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崛起——第一回 仁爱惠帝

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在位八年的大汉帝国创立者——刘邦,因伤病去世,享年62岁。大汉帝国赢了一位新的掌舵人,此人就是皇太子刘盈。

大汉崛起——第一回 仁爱惠帝

汉惠帝——刘盈


刘邦死前一直担心皇后吕雉会篡夺大汉天下,所以和大臣定下“白马之盟”,但刘邦管得了生前,管不了身后。刘邦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就在他死后,吕后就准备不发丧,先将朝中某些重臣解决掉。当然,吕后谋划这件事情,自然要找人商量,这些人肯定是吕后的亲信。主要是“三吕”,即吕产、吕台、吕禄,吕产和吕台是吕后大哥吕泽的儿子,吕禄是吕后二哥吕释之的儿子,这三人都是吕后的亲侄子,吕后深信他们。然而,这“三吕”此时毕竟年轻,是名符其实的“吕家三少”,吕后还找了另外的人来商量。这个外人就是审食其。


刘邦封赏功臣时,将审食其封为辟阳侯,那审食其立了什么军功吗?审食其没有立任何军功,他只干了一件事情,奉刘邦之命,在沛县照顾刘邦家小。彭城之战后,刘太公和吕后都被项羽俘虏,审食其也陪着他们在项羽大营做人质。吕后在项羽军营中过了三年最悲催的时光,在这期间,都是审食其照顾她的饮食起居,两人自然日久生情,吕后既把他当亲信也当情人。刘邦项羽鸿沟义和后,吕后和审食其一起回到了刘邦大营,两人之间自然保持了一定距离。


那刘邦知不知道他们之间的事情呢?肯定知道,但毕竟是在当时那种特殊的情况下,而且吕后和审食其之后并没有再次做出出轨的事。还可能有一个原因,刘邦是非常注重男女平等的,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先后封了几个女子为侯,其中就有许负,号称天下第一神算,她被刘邦封为雌亭侯,同时,许负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女子封侯的。刘邦自己都找了那么多老婆,此时吕后早已人老珠黄,只要不过分,刘邦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吕后在刘邦的遗体面前,跟审食其以及“三吕”谋划说:“朝中很多人都与先帝是布衣之交,后来变为臣子了,他们常常感到不愉快。今天又让他们侍奉少主,如果不杀光这些人,天下难以安定。”吕后的确担心她不能镇住那些重臣悍将,所以才决定铤而走险。然而,这个密谋终究还是走漏了消息。谁走漏了呢?自然是吕家三少之一的吕禄,吕禄公子哥一个,平时就喜欢交朋结友,他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叫郦寄,是开国将军郦商之子。吕禄将这一绝密消息竟然告诉了郦寄,郦寄觉得事态严重,随即告诉他的父亲郦商。


郦商当即跑去见审食其,郦商说:“我听说皇上已经驾崩,故意不发丧,想要诛杀部分大臣。如果是真的,那就天下大乱了。陈平、灌婴率十万大军驻守荥阳,樊哙、周勃率二十万大军平定代地,这些将领听说陛下驾崩,朝中大臣都被杀死,必然率兵返回,攻打关中。大臣在内部反叛,将军在外面攻打,这样下去,大汉就完了。”审食其原本就不赞成吕后这么做,只是他没有更好的理由,于是他将郦商的话告诉了吕后,吕后听后,不禁打了个寒颤。随即,将刘邦驾崩的消息昭告天下,并大赦天下。


一场灾祸就就这样消于无形。显然,吕后没有追查是谁走漏的消息,不然的话,吕禄也不会在十多年后,一场致命的政变中,命丧他人之手,以至于吕氏被灭族。在那场宫廷政变中,欺骗吕禄的还是郦寄。


