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崛起——第十回 胜即正义

历史历来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我们只有摒弃那些干扰,以第三方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才能得到准确的评价。对于这场争斗,首先要搞清楚,究竟是谁挑起来的?按照《汉书·高后纪》记载,陈平,周勃等人发现吕产、吕禄等人阴谋作乱,所以先发制人,将诸吕剿灭;而按照《汉书·高五王传》记载,吕禄、吕产想借作乱,被刘章、周勃、陈平诛灭。由于《汉书》的类容也参考了《史记》,所以汉朝的两部最重要的史书都是记载吕氏想作乱,被周勃、陈平诛灭。


按照史书的逻辑,都是吕氏想做乱,功臣先发制人,干掉了吕氏,维护了大汉的江山。但是,也透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吕氏是想作乱,而没有作乱,陈平、周勃只是怀疑,认为吕氏乃奸邪之人,认定他们会作乱,这在刑法上叫“疑罪从有”的原则。然而,“疑罪从有”早就被中国法律废弃,我国法律采用的是“疑罪从无”。显然,这是我国司法制度的巨大进步,按照“疑罪从无”的原则来看,吕氏没有罪呀,周勃等人怎么能将他们全部诛杀,夷灭三族呢?


当然,有人会说,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残酷,如果周勃、刘章等人不先动手,等吕氏先作乱,那时已经为时晚矣,说不定被诛三族的就是周勃了。这样说也没错,大家都认同一点,那就是如果吕氏真的想作乱,周勃干掉他们是名正言顺的。


那吕氏想作乱吗?或者说,他们有没有作乱的证据呢?翻遍史书,找不到这方面的记载,都是“诸吕打算作乱”之类的记载。最先发现吕氏谋反的是刘章的夫人,她听见了他的父亲吕禄要对刘章不利,但这不能算啊。在当时那种条件下,宗室和功臣已经杀气逼人,吕氏谋划纯属自保行为。


如果我们认同吕氏真的想作乱,那有很多问题都解释不通。比如,当郦寄忽悠吕禄,让他放弃兵权回到封国时,他竟然认同这个馊主意。吕禄询问诸吕时,诸吕也是意见不一,这说明诸吕根本不想谋反,如果真的想谋反的话,他会如此轻易交出兵权吗?再说吕产,当他得知灌婴、刘襄等人已经联合,想要一举消灭吕氏时,贾寿谋划是让他立即控制未央宫,设法自保。所以吕产才带着几百人在去了未央宫,进不去门也没有意识到风险,反而在未央宫外呆了大半天。如果吕氏想谋反的话,吕产就不会这样做,直接带着十万南军将周勃、陈平等人杀掉,这样至少胜算大得多。


有人会说,你这样看,也有推测之嫌啊!吕禄听从郦寄之言,可以说陈平的谋划水平高,吕产控制皇帝是想借助皇帝的力量消灭功臣。如果有人这样想,那来看看当时人们怎么评价这场斗争的。汉朝官方史书都是赞扬周勃的义举,这个我们不看,我们找找当时老百姓怎么评价的。在《汉书·郦商传》中记载:“子寄嗣,天下称郦况卖友。”这句话很好解释,大意就是说:“郦商的儿子郦寄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天下人都说郦况出卖朋友。”这里的郦况指的就是郦寄,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天下人并没有认同诸吕要造反,反而认为郦寄是小人,卖友求荣。从当时天下人对郦寄的评价至少可以侧面反映出诸吕没有造反。


其实诸吕根本没有造反的必要,吕后死前将军政大权交给吕产、吕禄,又将少帝刘弘托付给他们。“二吕”即是托孤重臣,又是雄霸一方的诸侯王,利益的最大获得者,造反等于自杀,诸吕没有那么傻。还有一点也可以印证诸吕没有叛乱,那就楚王、吴王的动向。在这个事件中,只有齐王刘襄起兵反抗,他反抗不是为了大汉,而是为了他自己的皇位。楚王刘交是刘邦的亲弟弟,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亲侄子,虽然没有皇位继承权,但他们都是刘氏宗室的老大,实力雄厚,如果吕氏真的想篡位的话,他们两个早就起兵杀向关中了。


