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崛起——第十回 勝即正義

歷史歷來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我們只有摒棄那些干擾,以第三方的角度來看這些問題,才能得到準確的評價。對於這場爭鬥,首先要搞清楚,究竟是誰挑起來的?按照《漢書·高後紀》記載,陳平,周勃等人發現呂產、呂祿等人陰謀作亂,所以先發制人,將諸呂剿滅;而按照《漢書·高五王傳》記載,呂祿、呂產想借作亂,被劉章、周勃、陳平誅滅。由於《漢書》的類容也參考了《史記》,所以漢朝的兩部最重要的史書都是記載呂氏想作亂,被周勃、陳平誅滅。


按照史書的邏輯,都是呂氏想做亂,功臣先發制人,幹掉了呂氏,維護了大漢的江山。但是,也透露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呂氏是想作亂,而沒有作亂,陳平、周勃只是懷疑,認為呂氏乃奸邪之人,認定他們會作亂,這在刑法上叫“疑罪從有”的原則。然而,“疑罪從有”早就被中國法律廢棄,我國法律採用的是“疑罪從無”。顯然,這是我國司法制度的巨大進步,按照“疑罪從無”的原則來看,呂氏沒有罪呀,周勃等人怎麼能將他們全部誅殺,夷滅三族呢?


當然,有人會說,這就是政治鬥爭的殘酷,如果周勃、劉章等人不先動手,等呂氏先作亂,那時已經為時晚矣,說不定被誅三族的就是周勃了。這樣說也沒錯,大家都認同一點,那就是如果呂氏真的想作亂,周勃幹掉他們是名正言順的。


那呂氏想作亂嗎?或者說,他們有沒有作亂的證據呢?翻遍史書,找不到這方面的記載,都是“諸呂打算作亂”之類的記載。最先發現呂氏謀反的是劉章的夫人,她聽見了他的父親呂祿要對劉章不利,但這不能算啊。在當時那種條件下,宗室和功臣已經殺氣逼人,呂氏謀劃純屬自保行為。


如果我們認同呂氏真的想作亂,那有很多問題都解釋不通。比如,當酈寄忽悠呂祿,讓他放棄兵權回到封國時,他竟然認同這個餿主意。呂祿詢問諸呂時,諸呂也是意見不一,這說明諸呂根本不想謀反,如果真的想謀反的話,他會如此輕易交出兵權嗎?再說呂產,當他得知灌嬰、劉襄等人已經聯合,想要一舉消滅呂氏時,賈壽謀劃是讓他立即控制未央宮,設法自保。所以呂產才帶著幾百人在去了未央宮,進不去門也沒有意識到風險,反而在未央宮外呆了大半天。如果呂氏想謀反的話,呂產就不會這樣做,直接帶著十萬南軍將周勃、陳平等人殺掉,這樣至少勝算大得多。


有人會說,你這樣看,也有推測之嫌啊!呂祿聽從酈寄之言,可以說陳平的謀劃水平高,呂產控制皇帝是想借助皇帝的力量消滅功臣。如果有人這樣想,那來看看當時人們怎麼評價這場鬥爭的。漢朝官方史書都是讚揚周勃的義舉,這個我們不看,我們找找當時老百姓怎麼評價的。在《漢書·酈商傳》中記載:“子寄嗣,天下稱酈況賣友。”這句話很好解釋,大意就是說:“酈商的兒子酈寄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天下人都說酈況出賣朋友。”這裡的酈況指的就是酈寄,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天下人並沒有認同諸呂要造反,反而認為酈寄是小人,賣友求榮。從當時天下人對酈寄的評價至少可以側面反映出諸呂沒有造反。


其實諸呂根本沒有造反的必要,呂后死前將軍政大權交給呂產、呂祿,又將少帝劉弘託付給他們。“二呂”即是託孤重臣,又是雄霸一方的諸侯王,利益的最大獲得者,造反等於自殺,諸呂沒有那麼傻。還有一點也可以印證諸呂沒有叛亂,那就楚王、吳王的動向。在這個事件中,只有齊王劉襄起兵反抗,他反抗不是為了大漢,而是為了他自己的皇位。楚王劉交是劉邦的親弟弟,吳王劉濞是劉邦的親侄子,雖然沒有皇位繼承權,但他們都是劉氏宗室的老大,實力雄厚,如果呂氏真的想篡位的話,他們兩個早就起兵殺向關中了。