公元前195年五月十七,皇太子刘盈率领文武百官将刘邦葬于长陵。葬礼完毕后,众人一起返回太庙商量刘邦的庙号、谥号。何为庙号呢?就是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的名号,起源于商朝,后来被秦始皇废掉了,而大汉初期实行的儒家治国,自然又将祭祀、礼仪等一些儒家重视的传统再次恢复。西汉对追加庙号十分慎重,西汉出了那么多帝王,只有四个帝王有庙号。也就是说,只有开国君主、或者有保全社稷大功的皇帝,才有庙号。何为谥号呢?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评价,算是盖棺定论。谥号制度也是从周朝开始的,天子,诸侯、大臣都有谥号。秦始皇登基后,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属于“大不敬”,于是也将谥号制度废除。由于汉朝施行以孝治天下,刘邦之后的所有帝王,谥号中都带有“孝”字,像后来的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第二个字就是对皇帝的生前评价。这些字选取自然有好有坏,好的有“文、武、明、睿、景”,坏的有“厉、灵、炀”。当然也有一些平庸的,只要这个帝王不是亡国之君,他的谥号一般不会很难听。即使在位期间,没有什么作为,也会用一些平庸的字来做谥号。比如即将登基的皇太子刘盈,后来的谥号就是孝惠皇帝,这个“惠”字就是一个非常平庸的。历史上,不管是晋惠公,还是晋惠帝,都是昏君,在位期间,都是无所作为的。


那大臣们是怎样评价刘邦的呢?群臣商量说:“皇帝出生细微,拨乱反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也就是,大臣们将刘邦的庙号定为“太祖”,谥号为“高”,称为高皇帝。由于刘邦是大汉的开国之君,所以没有加上“孝”字,而此后的汉代所有帝王,都有一个“孝”字。


刘盈将父亲刘邦的丧事弄完后,刚刚十六岁的他终于登了上皇帝大位,并在登基时,封母亲吕雉为皇太后。后人认为刘盈这个皇帝过于仁弱,无所作为,以至于司马迁写《史记》时,都没有专门为他作一篇。如果仔细的分析,在他不长的皇帝生涯中,他还是做了一些事的,而且他也想有所作为。


刘盈之所以评价不高,两个原因,第一是他老子刘邦太厉害了,他的光芒都被刘邦掩盖;第二个原因就是他是吕后的儿子,而吕氏最终被灭族。


刘邦对刘盈这个儿子,应该是非常不满意的。当初彭城之战时,刘邦被项羽追兵追杀,他在情急之下竟然将马车上的刘盈和鲁元公主直接踢下车,每次踢下都被太仆夏侯婴给抱上来了,刘邦还踢了好几次。当时的刘盈才五岁,刘邦气的都想杀了夏侯婴。试问一个五岁的小孩,面对兵荒马乱,除了哭能干什么?唯一的依靠就是自己的父亲,而自己的父亲竟然多次将自己抛弃,有哪个小孩能够承受如此之重的伤害。正是那次事件让刘盈的心理留下了非常的阴影,即使在登基为帝后,依然不能散去。


彭城之战后,刘盈不久即被封为王太子,留守关中。在留守关中的那几年里,刘盈渡过了最悲惨的时光,父亲在外征战,母亲被人俘虏,几乎无依无靠。史书上记载“萧何与太子镇守关中”,试问,一个五岁的小孩,怎么能镇守关中?萧何政务繁忙,也没时间管教刘盈,只能找一些仆人照看他,除了不让他受冻受饿外,刘盈没有感受到任何父母之爱。相当于说,刘盈的幼年一直在托儿所里面,而且托儿所几乎没有玩伴,只有他和他的姐姐。


刘邦打败项羽后,刘盈从王太子变为皇太子,这对他来说,算不上什么惊喜。唯一让他开心的是,母亲吕后能够和他在一起,他也可以时常去见见爷爷奶奶。刘邦自己不学无术,对自己的孩子也没什么要求,刘盈几乎处于放养状态。在刘邦登基几年后,刘邦意识到了儒学的强大,所以给刘盈找了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就是儒学大师叔孙通,正是叔孙通的到来,让刘盈觉得人世间还有一些趣味。


