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日本的外交策略

一,两国状况。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压力,两国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欧美人对于两国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蔑视,视两国人民低人一等。福泽谕吉就在写道"试看当下首都的情况,凡是骑马坐车趾高气扬驱人避路的多系海外洋人。偶有警察,行人,车夫,驭者与洋人发生口角,洋人总是旁若无人似地拳打脚踢,懦怯卑屈的日本人根本不敢还手,怎样也奈何不了洋人。有些人只好忍气吞声连法庭也不去。偶尔荫买卖交易等问题而诉讼,也得到五大通商口岸去受外国人的裁判,结果还是有冤无处伸。"同样在当时的清朝这样的情况也是经常发生。日清两国在欧美各国眼中还不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日清两国的人民都受到欧美列强的压迫。

二,最初英俄态度。19世纪的中后期两国都进行了学习西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1894年以前。欧洲各国对于日清两国之间关于朝鲜问题是各怀鬼胎的,都想从日清冲突中夺取更大的利益。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各国对于中国和日本并没有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即支持哪一个国家。

英国在日清争端中是处于重要的位置的。英国希望的是保持朝鲜的均势和确保在华利益,并联合清朝来对抗沙俄的南下。泰晤士报特派员蒂洛尔将这种见解归结为"作为战斗力的清国的潜在势力论"。而该报的通讯员科克霍恩则提倡英清同盟。可见当时的清朝在英国人的眼中还是具有价值的,至少不是那么不堪一击的。

在沙俄眼中也是希望维持日清两国的均势,至少在西伯利亚铁路完工前是这样的。因此对于两国的冲突是保持一种超然的姿态的。从英俄两国的态度来看,就是双方都希望保持清朝对于朝鲜的宗藩关系,维持现状。

甲午战争前日本的外交策略

李鸿章主张调停

三,日本外交的谋略。对于日清两国的冲突都是各怀鬼胎的,这样就给日本形成了一种解读,即英俄对于日本和清朝的冲突是默许的。在日本看来只要日本给予对方足够的利益,这两个国家就会变相的支持日本。因此就有了青木公使转告英国政府有关帽子和砂糖关税的要求,日本会让步的。以一定的利益让渡,换取列强的默许与支持,也是可以看出屈从欧美而取之清国和朝鲜策略的延续。

甲午战争前日本的外交策略

日本外交负责人陆奥宗光

强势的外交和经济利益的让步,使得日本的外交赢得了他想要的目的。相反清朝却希望与列强的调停,丧失了进取之心,并使得列强各国对于清政府的战斗力产生了怀疑,并最终看透其虚弱的本质。日本的外交可以说是成功的。在1894年7月16日《日英通商航海条约》的重新签订使得日本废除了治外法权。就像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在签字仪式上说的那样"此条约的性质对于日本来说,远胜于打败清帝国之大军。"可以说这个条约的签订是对于日本发动战争,夺取朝鲜的支持,也是英国把日本看成是抵抗沙俄南下的一个具有战斗力的伙伴或者盟友。可以说在没有开战前清政府在外交上已经被日本击败了。

甲午战争前日本的外交策略

伊藤博文

其实在甲午战争前,欧美各国的眼中日清两国就像两个后进的学生在争夺一张列强的席位。在这种禽兽的世界中,百万卷公理文书是抵不过一筐炮弹的。只有胜利者才可以赢得他们的尊重,而失败者只会更加没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