站在了“花影鳥聲”之外來對待現實人生,具有了劉再復先生所說的“宇宙極境”,即“用比人的眼睛更有縱深、更高遠的眼睛來看人與看人的世界”。⑨這裡需說明的是,寶玉最後“懸崖撒手”,並不是當了和尚,而是重新回到了天地自然之間,或者說是歸到了石頭的原位。正如劉上生先生所說:“情的追求給人帶來那麼大的痛苦,怎樣才能解除這種痛苦?《紅樓夢》是以多所愛者賈寶玉在理想追求破滅之後‘情極之毒、懸崖撒手’和石頭歸位作為象徵作出解答的”。⑩朱秀鵬先生也指出:“賈寶玉出家不是皈依佛門,而是迴歸自己的本來。”⑪書中用一僧一道貫串始終,並非嚮往佛道,將僧道搭配,亦僧亦道,時僧時道,實際是非僧非道。如果認為寶玉最後是當了和尚,那就將作者博大高遠的思想太簡單化和俗套化了。他最後“懸崖撒手”,也不是被動地逃避,而是在被動“情破”後主動悟通而回歸本位的。從脂批透露的情節可知,寶玉不是黛玉死後跟著就“懸崖撒手”,而是娶了寶釵並生活了一段時間後才出走的。他當時承受住了黛玉之死的打擊,他的內心已經變得更加堅硬強大。他對整個社會人生進行了較長時間思考,是慢慢悟透、悟通的。他找到了一條主動對待現實人生的辦法,這是他與惜春本質的不同。

紅樓夢:情不情”究竟如何理解

從上述分析可知,寶玉並非一直“俱有一痴情”,而是面對各種感情困惑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識與悟,由心熱到心冷、心軟到心硬、心敏到心木、心勞到心清、心執到心放,最終“情極之毒”而“懸崖撒手”,超脫於人世困擾之外。書中,我們可看到賈寶玉這一性格發展過程的清晰脈絡。作者如此寫出,並用“情不情”來作寶玉的蓋棺之論,豈能僅用“俱有一痴情”來解釋?

紅樓夢:情不情”究竟如何理解

其次,賈寶玉並非對萬事萬物都“體貼”。在第八回中,也就是“情不情”批語旁的正文寫道:“寶玉聽了,將手中的茶杯只往地上一擲,豁琅一聲,打個齏粉,潑了茜雪一裙子的茶,又跳起來問著茜雪道:‘他是你那一門子的奶奶,你們這麼孝敬他?不過是仗著我小時候吃過他幾日奶罷了,如今逞的他比祖宗還大了。如今我又吃不著奶了,白白的養著祖宗作什麼?攆了出去,大家於淨。’”他的奶媽只是吃了他一杯茶,他就這樣雷霆大怒,並且因“如今吃不著奶了”,就要將其攆出去,看不出他有半點的“體貼”。茜雪為其倒茶反被他跳起來兇訓,也看不出有絲毫的“體貼”。李希凡先生看到了這點:“確非一切女性都是賈寶玉體貼、用情的對象。”⑫批者也正是看到了這點,自己難以理解才作出關於“情不情”解釋這一批的。他為寶玉找了一個藉口——“大醉”,並指出“一部中未有第二次事也”。但“大醉”不更說明是賈寶玉真性所現嗎?再則,書中也並不是沒有“第二次事”。第三十回:“寶玉一肚子沒好氣,滿心裡要把開門的踢幾腳。及開了門,並不看真是誰,還只當是那些小丫頭子們,便抬腿踢在肋上。襲人‘哎喲’了一聲。寶玉還罵道:‘下流東西們!’”被踢後,襲人“肋下疼的心裡發鬧”,並且“青了碗大一塊”。可見寶玉這一腳下得很重,且踢的位置很危險,弄不好就會死人的。這裡,也完全看不出他的“體貼”之意。雖然他不是要踢襲人,而是想踢小丫頭子們,但性質是完全一樣的。第三十二回,史湘雲勸賈寶玉“談談講講仕途經濟的學問”,寶玉聽了便道:“姑娘請別的姊妹屋裡坐坐,我這裡仔細汙了你知經濟學問的。”寶釵為此事勸他時,他是“拿起腿走了”,根本“不管人臉上過的去過不去”。一句話不到位,他就如此怠慢,對平常“體貼”有加的史湘雲和寶釵也不“體貼”了。除上所述,李希凡先生還列舉了更多的例子,“周瑞家的、林之孝家的、王善保家的、欺侮藕官的婆子、虐待芳官的乾孃……”,賈寶玉都未曾“體貼”她們。⑬他對人如此,對物也一樣。第三十一回他拿扇子給晴雯撕,第四十回稱“這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他是“愛惜東西,連個線頭兒都是好的;糟踏起來,那怕值千值萬的都不管了”(第三十五回語)。事實上,他只是體貼他合意或合意時的人和物,他的體貼完全“隨心”而定。木村先生就曾指出:“寶玉用情,乃因人而施。”⑭可見,用對萬事萬物都“體貼”來解釋“情不情”,顯然不符合文本對賈寶玉的描述。