叔孙通作为儒学大师,教授给刘盈的就是儒家的那些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九大方面,作为未来的帝国领导人,叔孙通一直给刘盈灌输一个思想,治国必须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刘盈之前从来没有接触到这些东西,在他看来,老师给他讲的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让他倍感舒适,使得他的心灵得到洗礼。于是在之后的几年里,刘盈跟着叔孙通学《孝经》、《论语》,不管外面太子争夺战如何激烈,刘盈都在心无旁骛的学习。对于刘盈的学习提高,太傅叔孙通还是很认可的,他认为,只要假以时日,他定能将刘盈培养为一代仁爱之君。正是为了追求这个梦想,叔孙通为了保证刘盈的太子之位,数次以死相逼。对于叔孙通为刘盈所做的一切,吕后看在眼里,感激在心,她也多次告诫刘盈说:“孙太傅博学多才,你一定要认真学习。”


事实证明,刘盈的确没有辜负叔孙通的期望,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已经做得很好了。部分人认为刘盈在当皇帝期间,并无实权,和傀儡差不多,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如果仔细分析,可以明显的发现刘盈权力非常大,几乎很多事情他都能乾纲独断。刘盈的所有作为都符合儒家仁君的标准,那刘盈到底做了哪些事情才有仁君之称呢?


比如对自己的同族兄弟上,刘盈的做法可让那些后世明君汗颜。比如他的三弟刘如意,刘盈堪称关怀备至。刘邦死后,吕后掌权,自然不会忘记自己的老仇人,当即下令把戚夫人囚禁起来,并把戚夫人的头发剃光,让她穿上囚衣在在永巷里舂米。何为舂米?就是将稻谷去壳的过程。由于古代科技不发达,这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劳动。吕后将戚夫人头发提到,穿上囚衣,让她做苦力,显然是为了羞辱她,就是一个女人的嫉妒心在作祟。要说戚夫人不愧是一代才女,她一边舂米,一边唱着自己她自己创作的诗歌《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戚夫人的这首《舂歌》被考证为记载于正史最早的五言诗歌,是可以和项羽的《垓下》,刘邦的《大风歌》媲美的千古绝唱。吕后听见后,完全不会有我见犹怜的感叹,只是让她更加愤怒。因为吕后想到了当初戚夫人差点将太子之位夺取,这就不是平常女子之间的嫉妒了,而是政治斗争。在吕后看来,刘如意的存在一直是她母子的威胁。于是吕后派出使者召见赵王刘如意入京。


刘邦在死前让硬汉周昌担任赵国的丞相,希望他能够保护刘如意。事实上,刘邦真没看错人,吕后前后派出了三次使者,都被周昌给拒绝,周昌还当着使者的面,直接把吕后的阴谋给说出来了。周昌对使者说:“高帝生前把赵王嘱托给我,赵王年纪小,我听说吕太后怨恨戚夫人,想把赵王召去一齐杀掉,我不敢让赵王去。而且赵王也病了,不能接受命令。”吕后发现自己目的没达到,阴谋也被周昌给戳穿,非常愤怒,决定先调开周昌。


吕后先召周昌入京,然后在派遣使者召刘如意入京。此时的刘如意只有十二岁左右,哪里知道危险,而整个赵国除了周昌之外,也没人敢得罪吕后,于是刘如意就屁屁颠颠的跟着朝廷的使节来到了京城。刘盈知道母亲将刘如意召入京城之事后,当即认为会对弟弟如意不利,在得知弟弟进入长安地界的那一刻起,刘盈就亲自出城到灞桥迎接如意。一个帝王不为了任何政治需求,只是为了保护弟弟而出城迎接,自古少有。至此之后,刘盈不管吃饭,睡觉,还是上朝,都带着刘如意一起,以至于吕后根本找不到机会下手。就这样,刘盈将自己的弟弟很好的保护了起来,连续一个月都是这样,然而,人毕竟有疏忽的时候。


有一天早上,刘盈凌晨就出门打猎,刘如意由于年纪小,不能早起,便在宫中接着睡觉。吕后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人拿着毒酒给刘如意送了过去,刘如意还在睡梦中,以为是宫女送的早餐,当即喝了下去。等刘盈打猎而归时,看到的是刘如意七窍流血的尸体,心中那个悔恨可想而知。