呂氏不是造反者,那誰是呢?顯然,造反的是就是宗室代表劉襄、劉章,功臣代表就是周勃、陳平了。縱觀整個惠帝、呂后執政期間的事情,可以看出,呂后至始至終都沒有取劉氏而代之的意願,她只想確保江山永遠在劉盈這一支上傳遞,所以她殺的人,不管是宗室還是功臣,都是對政權有威脅的人。但劉邦以及陳平、周勃等人和呂后的目的就有些差距,他們只認可劉邦的子孫掌控江山,才不管是不是劉盈這一支。如果呂后真的想擁戴呂氏為天下的話,她還會按照劉邦的遺囑行事嗎?她早就將王陵、陳平、周勃三人殺掉,以除後患。


楚王劉交,吳王劉濞正是知道呂后的心思,所以他們什麼都不管,反正怎麼鬧皇位也輪不到他們,功臣和諸呂怎麼鬥,他們也不參合,只要最終是“劉”姓當皇帝就可以了。呂后為了確保江山永遠在劉盈這一支傳下去,她知道功臣們目的和她不一致,所以她死前將軍政大權全部交給了諸呂,讓諸呂來保證劉弘的江山,這顯然侵奪了功臣們的權利。按照劉邦的遺命,陳平是丞相,周勃是太尉,可是呂后只是給他們掛了個虛名,權利全部交給諸呂,陳平、周勃自然不滿意。劉襄認為自己是長子長孫,有資格繼承皇位,憑什麼輪到劉弘,再加上呂后多次搶奪齊國的土地,所以他也要鬧。最終的結果就是,功臣和宗室聯合造反,一起消滅了呂氏,奪回應當屬於自己的利益。


這就解釋了呂產、呂祿的反常行為,他們認為拼死拼活保衛劉姓的江山,導致既得罪了功臣,又得罪了劉姓宗室,弄得裡外不是人,反而有滅族之危。所以呂祿就想:我有病啊,沒有必要這樣做啊,哪個姓“劉”的當皇帝都一樣,我還是回封地當我的諸侯王吧。我們只能說呂祿的幼稚,政治鬥爭往往就是這樣的殘酷,沒有半途而廢,沒有中途棄權,一但發動,就是你死我活。


通過上面的分析,這場叛亂大致脈絡已經清楚了。那就是呂后為了維護江山永遠在劉盈一支傳遞,她大肆培植呂姓勢力,殘酷打壓劉氏宗室和元老功臣,最終導致了劉氏宗室和元老功臣的聯合,兩大勢力集團一起發動政變,消滅了呂氏集團。所以,這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的宮廷政變,劉姓宗室和功臣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政治鬥爭往往就是那樣的殘酷,勝利者主宰一切,失敗者被人主宰。雖然陳平、周勃事後手段殘酷,但這樣做是當時的最優選擇,只有徹底剷除呂氏勢力,才能確保大漢江山的永固,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基礎。因為這個根本不是道德層面的問題,而是國家利益的問題。如果有人認為陳平、周勃手段殘暴,可以分析另外一個偉大的朝代,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那就是唐朝。


唐朝也出現了一個類似呂后的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則天。武則天論手段比呂后更加殘酷,連自己的兒子都殺,李世民的兩大託孤大臣長孫無忌和上官儀幾乎全族都被武則天殺光,她可是真正的登上了帝位,成為一代女皇。顯然,呂后沒有武后做的過分,那武后的下場呢?武則天還在皇帝位上時,由於年老體弱,便在迎仙宮修養,以張柬之、桓彥範、敬暉、袁恕、崔玄暐為首的五位大臣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迎立中宗李顯復位為帝。整個政變流血最少,只是殺了武則天的兩個男寵,即張易之,張昌宗兩個倒黴蛋,就取得了成功,這被後世稱為“神龍政變”。神龍政變之後,張柬之並沒有大開殺戒,五位帶頭大臣都被封為諸侯王,所以神龍政變又稱為五王政變。


然而,張柬之等五個人的下場並不好,他們太輕率了。當時,有個小官員叫薛季昶,他對五位大臣之一的敬暉說:“二兇雖除,但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藉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於是敬暉便向帶頭大哥張柬之建議,可是張柬之反對。張柬之的理由是:“這應該是皇上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聽了張柬之的理由後,敬暉也沒有堅持,但薛季昶就感嘆道:“我不知道將來我會死在什麼地方了。”


薛季昶一語成讖,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他所料,武家子弟仍然當權用事,最終五王的下場非常慘,都被流放,兩個病死在流放地,三個被處斬。那大唐王朝呢?自然不會安穩,先是中宗李顯的皇后——韋后,她想要學武則天當女皇,和女兒安樂公主一起毒死了中宗李顯。之後,皇族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先發制人,發動了唐隆政變,幹掉了韋后,立李旦為帝。然而,大唐天下依舊沒安穩,太平公主想學她的母親武后,再次發動政變,奪取皇位,最終被唐玄宗李隆基鎮壓。這才有了後來的開元盛世。