紅樓夢:情不情”究竟如何理解

其三,脂批並非完全符合作者創作意圖。姑且不論該書批者眾多、批語存在良莠不分的現象,即使水平較高、與作者關係親密的批者,因與作者社會閱歷和個人認知等多方面的差異,也不可能與作者具有完全相同的視角和觀念。周思源先生就指出:“批者思想境界遠低於作者已有公論”⑮。孫遜先生也認為:“他們的思想水平比起作者來還有一個相當的距離,因此他們在對小說的很多方面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同時,必然也會對小說的立意和作者的思想表現出不少的曲解”、“評者確實有許多地方表現了他們對小說之味還並不真正理解”。⑯對於此,批者自己也是承認的。第十九回中的批語即稱“寶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評自在評痴之上,亦屬囫圇不解”。就是與作者稱為知己的脂硯齋,也曾因對作品的情節設計未有全面瞭解而作出過誤批。第二十七回就將紅玉錯當成奸邪之人而批曰:“奸邪婢豈是怡紅應答者,故即逐之。……己卯冬夜”。這說明,因批者的種種侷限而作出一些不太符合、甚至有違作者創作意旨的批語是完全存在的。再者,批語只是批者在特定情境下心有所觸、意之所至隨興而作的一些點評,並非邏輯嚴謹、思慮周密的學術論文或科學定義,批者也沒有這方面的理論自覺。也正因此,第八回中對“情不情”的解釋即使按批者自己的意思,在表述上也明顯存在缺陷,未將有情者涵蓋進去,故其在第二十五回又補充之。筆者無意否定脂批的巨大價值,只是認為應該客觀公正地去看待,不是一味將其奉為圭臬而不敢逾越半步。

紅樓夢:情不情”究竟如何理解

此外,另一些脂批提供了不同的理解視角。第二十一回回前批曰:“自執金矛又執戈,自相戕戮自張羅。茜紗公子情無限,脂硯先生恨幾多?是幻是真空歷遍,閒風閒月枉吟哦。情機轉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凡是書題者,不可不以此為絕調。詩句警拔,且深知擬書底裡,惜乎失名矣。”批中律詩大意為:作者設計的主人公因“情無限”內心充滿困惑和矛盾,在歷遍真幻的過程中,這些困惑和矛盾不斷地衝突又不斷得到“張羅”解決,最後悟破“情天”,形成了“情不情”的思想,從而使“情”不能奈之如何,就如韓少功先生所說的:“這種高人表現出另一種沒心沒肺,有金剛不壞之身。”⑰這與前文分析的寶玉思想發展過程是完全相符的,也正因此,批者認為此詩“深知擬書底裡”,並稱其為全書所有批語中的“絕調”,也即最準確、最權威的批語。由批詩可看出,“情不情”是在悟破“情天”後寶玉(也可說作者)尋找到的一條解脫辦法。第三十二回,批者在回前批中再次用湯顯祖的一首詩為此作出註腳:“無情無盡卻情多,情到無多得盡麼。解到多情情盡處,月中無樹影無波。”並稱其“堪合此回,故錄之以待知音”。前詩中的“情天破”與此詩中的“情盡處”應是同一意思。這些批語明確告訴我們,“情不情”還含有“情破”、“情盡”的意思。許建中、仇昉兩先生也看到了這點,認為“‘情不情’的評定本身即包含著情到深處亦無情的意旨”。⑱