吕氏不是造反者,那谁是呢?显然,造反的是就是宗室代表刘襄、刘章,功臣代表就是周勃、陈平了。纵观整个惠帝、吕后执政期间的事情,可以看出,吕后至始至终都没有取刘氏而代之的意愿,她只想确保江山永远在刘盈这一支上传递,所以她杀的人,不管是宗室还是功臣,都是对政权有威胁的人。但刘邦以及陈平、周勃等人和吕后的目的就有些差距,他们只认可刘邦的子孙掌控江山,才不管是不是刘盈这一支。如果吕后真的想拥戴吕氏为天下的话,她还会按照刘邦的遗嘱行事吗?她早就将王陵、陈平、周勃三人杀掉,以除后患。


楚王刘交,吴王刘濞正是知道吕后的心思,所以他们什么都不管,反正怎么闹皇位也轮不到他们,功臣和诸吕怎么斗,他们也不参合,只要最终是“刘”姓当皇帝就可以了。吕后为了确保江山永远在刘盈这一支传下去,她知道功臣们目的和她不一致,所以她死前将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了诸吕,让诸吕来保证刘弘的江山,这显然侵夺了功臣们的权利。按照刘邦的遗命,陈平是丞相,周勃是太尉,可是吕后只是给他们挂了个虚名,权利全部交给诸吕,陈平、周勃自然不满意。刘襄认为自己是长子长孙,有资格继承皇位,凭什么轮到刘弘,再加上吕后多次抢夺齐国的土地,所以他也要闹。最终的结果就是,功臣和宗室联合造反,一起消灭了吕氏,夺回应当属于自己的利益。


这就解释了吕产、吕禄的反常行为,他们认为拼死拼活保卫刘姓的江山,导致既得罪了功臣,又得罪了刘姓宗室,弄得里外不是人,反而有灭族之危。所以吕禄就想:我有病啊,没有必要这样做啊,哪个姓“刘”的当皇帝都一样,我还是回封地当我的诸侯王吧。我们只能说吕禄的幼稚,政治斗争往往就是这样的残酷,没有半途而废,没有中途弃权,一但发动,就是你死我活。


通过上面的分析,这场叛乱大致脉络已经清楚了。那就是吕后为了维护江山永远在刘盈一支传递,她大肆培植吕姓势力,残酷打压刘氏宗室和元老功臣,最终导致了刘氏宗室和元老功臣的联合,两大势力集团一起发动政变,消灭了吕氏集团。所以,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宫廷政变,刘姓宗室和功臣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政治斗争往往就是那样的残酷,胜利者主宰一切,失败者被人主宰。虽然陈平、周勃事后手段残酷,但这样做是当时的最优选择,只有彻底铲除吕氏势力,才能确保大汉江山的永固,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基础。因为这个根本不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是国家利益的问题。如果有人认为陈平、周勃手段残暴,可以分析另外一个伟大的朝代,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那就是唐朝。


唐朝也出现了一个类似吕后的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则天。武则天论手段比吕后更加残酷,连自己的儿子都杀,李世民的两大托孤大臣长孙无忌和上官仪几乎全族都被武则天杀光,她可是真正的登上了帝位,成为一代女皇。显然,吕后没有武后做的过分,那武后的下场呢?武则天还在皇帝位上时,由于年老体弱,便在迎仙宫修养,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崔玄暐为首的五位大臣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立中宗李显复位为帝。整个政变流血最少,只是杀了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即张易之,张昌宗两个倒霉蛋,就取得了成功,这被后世称为“神龙政变”。神龙政变之后,张柬之并没有大开杀戒,五位带头大臣都被封为诸侯王,所以神龙政变又称为五王政变。


然而,张柬之等五个人的下场并不好,他们太轻率了。当时,有个小官员叫薛季昶,他对五位大臣之一的敬晖说:“二凶虽除,但吕产、吕禄那样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们应该借着兵势诛杀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于是敬晖便向带头大哥张柬之建议,可是张柬之反对。张柬之的理由是:“这应该是皇上的事情。皇上还是英王的时候,以勇烈闻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够亲自锄奸立威。”听了张柬之的理由后,敬晖也没有坚持,但薛季昶就感叹道:“我不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了。”


薛季昶一语成谶,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他所料,武家子弟仍然当权用事,最终五王的下场非常惨,都被流放,两个病死在流放地,三个被处斩。那大唐王朝呢?自然不会安稳,先是中宗李显的皇后——韦后,她想要学武则天当女皇,和女儿安乐公主一起毒死了中宗李显。之后,皇族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先发制人,发动了唐隆政变,干掉了韦后,立李旦为帝。然而,大唐天下依旧没安稳,太平公主想学她的母亲武后,再次发动政变,夺取皇位,最终被唐玄宗李隆基镇压。这才有了后来的开元盛世。