唐朝功臣在恢復李家天下時,發動了一場不徹底的神龍政變,最終導致了隨後的兩場叛亂,才贏來開元盛世;而漢朝功臣在穩固劉家天下時,只是發動了一場政變,就迎來文景之治。兩相對比,一個在前,一個在後,這樣看來,陳平、周勃的政治水平比張柬之等人高的不是一點點。


自古政權交接時,最容易發生政變叛亂,對普通百姓而言,自然希望流血事件發生的越少越好。周勃當機立斷,將呂氏全族斬盡殺絕,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大漢天下儘快的穩定下來。事實證明:他的確做到了,他和陳平都完成了劉邦的遺命,算是不負所托。


這場政變對呂氏家族而言,是一場滅頂之災,那誰該對呂氏的災難負責呢?這個人顯然就是呂后,她不該權慾薰心,營私結黨,兇橫殘忍,她既想皇位永遠在她兒子傳承,又想讓自己呂姓宗族掌控朝綱,為了她這顆私心,將天下之權交給毫無鬥爭經驗的呂產、呂祿手中,以致家族滅亡。這樣來看,“二呂”最無辜,他們死亡之日距離呂后不過四十天,如果呂后在黃泉路上走的慢的話,還可以等到隨後而來的呂氏宗室。


以呂后的個性,肯定過會痛罵呂祿幼稚,輕易放棄兵權。其實即使呂祿沒有放棄兵權又能如何,即使他們將長安城中的周勃、陳平、劉章全部幹掉,這也沒用,只是會延緩呂氏的壽命而已。如果“二呂”殺掉周勃、陳平、劉章等人,這就等於公開叛亂了,滎陽有灌嬰十萬大軍,齊王劉襄還率領二十萬大軍枕戈待旦,就等“二呂”動手了。灌嬰、劉襄,不論是誰,“二呂”都打不過,還是免不了滅族之禍啊!


陳平、周勃、灌嬰三人自然是這場政變的勝利者,他們堪稱元老功臣的常青樹,他們不但躲過劉邦、呂后時期的大清洗,還穩固了大漢王朝。如果在劉邦的功臣中選一位人生贏家的話,文臣非陳平莫屬,武將只能在周勃、灌嬰中選了。如果只比較周勃和灌嬰,那自然是灌嬰略勝一籌,他們二人都擔任過太尉,也都擔任過丞相,算是真正的出將入相。然而,在後來文帝時期,周勃被文帝猜忌下獄,而灌嬰一直沒事,直至七十四歲死在丞相任上。如果比較家族榮譽,自然是周勃大勝一籌,因為周勃的兒子中有一位和他一樣的英雄,在危難之時挽救了大漢王朝,且也做到了出將入相。周勃的這個兒子就是後來的一代名將周亞夫。

大漢崛起——第十回  勝即正義

西漢大將軍——灌嬰塑像


如果從陳平、周勃、灌嬰三人中選一人當人生贏家的話,這個人自然就是灌嬰。他自始至終都是大權在握,即使在呂后時期,他也深得呂后信任,顯然,官場的那一套,他了然於心,才如魚得水。如果仔細分析這個人,可以發現灌嬰很不簡單。他的立場一直讓人捉摸不透,他即是功臣的代表,又深得呂氏信任,他受命出擊劉襄,又駐紮在滎陽觀望。


那他在觀望什麼呢?從後來的事情來看,他是坐觀成敗,他想在功臣和呂氏之間保持中立,誰勝利,他支持誰。不然憑藉他的實力,完全可以輕鬆拿下諸呂,而不像周勃那樣驚心動魄,成敗懸於一線。根據《漢書·高五王傳》記載,灌嬰率軍趕到滎陽時,得知是魏勃慫恿齊王劉襄舉兵,便將魏勃找來責問。魏勃解釋說:“家中失火的時候,哪有空閒時間先請示長輩而後才救火呢?”隨即退立一旁,兩腿顫抖不止,嚇得說不出話來,直到最後也說不出別的話為自己辯解。灌嬰仔細審視魏勃,笑著說:“人說魏勃武勇,其實不過是個狂妄而平庸的人罷了,能有什麼作為呢!”於是赦免魏勃不加追究。


灌嬰責問魏勃,顯然他是反對劉襄起兵的,他仔細審視魏勃,就想好好了解魏勃。因為在他看來,功臣們肯定會廢掉劉弘,那劉襄有可能被立為皇帝,到時魏勃肯定會被委以重任,所以他要探探魏勃,看看這個魏勃到底是不是英雄。結果,發現魏勃不是英雄,那就不擔心了,放過魏勃,也算給齊王劉襄一個面子,說不定劉襄會被立為下一任皇帝。


那麼,功臣們會立誰為皇帝呢?現任帝王劉弘怎麼處理呢?請看下回——《帝落誰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