那麼,“情不情”究竟如何理解?要弄清“情不情”的含義,我們有必要先弄清“情”的意思。《新華字典》對“情”的解釋共四個義項:(一)感情,情緒,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愛、憎、愉快、不愉快、懼怕等的心理狀態;(二)愛情;(三)情面,情分;(四)狀況⑲。顯然,書中所寫的“情”應是感情之意。周汝昌先生說得對:“雪芹所謂的‘情’幾乎就是對待宇宙萬物的一種感情和態度。”⑳塗瀛先生也說:“寶玉之情,人情也,為天地古今男女共有之情。”㉑作者開宗明義就指出,此書是“大旨談情”。這裡的“談情”不是談情說愛的“談情”,而是談人生之情,也就是對困擾人生的感情作出的思考。這些人生共有的“感情”包括《好了歌》裡面指出的各種人性慾求,以及甄士隱所作解注裡對各種世態的反應:既有對功名的奢望,又有對金錢的貪婪;既有對愛情的痴戀,又有對兒孫的眷顧;既有對榮枯的歡憂,又有對聚散的悲喜。《現代漢語詞典》對“感情”的解釋是:(一)對外界刺激的比較強烈的心理反應;(二)對人或事物關切、喜愛的心情㉒。這兩個義項,一個是內心接受到外界刺激而產生的感受,一個是自身發出的對人或物的態度。可見“情”具有雙向性,就像物理學中的力和反作用力一樣,既有“施”的一面,也有“受”的一面。而脂批在第八回對“情不情”的解釋,只從“施”的一面進行了解釋。筆者認為,要準確地解釋“情不情”必須從“施”與“受”兩方面來考量。“施”情是很容易處理的,“受”情則往往讓人困惑和痛苦。從前述可知,寶玉一路困、識、悟,他更多的是在苦苦思索如何“受”情。“情不情”作為對寶玉一生思想的全面概括,也是其人生態度的集中體現,豈能不體現出如何“受”情這一面?他的悟,即是他處理“受”情的辦法。因此,要理解“情不情”,還要看他悟到了什麼。上面已分析,寶玉是一步步走向情破、情盡、“情極之毒”,最後迴歸到自然本位,達到了“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的境界。也就是說,他是用看似“狠心”的超脫來解決“受”情之困的。就如呂啟祥先生指出的那樣:“《紅樓夢》的作者對‘聖人’的理想早已幻滅,卻被超越世俗精神桎梏的‘至人’境界所吸引……怎樣才能獲得這種超越意識呢?不是靠成佛作祖,修道昇仙,而是精神的自由解脫。”㉓

看得出來,“情不情”是作者精雕細琢出的一個詞語。非常擅長文字藝術的作者創造出這麼一個詞來概括寶玉的整個人生思想,也提醒我們不能簡單地僅從一個角度去理解。反覆細讀不難發現,這個詞不僅可以順著理解,也可倒著來理解,作者就如在跟我們玩文字遊戲。順著理解意即:以“情”來對待“不情”,也就是脂批在第八回中所作的解釋。用俞曉紅先生的話來說,就是“以己之‘情’施展於‘不情’之物”。㉔這是從“施”情一面來理解的,是“情不情”的第一層含意。但脂批的解釋還不完整、不嚴謹,前文已指出,寶玉並未對一切人和物“俱有一痴情”,他的體貼完全“隨心”而定。因此,這一層意思嚴謹的闡述應為:“施”情時,遵循“隨心”的原則,對自己合意或合意時的人、事、物等“俱有一痴情去體貼”。倒著則可理解為:用“不情”來對待“情”,或曰對“情”以“不情”。當外界讓內心產生難受的感情時,就用“不情”、“情極之毒”來對待。這是從“受”情一面來理解的,是“情不情”的第二層意思,具體點講就是:“受”情時,做到“狠心”的“不情”,用“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的超然來擺脫情的困惑和痛苦。此兩層意思合起來才是“情不情”全面、準確的解釋。只有這樣理解,才解釋得通“情機轉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這句詩,也才符合寶玉性格發展的實際,更不至於貶低作者在思想上和藝術上超人的水平。上述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入世的態度,第二層是出世的思想,看似矛盾實則統一。作者用這一高度濃縮、充滿哲理的詞語來概括寶玉及自己的人生態度,是空前絕後的創造,也為茫茫大眾指出了一條與儒、釋、道完全不同的精神出路。

其實,“情僧”與“情不情”意思相仿。這裡的“僧”不是和尚,而是像僧那樣“無情”、“不情”或超脫的意思。它與“情不情”一樣,概括和體現了寶玉整個的性格發展過程和最終的精神追求,也正因此,空空道人(實即寶玉、作者)才更名為“情僧”,並把書名更改為《情僧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