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前日本的外交策略

一,兩國狀況。甲午戰爭前,中日兩國都面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壓力,兩國都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歐美人對於兩國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蔑視,視兩國人民低人一等。福澤諭吉就在寫道"試看當下首都的情況,凡是騎馬坐車趾高氣揚驅人避路的多系海外洋人。偶有警察,行人,車伕,馭者與洋人發生口角,洋人總是旁若無人似地拳打腳踢,懦怯卑屈的日本人根本不敢還手,怎樣也奈何不了洋人。有些人只好忍氣吞聲連法庭也不去。偶爾蔭買賣交易等問題而訴訟,也得到五大通商口岸去受外國人的裁判,結果還是有冤無處伸。"同樣在當時的清朝這樣的情況也是經常發生。日清兩國在歐美各國眼中還不是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日清兩國的人民都受到歐美列強的壓迫。

二,最初英俄態度。19世紀的中後期兩國都進行了學習西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1894年以前。歐洲各國對於日清兩國之間關於朝鮮問題是各懷鬼胎的,都想從日清衝突中奪取更大的利益。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各國對於中國和日本並沒有明確的表達出自己的立場,即支持哪一個國家。

英國在日清爭端中是處於重要的位置的。英國希望的是保持朝鮮的均勢和確保在華利益,並聯合清朝來對抗沙俄的南下。泰晤士報特派員蒂洛爾將這種見解歸結為"作為戰鬥力的清國的潛在勢力論"。而該報的通訊員科克霍恩則提倡英清同盟。可見當時的清朝在英國人的眼中還是具有價值的,至少不是那麼不堪一擊的。

在沙俄眼中也是希望維持日清兩國的均勢,至少在西伯利亞鐵路完工前是這樣的。因此對於兩國的衝突是保持一種超然的姿態的。從英俄兩國的態度來看,就是雙方都希望保持清朝對於朝鮮的宗藩關係,維持現狀。

甲午戰爭前日本的外交策略

李鴻章主張調停

三,日本外交的謀略。對於日清兩國的衝突都是各懷鬼胎的,這樣就給日本形成了一種解讀,即英俄對於日本和清朝的衝突是默許的。在日本看來只要日本給予對方足夠的利益,這兩個國家就會變相的支持日本。因此就有了青木公使轉告英國政府有關帽子和砂糖關稅的要求,日本會讓步的。以一定的利益讓渡,換取列強的默許與支持,也是可以看出屈從歐美而取之清國和朝鮮策略的延續。

甲午戰爭前日本的外交策略

日本外交負責人陸奧宗光

強勢的外交和經濟利益的讓步,使得日本的外交贏得了他想要的目的。相反清朝卻希望與列強的調停,喪失了進取之心,並使得列強各國對於清政府的戰鬥力產生了懷疑,並最終看透其虛弱的本質。日本的外交可以說是成功的。在1894年7月16日《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的重新簽訂使得日本廢除了治外法權。就像英國外交大臣金伯利在簽字儀式上說的那樣"此條約的性質對於日本來說,遠勝於打敗清帝國之大軍。"可以說這個條約的簽訂是對於日本發動戰爭,奪取朝鮮的支持,也是英國把日本看成是抵抗沙俄南下的一個具有戰鬥力的夥伴或者盟友。可以說在沒有開戰前清政府在外交上已經被日本擊敗了。

甲午戰爭前日本的外交策略

伊藤博文

其實在甲午戰爭前,歐美各國的眼中日清兩國就像兩個後進的學生在爭奪一張列強的席位。在這種禽獸的世界中,百萬卷公理文書是抵不過一筐炮彈的。只有勝利者才可以贏得他們的尊重,而失敗者只會更加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