解决刘如意这个政治威胁后,此时吕后已经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她下令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去眼珠,熏聋耳朵,喝哑药,让她呆在厕所里,这就是吕后制造的“人彘惨案”。当然,《史记》、《汉书》上都记载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后,并叫刘盈一起来观看自己的杰作。对于这个记载,我是不认可的,原因就在于刘盈毕竟是吕后的亲儿子,身体很差,吕后没有必要吓自己的儿子。难道吕后不知道自己的儿子身体差,如果将刘盈吓死,此时刘盈无子,刘邦还有六个儿子在,恐怕吕后的太后之位就难以保全了。刘盈的存在才保住了吕后的政治地位,吕后不可能做出这种自毁长城的事情来。至于史书记载,刘盈知道这件事情后,就非常埋怨母亲吕后,然后就每天饮酒、不理朝政,没几年后就死了。这些话都是由问题的,因为刘盈不但没有荒废朝政,反而是有所作为。


刘如意的惨剧,刘盈应该亲自看见了,至于“人彘惨剧”,应该是刘盈调查得知的。刘如意毕竟大半年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了,肯定会求自己的皇帝哥哥,而刘盈就会调查。惠帝对自己的弟弟如此友爱,对自己的哥哥也如此。汉惠帝二年,齐王刘肥到京城朝见惠帝。由于刘盈之前看见自己弟弟的惨死,所以此次哥哥前来,刘盈非常小心,生怕再次让自己的哥哥惨死京城。


刘肥即是外镇诸侯,又是自家兄弟,刘盈举行酒宴为哥哥接风。惠帝认为齐王是自己的哥哥,便请他坐上座。吕太后非常恼怒,让人倒了一杯毒酒放在面前,赏赐给齐王,为他祝福。由于有之前的教训,刘盈时刻注意着母亲的一举一动,当齐王刚起身要接,惠帝刘盈抢先拿过那杯酒。吕后一见大惊,起身泼去惠帝手中的酒。齐王心知有怪,不敢再喝,假装酒醉离去。经打听知道那是杯毒酒,大为惊恐,以为此次很难离开长安了。齐地人才济济,身为齐王的刘肥身边自然不缺乏能臣。当即有人告诉刘肥说:“吕太后只生了惠帝与鲁元公主两人。如今您国内有七十余城,而公主的封地只有数城之地。您不如拿出一个郡献给太后,用作增加给公主的封地。这样,太后必然高兴,大王也就没有灾祸了。”汉初,王孙公主都有自己的封地,而封地上所有税收都归持有人,封地越多,自然越富有。于是,齐王刘肥就献出城阳郡,并遵鲁元公主为齐国太后,面对如此大礼,吕后自然开心。吕后一开心,就亲自在齐王官邸设酒宴,与齐王一起饮酒庆祝,然后送齐王回国。


刘邦的所有子孙中,能够逃离吕后魔爪的真不多,这个齐王刘肥就是其中一个。当然,齐王能够存活下来,也和他的经历有关。齐王虽然是刘邦的长子,但毕竟是私生子,从小受人白眼,逆来顺受惯了。诺大的齐国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作为刘邦的长子,既没有和刘盈争太子之位,又主动献好,吕后没有必要为难他。刘肥作为鲁元公主的哥哥,竟然将自己的妹妹认作齐国太后,不知九泉之下的刘邦作何感想。


刘盈关爱兄弟,这在儒学上叫“悌”;但他又不能忤逆他的母亲,因为儒学上还有“孝”。弟弟惨死,人彘惨案对刘盈来说,肯定是有打击的,因为他一直对太傅叔孙通的教导铭记于心,在他看来,这些道理能够启迪他的心灵。同时,他也相信这些道理能够帮助他改变母亲。太傅教导他“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他也深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他想德行去感化他的母亲。他想到了太傅教给他的《论语·颜渊》这一节,上面说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然而,吕后的几件惨案让他怀疑他的少年所学,甚至有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感觉。每当想到这些时,刘盈的确曾借酒浇愁,但绝不是颓废到底,在醒来时依旧勤于政务。


