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世凯老家曾经有个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味精厂,现在却成了这样

上世纪90年代,那时鸡精还没有被人们广泛食用,味精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必备的调味品之一。

说起当时知名的味精品牌,有一个名字永远都绕不过去,它就是莲花味精。

在袁世凯老家曾经有个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味精厂,现在却成了这样

曾经的莲花

项城市,河南省东部平原的一个县级市,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项氏一族的封地,也是近代所谓的“窃国大盗”袁世凯的故乡,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基地”的莲花味精厂就诞生于这座小城。

1983年,项城县的两家原本破烂不堪、濒临倒闭的县办小厂,在当时的县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合并,成立了周口地区味精厂,首任厂长李怀清。

新成立的“周口地区味精厂”,其固定资产不足400万,年生产能力在400吨左右,在600名工人中,真正懂得味精生产技术的专业人才只有“两个半”,厂子的综合技术指标在全国同行业排名中位居第77位。

怎么看这都是一个不怎么景气的普通小工厂。

任谁都想不到,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厂,却在厂长李怀清的带领下,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接连打败许多国内国外的味精大厂,建成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味精生产基地,仅次于日本味之素。

1983年,新生的周口地区味精厂,仅用了35天时间就完成融资30万元的目标,从而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技术改造,并在3个月的时间里就使味精的产量达到了402吨,超过了往年一年的总产量。

1984年9月,周口地区味精厂完成第二次技术改造,当年生产味精976吨,实现利税245万元,一次性还清了全部贷款。

1985年,周口地区味精厂实现利润100万元。

1987年,周口地区味精厂的生产规模达到了7000吨,这座位于豫东平原、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厂,已经有了在全国味精行业里角逐第一的资本。

1988年,周口地区味精厂生产的“莲花牌”味精在国内首次突破1万吨,从而取代沈阳味精厂,登上了中国味精行业冠军的宝座。

1990年,“莲花”味精年产量达到2万吨。

1991年11月,以河南周口地区味精厂为首,联合全国十几家生产企业、几十家经销公司的“河南莲花味精企业集团”宣告成立,是年莲花味精年产量达到4万吨。

1992年7月,莲花集团被正式审定为国家大型一类企业,“莲花”味精年产量达到6万吨。

1993年,项城撤县设市,莲花集团也迎来了十周年大庆。这一年的项城市财政总收入刚好突破1亿元关口,来自莲花集团的贡献是6583万元。

1994年,“莲花”味精年产规模达到10万吨。

1997年,“莲花”味精年产规模达到12万吨,产值增至223000万元。

1998年,莲花味精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从那时起,拥有年产12万吨味精生产能力的莲花集团,成了中国最大的味精生产基地,成了国家大型一类企业和国家确定优先扶持发展的300家企业集团之一,成了综合经济指数位居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第88位的企业。

莲花味精,在此后多年里一直霸占着国内40%的味精消费市场,在出口方面,莲花味精占据全国80%的味精出口份额,出口到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当之无愧的味精“大佬”。

在袁世凯老家曾经有个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味精厂,现在却成了这样

对于项城这座小城而言,莲花集团更是形成了一厂独大的局面,作为项城最大的国有企业,它一度成为项城的财政支柱,每年的财政贡献都保持在70%左右,是项城工业擎天柱一般的存在。

在项城,如果把莲花集团的厂区和生活区的面积加起来,可以占到了项城市老城区面积的近一半之多,在项城市区生活的十几万人口中,也有近一半人和莲花集团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再算上和莲花集团沾亲带故的企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整个项城就是一座“味精城”。

如果没有莲花集团,就不会有项城的撤县设市;如果没有莲花集团,就不会有今日项城的规模和城市面貌。

但,那终究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莲花的没落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用这句话来形容项城的莲花集团真是再形象也不过了。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莲花集团成功登上“世界最大味精生产基地”的宝座,使其成就达到顶点,而后却如高山雪崩般急剧衰落。莲花集团就像是一颗飞速划过天空的流星,虽然给世人留下了灿烂的光芒,却终究如昙花一现般枯萎,如今只能看着它的尾迹还在遥远的天边摇曳。

致使莲花集团没落的原因,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机构臃肿

进入21世纪,随着莲花集团的无节制扩张,其管理机构和人员也开始迅速膨胀,企业员工最多时有将近2万人。

按照国内同等规模的企业编制来看,只需要5000名员工即可满足莲花集团的用工需求,这样算来,莲花集团富余人员大概超过12000人。这些人员就是寄生在莲花集团这头庞然大物身上的寄生虫,一时半会可能不会对莲花集团造成明显的伤害,但时间久了就变成了莲花集团身上的巨大包袱。