唐朝功臣在恢复李家天下时,发动了一场不彻底的神龙政变,最终导致了随后的两场叛乱,才赢来开元盛世;而汉朝功臣在稳固刘家天下时,只是发动了一场政变,就迎来文景之治。两相对比,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样看来,陈平、周勃的政治水平比张柬之等人高的不是一点点。


自古政权交接时,最容易发生政变叛乱,对普通百姓而言,自然希望流血事件发生的越少越好。周勃当机立断,将吕氏全族斩尽杀绝,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大汉天下尽快的稳定下来。事实证明:他的确做到了,他和陈平都完成了刘邦的遗命,算是不负所托。


这场政变对吕氏家族而言,是一场灭顶之灾,那谁该对吕氏的灾难负责呢?这个人显然就是吕后,她不该权欲熏心,营私结党,凶横残忍,她既想皇位永远在她儿子传承,又想让自己吕姓宗族掌控朝纲,为了她这颗私心,将天下之权交给毫无斗争经验的吕产、吕禄手中,以致家族灭亡。这样来看,“二吕”最无辜,他们死亡之日距离吕后不过四十天,如果吕后在黄泉路上走的慢的话,还可以等到随后而来的吕氏宗室。


以吕后的个性,肯定过会痛骂吕禄幼稚,轻易放弃兵权。其实即使吕禄没有放弃兵权又能如何,即使他们将长安城中的周勃、陈平、刘章全部干掉,这也没用,只是会延缓吕氏的寿命而已。如果“二吕”杀掉周勃、陈平、刘章等人,这就等于公开叛乱了,荥阳有灌婴十万大军,齐王刘襄还率领二十万大军枕戈待旦,就等“二吕”动手了。灌婴、刘襄,不论是谁,“二吕”都打不过,还是免不了灭族之祸啊!


陈平、周勃、灌婴三人自然是这场政变的胜利者,他们堪称元老功臣的常青树,他们不但躲过刘邦、吕后时期的大清洗,还稳固了大汉王朝。如果在刘邦的功臣中选一位人生赢家的话,文臣非陈平莫属,武将只能在周勃、灌婴中选了。如果只比较周勃和灌婴,那自然是灌婴略胜一筹,他们二人都担任过太尉,也都担任过丞相,算是真正的出将入相。然而,在后来文帝时期,周勃被文帝猜忌下狱,而灌婴一直没事,直至七十四岁死在丞相任上。如果比较家族荣誉,自然是周勃大胜一筹,因为周勃的儿子中有一位和他一样的英雄,在危难之时挽救了大汉王朝,且也做到了出将入相。周勃的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一代名将周亚夫。

大汉崛起——第十回  胜即正义

西汉大将军——灌婴塑像


如果从陈平、周勃、灌婴三人中选一人当人生赢家的话,这个人自然就是灌婴。他自始至终都是大权在握,即使在吕后时期,他也深得吕后信任,显然,官场的那一套,他了然于心,才如鱼得水。如果仔细分析这个人,可以发现灌婴很不简单。他的立场一直让人捉摸不透,他即是功臣的代表,又深得吕氏信任,他受命出击刘襄,又驻扎在荥阳观望。


那他在观望什么呢?从后来的事情来看,他是坐观成败,他想在功臣和吕氏之间保持中立,谁胜利,他支持谁。不然凭借他的实力,完全可以轻松拿下诸吕,而不像周勃那样惊心动魄,成败悬于一线。根据《汉书·高五王传》记载,灌婴率军赶到荥阳时,得知是魏勃怂恿齐王刘襄举兵,便将魏勃找来责问。魏勃解释说:“家中失火的时候,哪有空闲时间先请示长辈而后才救火呢?”随即退立一旁,两腿颤抖不止,吓得说不出话来,直到最后也说不出别的话为自己辩解。灌婴仔细审视魏勃,笑着说:“人说魏勃武勇,其实不过是个狂妄而平庸的人罢了,能有什么作为呢!”于是赦免魏勃不加追究。


灌婴责问魏勃,显然他是反对刘襄起兵的,他仔细审视魏勃,就想好好了解魏勃。因为在他看来,功臣们肯定会废掉刘弘,那刘襄有可能被立为皇帝,到时魏勃肯定会被委以重任,所以他要探探魏勃,看看这个魏勃到底是不是英雄。结果,发现魏勃不是英雄,那就不担心了,放过魏勃,也算给齐王刘襄一个面子,说不定刘襄会被立为下一任皇帝。


那么,功臣们会立谁为皇帝呢?现任帝王刘弘怎么处理呢?请看下回——《帝落谁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