刘盈的执政班底在刘邦死前就已经定好了,丞相依旧是萧何,赵尧任御史大夫,太尉为周勃,几乎没有改变,对待这些老臣,刘盈非常敬重。比如萧何病重时,刘盈亲自前去探视,看着躺在床上的萧何,刘盈伤心的问道:“您要是百岁后,谁可以接替您?”萧何回到:“最了解臣下的还是皇上。”刘盈问道:“曹参怎么样?”萧何欣慰的说:“陛下已经找到了人选,我死也没有遗憾的了。”萧何不愧是一代名相,原本因为争功问题,导致他和曹参二人有隔阂,但是萧何临死前,依旧推举了曹参。显然,萧何真正的做到了“外举不避仇”,真是大公无私。


自古皇帝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知错改错不认错,因为认错会损害皇帝的权威,而惠帝刘盈,在这方面上继承了刘邦的优点,只要大臣指出他的错误,他不但欣然接受,而且还自责不已。刘盈在即位后,又将自己的老师,太子太傅叔孙通调为太常,这个太常就是之前的奉常,主管宗庙礼仪,这对叔孙通来说,也算是专业对口。刘盈每次去长乐宫拜见母亲吕太后时,天子出行一般都有卫兵警戒清道,刘盈认为这样会惊扰百姓,于是下令在武库的南边修了一条空中走廊,这样以来,就不会扰民了。但刘盈不知道的是,他修筑的这条道路恰好在刘邦衣冠出巡仪式的道路上。虽然刘邦死了,但按照礼仪,每个月的第一天必须将刘邦生前的衣服拿出去巡游,而巡游之路的上面就是惠帝修的空中天桥。


叔孙通发现这个问题后,当即反问刘盈说:“子孙后代怎么能在祖宗道路上行走呢?”惠帝惊恐说道:“赶快拆了它。”叔孙通说:“皇上不会做错事。如今已经做了,百姓都知道。希望陛下再盖一座高帝庙在渭水之北,作为出游衣冠之庙,这样也能增加高帝宗庙的数量,这是大孝之道。”刘盈随即按照叔孙通的方法去做。萧何是托孤之臣,叔孙通久任太子太傅,刘盈尊敬很好理解,那对一般的臣子呢?


对一般臣子也非常好,刘盈刚即位就给所有官员涨工资,他的理由也高大上,他直接说:“官吏的职责就是治理人民,如果能尽职尽责,就会得到人民的信赖,因此给他们重的俸禄,也是为了人民。”要知道的是西汉官员的俸禄本来就很高,刘邦采取的就是高薪养廉的策略,以至于我们发现,西汉几乎没有官员因为贪污而被处罚的,因为基本没人贪污。不仅如此,刘盈还多次给官员发赏钱,当然,他发的方式也很特殊,比如退休的两千石高官或将军直接发,对于那些没有退休的官员也会发,但有个条件,就是要和父母妻儿住在一起。刘盈这样做很明显,就是为了提倡孝道。对于老百姓中那些典型孝子,刘盈采取选举制,只要有人评选上大汉十大孝子,就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


叔孙通教育刘盈,无论什么人,都可以采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使人心变得善良,知道耻辱,无奸邪之心,这才是最彻底的方法,而法律制裁根本不能达到这种目的。显然,刘盈是认可这些的,他在位期间,多次为死刑犯减刑,甚至减少对肉刑的使用,采用以做苦力的方式来代替。肉刑主要包括:黥(刺面并着墨)、劓(割鼻)、刖(斩足)、宫(割势)、大辟(即死刑)等五种刑罚,《孝经》里面记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显然,刘盈的这一套做法还是遵循儒家思想的。


中国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都要举行加冠礼,由父亲负责,在宗庙里举行,由特殊嘉宾为男子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冠礼之后,意味着该男子已经成年。虽然刘邦已经死去好几年,但可以找到好多长辈为刘盈举行加冠礼。皇帝举行加冠礼,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可以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刘盈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依旧展现了他的仁君本色。他宣布了三条旨意:第一,大赦天下;第二,废除那些妨碍官员治理及干扰百姓的法令;第三,废除《挟书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