莲花集团后来虽然通过一些办法解决掉了一部分人员过剩的问题,但是,受资金等方面的压力,这个沉重的历史包袱始终没有彻底甩掉。

债务问题

由于十几年前大规模扩张的需要,莲花集团背负了巨额的债务,有人说这个数字高达27亿元。再加上全国味精市场需求的减少和利润空间的降低,使莲花集团开始处于连年亏损的状态。

这两大因素最终导致了莲花集团资金链的断裂,有80%的生产线处于停顿状态,莲花味精一时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困境,濒临全面瘫痪、破产倒闭的边缘。

近10年来,虽然每一任新领导上任,都会把解决债务问题作为上任后的重要事项,但是因为问题积累太深,牵涉面太广,最终都没能顺利解决。

产能过剩

味精行业本来就是一个门槛比较低的行业,但凡是有点资金和设备的厂子,都能经过一番改造生产出自己品牌的味精。再加之莲花味精的爆红,让许多工厂都加入到了生产味精的大军之中。

来自2010年的数据显示,每年全国味精的消费量在140万吨左右,而当年国内味精的产量却达到了256万吨,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

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和其他传统产业一样,为了抢占市场,味精行业也不得不展开了价格战。而在原材料方面,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以及能源和运输等成本的增加,莲花集团所能获得的利润空间被压缩的越来越小。

为了维护其国内味精行业老大的地位,莲花集团非但没有停下其扩张的脚步,反而将步子迈的越来越大,即使连年亏损也在所不惜。

污染严重

在味精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水,这是莲花集团的两大污染源。

对于废气的危害,感触最深的非项城当地居民莫属了。由于莲花集团的味精厂区就位于项城市区内,所以无论身处在项城市区的哪一个角落,都能闻到一股非常刺鼻的气味。而且即使在晴朗的天气里,项城的天空也是一片灰蒙蒙的状态,就好像笼罩了一层薄纱。

由于排放的废水不达标,项城的母亲河——沙颍河成了远近闻名的臭水沟,即使在很远的距离上也能清晰的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味道。随着被污染的沙颍河水的继续流淌,位于项城下游的沈丘以及安徽的界首等县,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产品单一

莲花集团虽然相继收购或者投资了包括皮革、肥料、鞋业等在内的一众产业,但是其主营业务还是以味精为主导,并占据了莲花集团90%的营业份额。

这样的份额占比,对于像莲花集团这样的大企业而言,其产业结构显得实在是太过单一,没有丝毫的竞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当国内的味精市场发生变化时,就可以让一个盛极一时的莲花集团,突然间如融雪般消逝的原因之一。

健康问题

随着近年来的诸多针对味精的研究发现,味精作为一种化学调味料,其主要成分谷氨酸钠可以在人体内分解转变成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一旦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出现眩晕、头痛、肌肉痉挛等症状。而味精中含有的钠,过多摄入还可能导致高血压。

健康问题的出现,对味精的打击不可谓不小,而真正压垮味精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味精替代品——鸡精的出现和大规模食用。

在袁世凯老家曾经有个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味精厂,现在却成了这样

鸡精并不是从鸡身上提取的,而是在味精的基础上加入化学调料制成的,由于核苷酸带有鸡肉的鲜味,故称鸡精。鸡精与味精相比,不但味道更加鲜美,而且还能增加人们的食欲,所以其迅速的取代了味精的地位,成为了中国人厨房里的新宠。

中国味精行业的衰落,也注定了以味精为核心主营业务的莲花集团的落寞结局,这个河南省当年的旗帜、中国的明星企业,几乎就在一夜的时间里,变成了如今这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模样。

莲花的复兴?

2015年11月,许久已经不曾见诸报端的莲花集团发布公告,将公司正式更名为“莲花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发布了未来五年全面进军智慧农业和大健康产业领域的规划。

在保持氨基酸生物发酵技术和调味品生产的传统优势基础上,莲花将打造“健康产品源、食品安全和营养检测管理体系、土地植物营养生态体系、综合智慧农业生产体系、创新农业金融、营养健康产品C2B品台、健康综合服务体系”的“七朵莲花”为核心的智慧农业产业链条和大健康产业生态系统。

在袁世凯老家曾经有个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味精厂,现在却成了这样

这个决定是否意味着莲花复兴的开始?

作为一个项城人,多多少少对此还是有些期待的。

(全文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